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产业资本搭建“铁索桥”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2月04日        版次:DA02    作者:梁锦弟

“新材料是一个细活、慢活。”首届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上,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新材料的研发是长周期事件,这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被反复提及,而同时被提及的是关于新材料会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市场热度高。如何在这“一冷一热”之间寻找平衡点,科研、产业、资本三个维度如何交织才能有效推动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正是这场论坛探讨的方向。而从城市角度来看,制造业大市东莞要做面向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必然要面对科技成果转化间的“死亡之谷”,而新材料领域的探索或许为东莞搭建跨越“死亡之谷”的铁索桥提供思路。

新材料是制造业两大底盘技术之一

“华为所有的创新和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材料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表示,公司现有的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离不开材料,比如说室外设备,必须是轻、薄、抗腐蚀还要高硬度。再如说天线,现在是2G、3G、4G、5G都要在一起,因此天线的重量、抗腐蚀等都要考虑,现在手机里面的折叠屏,它的转轴要耐磨、轻等等。他强调,都在强调补短板,而更重要的是造“长板”,“我们的材料就是要打造长板。”

目前华为就与中科院、清华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共同或者由研究机构进行引领研究前沿技术,另外也和产业资本进行合作,向更前沿进行探索。

材料对于制造业的基础作用不言而喻,市场关注度也在近年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钟国东分享了一组数据,新材料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新材料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2011年新材料产业产值是0.8万亿,到2015年达到了1.8万亿,在去年这一数据达到4.5万亿,今年预计达6万亿,增长超过30%。而从国投自身来看,钟国东表示,从2015年开始,公司相关基金一共投了64个亿。到目前包括已退出的企业,整体估值大约是126亿,实现了收益的翻番。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余薇直言,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盘,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没有过硬的、性能高超的材料,再先进的制造设计和构想都难以实现。

新材料研发需耐得住寂寞

新兴产业对于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材料的创新难度也在增加。多位科研工作者及投资者都不同程度强调了研发之难,而“难”直接反映在“时间周期”上。

“不少新材料其实是‘老材料’。”钟国东说,如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这三大高性能材料。碳纤维实际上起源于19世纪,一直到1950年代才进入到军工领域试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1930、1940年代的实验室技术,1990年代才通向产业化,国内是80年代在高校中理论研究,在90年代形成产业化,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在2000年后。“由此可见,即使是我们跟踪国外技术研发,整个过程也是非常长的。”

如同印证般,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鸿钧发表了题为《功能纳米结构的原子级精准构筑及其物性研究》的演讲,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团队通过原子级精准调控材料的技术,打通精准控制高质量石墨烯功能纳米结构的关键路径,成功获得大面积、高质量、近乎完美的石墨烯。

可见,材料科学的研发是一件长周期事件,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多方面的加持。而一旦得到突破,它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无可限量,如硅为半导体打开新大门,让半导体元器件越来越小。相对于前沿研究的创新,新材料领域的“小创新”,即通过技术为材料“改性”带来新的功能,对产业的影响亦是难以估量。因而新材料正成为城市争相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板块,尤其是制造业发达城市。

  探索

  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

“‘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5年必将是新材料大变革、大发展的5年。”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指出,在此过程中,如何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是最核心的关键。

而强强联手,共建联盟,对接资本,成为当下推进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组建联盟 共同攻关

“原来我们三方交流不畅,科技界、产业界有一定距离,科技界与资本界的距离更大一点。”王恩哥分享道,那么三方能否打造一个交流平台,而且致力办下去,它会产生很多影响。这也是首届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举行的一个初衷。

王恩哥坦言,科技成果转化是人才、科研、资本、信息、市场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四者密切配合,也需要科研单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论坛是对接,那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另一个试验场地,抱着打通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包括两院院士10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46个项目。项目总聚合约3.4亿元,引进创新样板工厂团队24个,并与多个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深度产业化的合作。其中,24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已成立了22家产业公司。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积极组建联盟。11月27日,多孔介质燃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举行,首批成员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38家单位,另外,由来自全国各地2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其中上游成员主要包括材料、仪表、设备、研究院所与高校、设计院等相关企业和单位,中游成员主要包括锅炉、工业炉、燃烧器制造企业及燃烧检测企业,下游成员主要包括钢铁、有色、玻璃、陶瓷、石油石化、热处理等行业的企业。

实验室多孔陶瓷团队付超研究员表示,联盟以市场为导向,搭建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团结具有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多孔介质燃烧相关材料、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解决行业技术瓶颈和痛点,实现该项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

除了多孔介质燃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此前全国新材料创业投资服务联盟也在松山湖成立,上下游的整合,资源对接,让技术和市场快速对接。

对接资本 链接科技和产业

王恩哥说,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之间充满风险,通常被称为“死亡之谷”,他越来越相信是存在且是必然,而“死亡之谷”上不可能架一条高速公路,但或许资本、产业、科研三方努力,或许可以在“死万之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而鉴于新材料研发的长周期现实,需要考虑到投资节奏的问题。钟国东坦言,早中期的基金更愿意寻找新的技术和工艺,布局未来5-10年的主要赛道。目前公司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在相对成熟、有确定需求的市场里面的进口替代技术。第二个方向,技术不先进,但是在关键领域里面能够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现自主可控的技术。

他从资本角度提出建议,发挥政府引导型基金作用,缓解新材料企业的融资难题。另外,加强产业链的协同,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包括通过基金的投资,在关键领域围绕产业、供应链布局,着力打破新材料的制约,弥补新材料的短板。做好重点企业的赋能,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助力国家级的关键核心材料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就有不少资本在关注前沿研究。日前,国投松山湖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正式签约。该基金重点面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东莞乃至大湾区重要项目。未来主要投资前沿新材料及相关领域,助力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落地的转化瓶颈,通过基金投资引导,加速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落地。

  观察

  多链条融合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有的人会说,既然基础研究那么重要,那是否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方式,加快实现突破呢?

王恩哥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可以肯定地说,这很难,基础研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是漫长而艰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不懈地投入,营造宽松的环境,释放人内心的才智,这方面的事情急不得。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健康的环境和对科学家应该有的信任。

能否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最大限度的确定性?除了宽松的研发环境,产业链联合是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频词,也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提及的关键词。

以SiC产业为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团队负责人张安平在《SiC功率半导体产业的进展与展望》中提及,国际大厂通过自研或并购进行垂直整合,优化供应链和降低成本,SiC产业我们是后来者,应上下游构建SiC产业生态系统和创新链,优化供应链和产业链,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应对国际大厂竞争。金融是SiC产业成长的加速器,政策链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将共同推动国内SiC产业快速成长。

事实上,成立联盟就是产业链整合的一个体现,通过多方融合,强强联手,资源优化有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穿越“死亡之谷”多一个同行互助的人。

而政策方面,从政府角度来看,各地方政府正加速布局,出台促进产业政策。但同时也需要警示泡沫的出现。

因而,需要做好项目甄别,关注产业协调,错位发展,结合本土产业特色、地方财政承载力、政策成本收益率,配套相关政策,做好落实执行和可持续发展,避免项目“烂尾”现象的发生。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