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中心揭牌。

↓近60位院士以及100多位顶级知名学者专家就最前沿技术进行交流。
昨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在东莞开幕。峰会以“科学引领 跨界创新 融合发展”为主题,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突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近60位院士以及来自粤港澳的100多位顶级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东莞松山湖,就最前沿技术进行交流。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致欢迎词,他表示,每一位院士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衷心希望各位院士进一步关注东莞,指导东莞,助力东莞,与东莞开展更紧密合作,结出更丰富的成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东莞期待与院士深度合作
广东院士联合会是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由在广东工作和广东籍院士自主发起成立的。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由院士自主发起、由院士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院士峰会是广东院士联合会重点打造的以院士领衔的高端科技品牌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表示,东莞面临三区叠加的机遇,发展前景十分良好,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望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中心。广东院士联合会和东莞市紧密合作,举办院士峰会,也必将对东莞,对广东,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加广东院士联合会和东莞市的发展。
“粤港澳院士峰会暨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连续三年安排在东莞举办,让我们倍感荣幸,备受鼓舞。”肖亚非表示,为了更好地吸引高素质人才,东莞大力实施“万名研发人才引育”等工程,不断加大奖励补贴力度,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全方位提供施展才华的靓丽舞台和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肖亚非强调,院士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每一位院士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衷心希望各位院士进一步关注东莞,指导东莞,助力东莞,在发展道路谋划、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东莞开展更紧密合作,结出更丰富的成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中心揭牌
过去几年,院士峰会共推动68家企事业单位与院士团队开展合作,协助推动17个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产业资源,落地大湾区转化,组织113场次的院士校园行。其中,在东莞48场,受众超过4万人次。
昨日,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中心揭牌。2018年,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会、市合作,双方共建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中心,充分发挥广东院士联合会在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作用。
推动院企合作是院士峰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会上,进行了范滇元院士团队与广东侨盛防伪材料有限公司,廖万清院士团队与绿瘦健康产业集团,刘焕彬院士团队与广东萨米特陶瓷有限公司,成会明院士团队与深圳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签约仪式。
今年以来广东先后印发实施《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基于此,本届院士峰会特别关注新药创制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创新发展。主办方重点梳理了包括姚新生院士团队的接骨木活性部位抗骨质疏松新药及相关产品开发、侯立安院士团队的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创新成果,在IBT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发布,并举行项目路演。
院士峰会前,广东院士联合会就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技术需求,特别是为支撑东莞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组织了专题的调研,深入走访了50多家有一定规模实力、有较强研发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对院士专家高端创新资源有强烈需求、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优秀民营企业,组织邀请涉及领域的院士专家点对点进行“把脉会诊”,推动院企联合攻关。目前,有10个合作项目就具体的合作协议在磋商中。广东院士联合会方面希望充分凝聚院士专家力量,着力提升生物医药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院士为转型升级“把脉开方”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郑永年分别围绕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新药研究等话题作了特邀报告。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王恩哥院士在题为《新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报告中生动讲述了碳化硅(SiC)单晶等半导体的研究历程,阐述材料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工作重点。在协同创新方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牵头成立“产业金融研究中心”,共建“航空发动机新材料与高端制造联合工程中心”“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并在东莞塘厦成立“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孙勇奎院士在题为《新药究竟是从哪来的?》的报告中,讲述了新药从基础生物医学新发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点和困难点。他表示,生物医药产业腾飞需要在多个环节中有着相匹配的实力。在他看来,基础生物研发为新药研发项目提供了机会,当前医药行业创新的痛点在于缺乏人才。孙勇奎提出,要有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潜力,新药要打到北美市场或者欧洲市场,一定要跟已经有这种能力的公司进行合作。
郑永年教授以《深度开放 建设大湾区世界科技大平台》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技术进步的本质和核心是开放,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郑永年建议,要下大力气构建几个大的经济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造成地区嵌入型经济平台,吸引海外资本、技术、人才,并让其嵌入当地发展。他还表示,今天大会的召开有利于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链接
“抗疫院士说”走进东莞校园
11月2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专题活动“大手拉小手·抗疫院士说“在东莞举行。
活动邀请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徐建国等抗疫一线的专家,以线上+线下主题分享、对话访谈、互动问答等形式面向大湾区大中小学生讲述抗疫经历、故事以及成长历程、人生感悟,来自东莞各个学校的六百位师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张伯礼院士在视频讲话中表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严重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张伯礼指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不但是抗疫的经验,也是今后我们应对各种困难的法宝。
张伯礼院士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地学习,认真实践,做一个有志于建设世界强国的新时代的接班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功之时,你们正当年,那时候你们是国家的生力军,寄希望于你们。”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通讯员 袁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