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东莞“重构”科技计划体系

取消对高企的认定奖励,提升为百强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扶持项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03日        版次:DA03    作者:梁锦弟

“一个方案、六大专项、二十一类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要变了!《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日前印发,这是东莞市首次对科技计划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重构。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改革后的科技计划体系,新设8类计划项目,取消了部分独立设置的项目。如取消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高新技术培育入库奖励,提升为百强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扶持项目。可见,东莞科技创新层次的提升,以及对资金更为有效的利用。

新的科技计划体系 突出东莞创新禀赋

“明天的竞争力来自哪里?来自创新驱动。”日前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会议上,现任东莞市委常委刘炜表示,区域创新驱动不仅仅是单个技术、团队,而是整体区域上支撑东莞今天、明天、后天发展的体系,东莞创新体系近年来逐渐清晰,层次明确。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科技计划是政府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政府执行科技政策、弥补市场不足、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东莞科技局方面介绍,2005年东莞市启动“科技东莞”工程以来,通过实施相关的配套政策,组织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对支撑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开展,在科技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型城市的需要。

这些不足包括系统布局不足、整体布局不足、联动协同不足、项目管理不足。原有的科技计划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设立,在通盘考量和整体设置上有所缺失,如对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比较薄弱,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施策不够,对人才引育扶持的精准度不够等。

在面对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的“放管服”改革要求下,东莞原有的科技管理体系限制比较多,承担单位与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自主权不足,预算编制过严过细,使用不够灵活,督导检查次数过多,绩效评价还不够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围绕以上问题,《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着力革除弊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灵活的科技计划支撑体系。前期赴浙江、江苏以及深圳、广州等地科技主管部门进行了学习交流,对科技计划设置和科技资金使用进行重点调研。对照国家、省的最新政策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东莞的实际,逐一研究吸收。

因此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从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做了处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东莞创新禀赋,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优势,依托中科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提升东莞科技创新层级,积极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东莞科技局表示。

新设8类计划项目 重视源头创新

“一个方案、六大专项、二十一类科技计划项目”是对新科技计划方案的总结。其中一个方案是指: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六大专项是指:源头创新专项、平台载体专项、科技人才专项、技术创新专项、企业培育专项和成果转化专项,六大专项下设二十一类科技计划项目。

改革后的科技计划体系,新设8类计划项目,形成更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其中,源头创新上,新设重大源头创新计划、粤莞联合基金,加强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

东莞以“三来一补”的工业起步,构建起工业体系,随后不断通过科技植入、品牌植入等创新驱动办法自我升级,而近年东莞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学基础工程的到来,也为东莞的产业体系注入基础创新的动力,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发出纳米纤维口罩滤材,且有望进行产业化。

从数据来看,2019年,全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资助金额216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2.2%和35.3%。在2019年首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东莞的项目占全省立项数的30.7%,居全省第3位。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东莞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要原因还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以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的模式上,必须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向供给侧要动力,组织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硬科技。

因此本次提出源头创新专项,在源头创新上下功夫。“我们一定要抓原始创新,但是抓原始创新我们不是什么都抓”。刘炜表示,要针对东莞的产业实践,根据东莞的具体需求去抓某些领域的原始创新。比如说先进制造、材料、能源、生物技术等。

推动创新强镇建设

新设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

东莞的镇域经济特点,决定其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强调镇街的主体参与。而东莞的33个镇街(园区)创新资源和能力不平衡。2019年,东莞开始创新强镇的建设,南城、东城、塘厦、清溪、寮步等镇街陆续开展创新强镇建设。

同一年,南方都市报推出《东莞镇街科创力指数榜》,长安、塘厦、东城、清溪等入榜,通过媒体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发现东莞的创新力量,为东莞的创新强镇建设带去价值参考。创新强镇的建设,有望根本性改变镇街经济状况,有的镇街创新意识强烈,如塘厦早早就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对接资源。

东莞新的科技体系提出,在平台载体建设上,新设创新强镇(园区)项目,引导镇街(园区)基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各创新强镇要加强创新的谋篇布局,积极承接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产业优势,结合省里即将启动的“双十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导入创新资源,做好空间、资金、服务配套。

新的科技体系提出,在科技人才引育上,新设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瞄准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或具有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引进支持。

近年来,东莞不断强调“人才”的引进。2019年是东莞与科技人才来往频密的一年,而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莞有了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发挥人才磁吸效应,将一批科学家吸引而来。如去年11月23日,2019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这是首次在我国举办的极化中子领域国际会议,来自近10个国家的20余名顶尖专家出席。同年还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来莞学术交流的院士、专家、学者达270余人次,进一步深化了高端人才对东莞科技创新的了解认识。

取消高企认定奖励 培育百强、瞪羚企业

“取消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高新技术培育入库奖励项目,提升为百强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扶持项目”。新的科技体系取消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关于高企的认定和入库奖励全部取消。

具体看来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主营业务突出、资本运营突出、技术领域突出、核心技术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百强企业,培育一批成立时间较短、利润率较高且研发能力较强的瞪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潜力、技术新、模式新、规模较小的科技型初创企业。

2019年东莞市高企数量增长至6217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数量有了,关键是如何提升质量。本次东莞取消了对高企的认定和入库奖励,从过去“撒胡椒粉”的方式,转而将扶持资金投向百强企业、瞪羚企业。可见,东莞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渴望,而企业正是新经济的创新主体,要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东莞还要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今年广东省科技厅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企业工作的重点,提出全省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的目标,东莞市中小型企业众多,要在全省率先突破,通过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争取省创新券支持等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东莞科技计划体系

一个方案: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

六大专项、二十一类科技计划项目:

源头创新专项:重大源头创新计划、粤莞联合基金、科技智库建设。

平台载体专项: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强镇(园区)建设、研发机构建设。

科技人才专项: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人才。

技术创新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社会发展科技计划。

企业培育专项: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创业空间、企业研发资助、创新创业大赛。

成果转化专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特派员、科技金融、科技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