整洁有序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垃圾分类宣传上,东莞持续打“组合拳”。
3月15日清晨,东莞大岭山。在松湖碧桂园天钻一期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张大姐一早就来到了垃圾分类投放点,穿好制服,戴好手套口罩,开启了忙碌的一天……她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指导小区居民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和以前相比,大家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高了许多!”这些年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卓有成效,她也感到骄傲。
高位统筹 科学管理求实效
垃圾分类,往小了说,是关系民生幸福感,往大了说,则是关系千秋万代。
东莞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一直在采取措施推进。而2020年5月8日,东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暨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则标志着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全力推进阶段。
近年来,东莞以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为切入点,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立有效领导机制。东莞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成立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28个主要职能部门担任成员单位,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见成效。
东莞,还舍得“下重本”。市、镇街(园区)两级财政部门加大生活垃圾分类资金投入,全力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据统计,2020年投入2.97亿、2021年投入7个亿、2022年投入2.48亿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收运处理(不含焚烧)、宣传培训、第三方评估等。
东莞还把垃圾分类纳入了法治化轨道。2022年4月14日,东莞市政府审议通过《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小微执法”,解决便利性问题,以增强法治能力,健全垃圾分类的法治基础。
同时,结合“无废城市”“美丽圩镇”“精神文明”“爱国卫生”等创建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纳入评选指标,融合发展,借力推进。
全程分类 闭环管理强链条
前几年,作为如今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松湖碧桂园天钻一期小区,垃圾投放情况还不是现在整洁有序的样子。
据小区居民刘先生回忆,那时小区还没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小区里垃圾乱丢,天气热还会产生异味。“现在建起了垃圾集中投放点,小区环境好了很多!我们在家做好垃圾分类后,就把垃圾拿到楼下的分类投放点。”
小区环境蝶变的背后,少不了市委市政府的科学统筹和有力指导,多措并举促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让分类后的垃圾都有一个“好归宿”,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一是建立健全厨余垃圾收运处理系统。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收处厨余垃圾45113.18吨、231010吨、318706吨,持续提质增量。采取“直收直运+公交站式”收运模式,配备专用收运车183辆,收运点位数3114个,收运线路数158条。采取“集中+就地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建有市集中处理设施2座(麻涌、市区厨余垃圾处理厂)、就地处理设施46座,总处理能力约为1200吨/日,可以满足开展区域内的收运处理需求。
二是建立健全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收运转移有害垃圾70.835吨、313.7267吨、358.5661吨,持续增量。采用“镇收集+市收贮”收处模式,各镇街(园区)负责将辖区内各产生源的有害垃圾收集至临时贮存点,再由市统一采购的有资质企业前往进行收运处理,后通过“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进行转移处置,可满足全市收运处理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可回收物收运处理系统。采取“定点交售+预约上门回收+互联网+”收运模式,设置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1561个,废旧纺织品回收箱3283个,建有“两网融合”收集站3个、综合类分拣中心1个、废旧纺织品分拣中心1个,配备专用收运车254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主动对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推动回收增量。
四是不断优化其他垃圾收运处理系统。采取“直收直运+中转站”收运模式,配备专用收运车883辆,新建或升级改造镇级垃圾转运站438个,建有5座环保热电厂(焚烧能力14250吨/日),另有3座卫生填埋场用作应急处理,其他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焚烧”,无害化处理率100%,可以满足全市收运处理需求。
五是建立健全大件垃圾收运处理系统。采取“居民自投+预约上门服务”收运模式,全市设置大件垃圾投放点约960个,配置各类收运车130辆,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公开收运联系信息。采用“人工拆解+破碎、专用设备一体化”处置模式,建有27个大件垃圾收集处理点,处置能力约为750吨/日,拆解破碎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以满足全市收运处理需求。
多点发力 宣教发动全民参与
此前,有媒体曾对东莞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了问卷民调,其中一项是询问市民是否知道正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有97.7%人(980人)选择了“知道”。可见,东莞的垃圾分类宣传是有一定普及效果的。
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上,东莞持续打“组合拳”。近年来,东莞着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大宣传机制,除常规全市覆盖式的物料宣传之外,还全力打造高流量事件带动垃圾分类宣传。比如借力东莞篮球宏远队,打造东莞生活垃圾分类专属代言IP,创作推出首批短视频《不服来战》,网络播放量超120万次。
据统计,东莞市、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分层分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培训,3年共组织1000余场次,参加人数约4万人。推动全市建成36个垃圾分类主题宣教馆和2个科普实践基地,并相继揭牌投入使用,进一步发挥宣教“主阵地”作用。
此外,东莞市各职能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从源头对垃圾减量。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有关规定、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利用、减少或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光盘行动”和引导消费者适度消费……持续下“狠功夫”,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居民环保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东莞也做了许多尝试。城管系统正在搭建垃圾分类智慧化监管平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东莞市垃圾分类办还开发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评估方式。部分关联企业也相继开发了垃圾分类相关的App、微信小程序、信息统计平台等,对各链条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垃圾分类不仅关系着东莞市民的周边环境,更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接下来,东莞将巩固前期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成果,逐步扩大开展范围,到2025年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相信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实施,东莞生态环境将会呈现出更美的“底色”。
文:曾奕静 制版:李斌 肖美连 刘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