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权 42岁 东莞市厚街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主管护师
吴格立 36岁 东莞市厚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陈良春 36岁 东莞市莞城医院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主治医师
莫志宁 40岁 东莞市清溪医院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王浩 34岁 东莞东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
钱艮儿 34岁 东莞市人民医院护理主管护师
黄桥 33岁 东莞市大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
曾雄英 28岁 东莞市大朗医院急诊科护师
谢如湖 33岁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成蔚阳 29岁 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师
林俏伶 21岁 东莞市中医院护理护士
罗勇强 48岁 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结核病科 副主任医师
梁伟文 29岁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护理护师
彭丹 29岁 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罗衬章 41岁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护师
陈小朗 35岁 东莞市凤岗医院急诊科护师
黄新武 37岁 东莞市樟木头医院重症医学科 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马秀莉 32岁 东莞广济医院护理护师
张利权
变化背后是坚持和坚守
不知不觉中,张利权来到武汉已经20天了。在这段时间里,她在隔离病房不断摸索,从对防护措施非常担心、警惕,到现在变成烂熟于心。从对病区环境感到陌生,到现在一说起床位,脑海里就能想到在哪个位置。这些变化背后,是张利权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坚守。“看到病人一个个好转,我知道春暖花开已经不远了!”
吴格立
必定“截杀”疫情,平安归来
自疫情发生以来,吴格立时刻关注疫情动态,渴望能进入疫情攻坚战的最前沿。所以在看到医院下发通知时,他便立即报了名。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没有丝毫犹豫和踌躇。他在请战书上写道:前进是我对疫情的态度,“截杀”疫情是我的本职工作。“请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平安归来!”
陈良春
36年岁月痕迹比不过8小时压痕
“脱下口罩,这还是我吗?”陈良春每次下班拿下脸上的口罩时,都会有一瞬间的“意识游离”,感叹自己36年岁月的痕迹也比不过8小时N95口罩的压痕,可是他内心还是快乐的,认为这是职业的恩赐,“这是职业的印记,我很喜欢这样的自己。”最让陈良春感到满足的,是病人的状态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逐渐乐观起来。”
莫志宁
患者怕传染给我们,提醒我们不要靠近
每天在病房中,让莫志宁在防护装备带来的持续性锐痛下坚持的,是患者给予他们的温暖。每次和患者说话时,莫志宁都是习惯靠近,但很多患者会主动让莫志宁不要靠太近,他们说,“怕传染给我”,他们可以大声一些说话。
王浩
为了出征剃光头,全力以赴“战”疫情
面对“出征”,王浩毅然将自己的头发剃光。王浩认为,自己是医护人员,没有退缩的理由。让王浩难忘的是,在第一次上传染病隔离病房的班时,他碰到一名同行患者,这名护士跟王浩说,希望自己早日康复,同样投身救治中。
钱艮儿
胜利一天比一天近,脸上的压痕算什么?
“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在病床之间穿梭,呼吸困难,持续缺氧状态,防护镜里的雾珠严重,视野有限,转身及行走都变得困难。”钱艮儿说,自己每天靠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把舱里的工作做好。“脸上的压痕算什么?胜利一天比一天接近,等待凯歌唱响的那一刻,多么振奋人心!”
黄桥
有患者的鼓励,再苦再累也值得
“很多护士在一线奋战很久很累了,我想去替她们抗疫。”在湖北荆州的病房里,黄桥被一位68岁阿姨的话触动了。她说:“辛苦你们了,非常感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帮我们。”她的话给了黄桥很大的鼓励,他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黄桥想,等疫情结束,就回家陪陪爸妈,看看女儿,一家人好好吃顿饭。
曾雄英
至今记得第一天护理的重症叔叔的笑语
在刚开始进入病房工作时,曾雄英会感到紧张,呼吸也有点闷,但后来慢慢就好了。只是工作3小时下来,头会有点痛。工作5小时后,护目镜更是会因为起雾,看不太清。曾雄英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在重症监护室帮8床的叔叔做护理时,他总会笑着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谢如湖
“我变丑了,但世界变美好了”
“我变丑了,但世界变美好了。”谢如湖说,第一次看到自己脱下口罩的样子被吓了一跳,“这个丑女人是谁”。脸上虽然留下了深深的压痕,但她心里是无比骄傲的。十年的ICU工作经历、熟练掌握危重症病人护理及各项抢救技能等,都是谢如湖从容“出征”的底气所在,她说,希望尽绵薄之力与湖北医护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成蔚阳
上前线毫不犹豫 压痕是战士勋章
面对“出征”,成蔚阳没有任何犹豫,就连摘了口罩后的鼻子痛、脸痛、耳朵痛和压痕“丑样”都被她看成战士勋章,“无比自豪,痛并快乐着。为大家可以相约看武大樱花,重新聚在一起吃热干面,奋斗!”成蔚阳说。
林俏伶
“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
非典时林俏伶还只是个被保护的孩子,而这次,她来保护大家了。支援的日子转眼到了23天,林俏伶说,脸上深深的压痕也已经看习惯了。在这期间,同事、亲戚们鼓励关心的问候一直都没有停过,“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疫情结束,平安健康地回去。”
罗勇强
8小时里衣服湿了又干
面对新冠肺炎“做好防护就好,完全不害怕。”在8个小时的工作中,防护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态,但罗勇强并不在意,他是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炎时常发作,都要张口呼吸才会舒服。“虽然辛苦一点,但我没问题。”
梁伟文
不是天生勇敢,是放不下这份责任
“非典”那年,12岁的梁伟文没能做点什么。17年后,29岁的梁伟文已经是一名从业5年的男护士,面对疫情毅然选择前往武汉支援。“没有人生来是勇敢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放不下这份融入血液的责任。”最让梁伟文难忘的是跳广场舞的患者,梁伟文觉得,虽然大家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但是没有打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彭丹
脸被压得凹陷,但从未想过退缩
“17年前,一颗成为医护人的种子在心中萌芽,今天自愿请战武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驰援武汉的日子里,彭丹都要长时间戴防护口罩和穿防护服,脸已经被压得凹陷,皮肤也被汗水浸泡得变形。曾经那么爱美的彭丹,面对疫情也不再计较脸上的伤痕。
罗衬章
两度成为逆行者,22年护理经验是底气
22年一线护理经验,罗衬章2003年主动参加抗非典工作,2020年依然主动参加驰援湖北工作。她说踏上逆行的路,是责任使然。一开始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觉得有点可爱,大家露出眼睛,谁也不认识谁。工作一天下来,衣服湿透,鼻梁、脸颊上都是压痕,“很辛苦,但这些都是我们最美的勋章,容貌虽变,不变的是坚定的眼神和与疫情对抗的心。”
陈小朗
全家都是医护人员,“出征”获全票支持
“耳朵经常痛得好像被扯断了一样。”陈小朗是第二批的支援医护人员,她说因为有第一批前辈们的经验,脸上基本不会有压疮,但是耳朵被忽略了,现在每次拿口罩下来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紧张。陈小朗的父母亲、哥哥嫂嫂、丈夫都是医务人员,她的“出征”获得了家人全票支持,“他们就跟我说了,做好防护,等我凯旋”。
黄新武
夜里的寒冷逼迫她不停走动增加热量
2月14日晚上11点半,黄新武正在舱内值班,患者已经安静入睡,但舱外寒风呼啸。黄新武和其他队友得安静待岗,但寒冷逼迫着他们不停地走动,来增加热量。因为黄新武知道,这个时候医生护士是不允许生病倒下的。
马秀莉
将护理工作发挥到极致,用心照顾每一位患者
马秀莉从事护理工作近10年,此次奔赴武汉,她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马秀莉每天6小时不吃不喝不拉撒,还要面对下班后脱了防护用品面部留下的压痕,湿透的衣服,“我们的信心就是从战胜这些‘小难关’中获取的,虽然很难,可是我们挺过来了!”
监制:陶然 策划:李平 统筹:严铧 肖佩佩
采写:南都记者 肖佩佩 黄馨莹 杨静雨 黄慧萍 唐建丰 梁锦弟 莫晓东 刘辉龙 韩成良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陈辉 刘有志 张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