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鹏新区金沙湾。 林宏松 摄
2025年以来,大鹏新区按照“一、二、三、四”发展思路,积极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各项政策,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锚定目标任务,不断推动大鹏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目前,大鹏新区的产业“突围战”已多点开花:海洋科技企业密集落户,“水上大疆”苇渡智能领跑水下机器人赛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兔展智能希望以“技术+场景”与大鹏新区实现“双向破圈”……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业链的融合聚力、再到产业生态的重构赋能,这片山海相拥的热土,正发力五个“新”增长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动能”,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新体系”,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塑造支撑高质量发展人才“新优势”。
招商“版图”加速扩大
产业更加集聚、投资方更加优质、“朋友圈”更加广泛
近期,大鹏新区主要领导先后拜访紫荆文化集团、招商局集团,赴江苏、上海、长春等地开展招商考察,同时密集召开轨道交通规划、深圳海洋大学等“三海”项目建设、金沙湾片区开发建设等专题会议,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提速,对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进行再部署。
从大学建设到片区开发、从文旅发展到科技突破,大鹏新区锚定产学研多个环节、高频迈出的招商步伐,正是以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工程为抓手、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2025年1-3月,大鹏新区已注册落户17个项目,储备项目67个。
这一系列招商动作的背后,三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产业更加集聚,“4+1”及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储备项目共52个,占78%;
投资方更加优质,接洽央国企、上市公司、外资企业、优质民企等四类龙头企业共37家;
“朋友圈”更加广泛,深圳市外投资方项目占储备项目的58.2%,其中北京、广州、杭州分列投资方来源地前三。
为助力招商引资,大鹏新区的政策工具箱也同步释放效能:《深圳市大鹏新区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业消费的若干措施》出台,助力拓展国际客流、释放消费潜力,其中专门提出大力支持旅行社“带客引流”,鼓励旅行社组织入境团队游客前来过夜,最高累计可获70万元补助;为重点引进的企事业单位提前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确保企业注册当月即可入住,助力企业实现“落地即安居”;大鹏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以企业服务专区,全面实施开办企业“一网办、一窗办、邮寄办、容缺办、延时办、帮代办、上门办”模式;发布《2025年企业服务十大举措》,内容涉及诉求办理数字化、产业场景搭建、行业微联盟、融资支持、执法联动检查等多个方面,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实现新成效。
优质企业抢滩落户
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领域企业加速实现与大鹏的“双向破圈”
近日,拥有国内最多用户的视觉大模型打造者——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前来大鹏新区考察。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兔展智能自主研发的兔灵大模型是广东省第一个备案成功的视觉空间智能大模型。兔展智能愿以AI技术为纽带,助力大鹏在文旅与科技领域实现“双向破圈”。兔展智能近期连续的深度考察,充分印证了大鹏的独特价值。大鹏新区将尽快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系统梳理应用场景,全力支持顶尖技术在大鹏转化落地,实现双方共赢。
“科技+文旅”融合赋能“大鹏旅游高质量发展突破年”之外,随着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企业的抢滩入驻,产业集群效应正加速释放:
3月15日,“深海未来2025——科技引领海洋新质生产力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大鹏新区招商团队与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南国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0家从事海洋装备研发测试、生产销售的企业建立联系,大鹏新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而早在今年1月,大鹏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携手杭州深度智联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入总规模达10亿元的时空文旅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计划于今年在该基金下设立2亿元的子基金,专门用于投资支持三维实景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企业落户大鹏新区。
杭州深度智联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煜象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高德软件有限公司的两个重要生态合作伙伴,并且已分别在大鹏新区成立子公司,此前,大鹏新区已与高德软件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示范区。
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抢占海洋科技、新能源、农业科技、文旅等新赛道
近日,深圳市苇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可塞进背包的水下机器人在大鹏半岛应急产品测试基地完成极限巨浪测试。这款仅背包大小的救援设备,凭借15秒定速巡航和6.5公斤强劲推力直抵深水区,实现“零体力”智能救援,颠覆传统水域救援模式。作为大鹏新区重点引进的“水上大疆”,苇渡智能科技公司其在售的电动水翼冲浪板和水下助推器市场份额占比达41%,2024年销售额近亿元,是该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蓝海这个产业新赛场,大鹏新区正让科技与海洋的共舞掀起一阵阵惊涛:
在位于大鹏LNG走廊的中国海油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全国首个液化天然气冷能养殖示范项目能顾提供全季节、全天候供应的“钻石水”;安华海洋的生产线覆盖国产水体光学智能监测装备、深海探测装备等产品和服务,其推出的水体表观光谱无人机智能观测采样系统能够实时生成超过20项水质参数的电子报告;大鹏湾海面上,致力于海洋环境在线监测及观测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朗诚科技,以56个智能浮标、3套海底观测站组成AI监测网……
当一批海洋科技企业和平台以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未来,背后是从科技研发到落地应用的海洋科技创新矩阵正加速构建。
在研发端,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已吸引培育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海洋生物产业园等海洋及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在制造端,苇渡科技等“隐形冠军”和领军企业崛起;在落地应用端,应急测试基地、产业园等架起“实战场”,让技术直面巨浪、生态监测等挑战,加速产业化进程。
而展望未来,坐落于坝光湾畔的深圳海洋大学将对标美国麻省理工,剑指海洋电子信息、高技术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卡脖子”技术,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将为前沿技术配备深海试验场,海洋博物馆为海洋科技创新交流提供了更高展示平台。
海洋科技之外,在新能源领域,大鹏LNG走廊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全年吞吐量1350万吨,占全国总量六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深圳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大鹏湾实验室成为我国农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国之重器”,推动生物育种加速器、紫杉醇生物合成、RNA生物农药项目就地转化……
而聚力“大鹏旅游高质量发展突破年”,大鹏新区正助力乐高乐园度假区、金沙湾国际乐园、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粤港澳大湾区首店等文旅项目加速建设。2024年全年,大鹏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118亿元、增长22%,过夜游客250万人次、增长26%,入境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增长76%,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过夜率、入境率等4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文:谢宇野 刘庚怀
制版:刘嘉琳 邓诗君 刘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