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刘嘉琳(可灵AI)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也为深圳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前瞻视角。金融业是深圳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与北京、上海并列内地金融城市“第一梯队”。
作为“赶考者”“答卷人”,当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开放创新是这座金融中心城市的鲜明底色。从倡导耐心资本到鼓励大胆资本,这不仅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更是深圳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本色所在,让深圳乃至大湾区在鼓励创新和市场化道路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2024年,深圳金融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国金融城市的第一梯队成员,深圳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引领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八个关键问题,深入探讨深圳金融业的新目标、挑战与机遇,揭示这座金融重镇背后的金融力量,以及它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锚定新目标,未来这座金融重镇还将直面什么挑战与机遇?现在,让我们通过系列之问,解锁新质“深”产力背后的金融力量。
01
首提“大胆资本”概念,深圳底气从何而来?
“大胆资本”需重点厘清尽职免责与失职失责界限
如果说“耐心资本”是安心谋长远,那么“大胆资本”是放心投未来。作为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和“金融重镇”,深圳城市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先行先试的基因。
近日,深圳率全国之先提出发展“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引起广泛关注。深圳官方文件提到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构建投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提升投资积极性等内容。与“耐心资本”呼应,“大胆资本”既是对“大胆试错”的积极响应又具有“先行示范”特色。作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如何看待深圳这次积极优化资本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底气?大胆资本和容错机制,是否意味着有更多“金融活水”灌溉新质生产力?
实际上,“大胆资本”并非孤立存在,是对耐心资本的相互呼应,和耐心资本相辅相成。“大胆资本”背后,也是市场化鼓励创新更进一步。在业界看来,“大胆资本”遵循一条最基本的逻辑就是市场化,比如此次文件提及的“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是根据市场变化来“审时度势”调整返投条件,而“市场化”正是深圳“底色”所在。
“大胆”并非盲目,它的内涵可以解读为“风险容忍度的扩大”。深圳一些国有大行普惠金融相关负责人指出,大胆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损失。以普惠金融为例,建立一个敢贷、愿贷、会贷的金融服务机制,健全了容错机制,普惠业务做大的同时没有带来风险的扩大。
大胆资本也不是没有“包袱担子”,因为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在日前南都湾财社主办的2024金融年会上,业界人士指出,必须要建立深厚的行业研究,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判断、把握长期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大胆”。对于深圳而言,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创造容亏、容错、宽容失败的氛围,创新创业的环境会大为改善,会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融入创新,推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不过,深圳在“大胆资本”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平衡一些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建议加快制定统一规范的容错免责制度,明确免责情形和标准,重点是厘清尽职免责与失职失责的界限。
02
“青年之城”未雨绸缪,能否探路养老金融样本?
已完成1517个营业网点无障碍改造
养老金融迎风而起的背后,是深圳乃至大湾区人口结构的“压力测试”。据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深圳15-59岁人口占比达79.53%,60岁及以上人口5.36%。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户籍老年人口42.56万,而实际服务管理老年人超百万。尽管人口结构趋向于年轻化,但深圳拥有一批庞大的“准备养老”中青年群体,他们为老龄化社会筹备已提上日程。而按照相关部门预计,到“十六五”时期,深圳或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年轻人之城”近年来未雨绸缪,相关政策体系颇为密集。2024年7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深圳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短期内推动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养老金融示范产品案例。长期内则依托深圳金融业的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养老金融产品的重要策源地、养老金融服务的示范地,以及金融支持银发经济、养老和健康产业的新高地。
“策源地、示范地、新高地”不是空穴来风,金融在有备而老的深圳蓝图中渐入佳境。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405.78万户;辖内6.2万人开立商业养老金账户,位居全国试点地区前列;深圳已完成首批684个网点“智志助老e站”挂牌和1517个营业网点无障碍改造,累计发放银行“颐年卡”突破120万张。深圳已经形成了包括股权、信贷、债券、信托、资管以及政策性融资在内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同时,在适老化改造、弥合“数字鸿沟”、智慧养老、破题个人养老金、探索居家养老标准、服务港人北上养老、深港医疗服务“跨境”等方面,提交了“养老金融”的发展答卷,也为全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但是,深圳依然存在难点和考验。比如,深圳个人养老金开户或将遭遇增长天花板,未来如何突围“年轻人”将是一次考验。深圳全市超六成受访者在养老理财投资偏好上属于保守型,亟须开发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产品。深圳年轻客群提前进行养老规划的意识也在增强,如何做好年轻客群的长周期经营值得深思。深圳智慧养老企业总数仍偏少,金融赋能任重道远。
03
直面群雄逐鹿,深圳距离国际财富中心还有多远?
深圳财富管理总规模已占全国约1/5
当前,深圳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按照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深圳财富管理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规模体量已与香港、新加坡相当,占全国约1/5。
财富管理是产业金融的重要一环,是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的关键连接器。就在今年9月,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刚刚揭牌成立,这是对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一次重要落地。
但是,深圳加入“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朋友圈,却面临“群雄逐鹿”之考。早在2014年,青岛最早提出打造“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随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纷纷进军“国际财富管理中心”,中国城市竞争财富中心进入“卡位战”。
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相比国内其他城市的天然优势是毗邻香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能够占据财富管理的一个全球高地。
但是,深圳距离国际财富中心还有多远?又有何短板需要补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研究专家提醒,深圳打造“创新化”的金融市场体系,“跨境理财通”是重大金融开放和创新,也是深圳财富管理重大机遇。同时,深圳要打造“国际化”的财富人才体系。此前有金融机构反馈,财富管理人才尤其是国际财富管理人才极难招聘,基本都愿意选择在上海办公和居住。目前国际财富管理人才首选香港,其次上海,深圳魅力还相对薄弱。此外,深圳呼唤“便利化”的财富营商环境体系,未来需要加强建设深圳财富管理行业信息统计监测数据库,定期编制和公开发布“深圳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指数”,便于决策制定和优化。需要留意的是,深圳目前财富管理领域欠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端国际论坛,比如北京有金融街论坛、上海有陆家嘴论坛,深圳在财富管理宣传推广上未成气候,需要整合高端资源推动擦亮标志性“名片”。
实际上,深圳作为财富中心,目前理财产品设计还是比较偏好传统,风险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国际化的程度和水平对于国际的影响的能力有待加强。未来还要从打造“集群化”的财富管理机构聚集体系,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加强深港财富管理领域合作等多方面继续发力,构筑要素集聚、业态齐备、开放融合的现代化财富管理生态圈。
04
苏州数币交易额占全国2/3,深圳如何拓展想象空间?
深圳数字人民币钱包累计开立超3700万个
从“尝鲜”到“常用”、从“支付”到“智付”,深圳是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之一。数币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多点开花”,赋能深圳数字经济发展。来自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深圳已有受理商户超210万家。截至去年年末,深圳数字人民币钱包累计开立超3700万个,数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至2024年9月末,深圳地区运营机构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数量较年初增加超600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80%。
和这座创新之城同频,数字人民币在预付式经营、供应链金融以及深港跨境消费等领域已有诸多创新之举。比如,深圳在全国首创数字人民币预付式平台目前累计已签约的预付式经营领域机构超2860家,累计管理资金超13亿元。在今年的金博会上,深圳首发全国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引来瞩目。
不过,置身于数币生态,深圳并非独美,也不乏良师益友。同样是试点城市,苏州2023年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逾3万亿元,约占全国试点城市交易总额的2/3。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的30项典型经验做法,“苏州市高质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服务企业发展”上榜。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数字货币也提供了新路径。去年苏州各银行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5.97万笔、金额2909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超九成。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已对2600余台ATM机完成改造升级,支持办理数字人民币业务。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逾111万个。
其他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缴税领域,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福建省税务局通力协作,在福建省办税服务大厅、市民服务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医保中心等场景实现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的基础上,实现在税务端App申报税款后直接选择数字人民币缴款。
放眼全国,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目前已从个人消费场景延伸到薪资发放、普惠贷款、绿色金融等对公企业服务,以及财政、税收、公用事业、电子政务、助农扶贫等政务服务场景,为国家战略实施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在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方面,深圳还需要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更好释放数字人民币在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05
全国率先破2万亿,普惠金融“标杆之城”怎样炼成?
深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率先突破2万亿
最美人间烟火气,普惠金融是生动注脚。按照人行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深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有效支持了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这座“科创之城”的毛细血管。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阻碍,而融资难又集中体现在“首贷”难。目前,全国平均每10个首贷户,就有1个在深圳。
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同时,“质”的方面也不断提升。今年1月到6月,深圳市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
那么,作为普惠金融的标杆城市,深圳积累了哪些探索经验?记者梳理看到,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征信赋能信贷政策精准落地,通过“小微通”和“个体通”,充分利用“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和多维度政务数据,实现精准画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产品供给对接难、匹配难的问题,助力个体工商户快速获得借款额度。
小微企业由于抵质押物不足,缺乏担保,有效信息获取难、成本高,银企对接匹配效率低,使得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用好征信服务成为了支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一招”。截至6月末,深圳地方征信平台等机构共推出51款征信产品,服务企业50万家,促成企业获得融资4858亿元。
保险也为“普惠之城”助力。据悉,截至去年底深圳小微企业保险金额超10万亿元,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小微企业数量超2万家,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
06
又一“庞氏骗局”落幕,非法集资为何屡禁不绝?
本质仍是高吸揽储高息理财、击鼓传花式骗局
伴随一纸警方通报,鼎益丰“庞氏骗局”阶段性收官。11月初,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发布通报称,“鼎益丰”及其关联公司发行虚假理财产品和“DDO数字期权”(属于“空气币”),从事非法活动,已涉嫌犯罪。为依法打击犯罪,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已对隋某义、马某秋等人以涉嫌集资诈骗等犯罪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3年以来,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对鼎益丰频频发风险提示称,“鼎益丰”关联主体以“禅意投资法”等吸引投资人认购“鼎益丰”关联主体的“原始股权”或“期权”,存在非法集资风险,目前已出现“返利延期”“难以兑付”等情况。监管部门强调,“鼎益丰”在深圳的经营主体不持有金融许可证、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去年11月,针对群众反映的“鼎益丰”关联主体存在非法集资风险,深圳监管部门已联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但是,风险提示之下,不少投资人依然热情不减。今年1月,鼎益丰向投资人发布通知,向全球发行数字期权DDO,号称在新加坡数字资产交易所首发上线,其价格曾一度从最初的1美元上涨到80美元,“DDO数字期权”在今年上半年吸引了不少投资人。
今年3月,深圳市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专班办公室再次发布风险提示称,鼎益丰国际在我国境内开展有关DDO数字期权业务,本质上为虚拟货币的发行、交易行为,系“涉嫌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建议已参与有关交易活动的群众尽快退出,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当地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举报。今年10月25日,香港证监会发布消息,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3条提出的法律程序中,原讼法庭向11名涉嫌操纵鼎益丰股份的人士发出临时强制令。
直至此番深圳警方的通报,这个持续多年的非法集资骗局更清晰浮出水面。
拨开“东方古典哲学投资理念”“禅易投资法”的话术包装,“股权理财”“数字期权”的产品迷雾,鼎益丰案的核心本质仍然是高吸揽储高息理财、击鼓传花式的“庞氏骗局”。
07
破解高端金融人才困境,能否打造标准“输出地”?
打造既懂金融又懂养老、科技“复合型人才”
薪酬领跑的金融业,正在成为大湾区职场“香饽饽”。按照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和智联招聘今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才融合指数报告”,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平均职位薪酬最高,达到15323元/月,平均期望薪酬也处于全产业第二位,为12170元/月。金融产业人才需求数量也大于供给数量,反映出金融业高质量人才需求旺盛。而按照业内的不完全统计,以大湾区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培养为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人才缺口高达150多万。
据记者观察,近年来深圳通过全面布局人才培养体系,解决金融科技行业在人才基础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遭遇的瓶颈问题。自2019年3月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共产生近2000名一级持证人、近200名二级持证人,为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今年10月,深港金融合作专题研修班在深首次开班,由两地金融监管部门集中选派160名深港重点金融机构高管和部门负责人首次“集中会师”,发挥深港科技产业互补优势,开启深港金融人才联合培养新篇。今年11月,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与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学会联合举办“跨境投融资高阶人才研修班”,为深圳乃至大湾区金融行业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境业务能力的高端金融人才。
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学会会长路超华认为,金融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推手,金融人才作为大湾区建设发展中的核心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短缺,将会很大程度影响或制约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因此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入,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城市,深圳和香港应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培养与引入高端金融人才,建立大湾区高端金融人才聚集地,进而打造建设以湾区为载体的国际金融枢纽,这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工作任务。
毫无疑义,深圳、香港作为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城市,必须尽快储备和发展一批既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又精通科技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实现粤港澳三地金融业的合作共享、互认共赢,这是深港金融实现协同发展的共同呼声。在业内有识之士看来,围绕国家战略,未来深圳金融要打造既懂金融又懂养老、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08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高水平对外开放咋落子?
大湾区可通过“双总部”方式将内外循环衔接连通
深港合作,金融先行。今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湾区尤其深圳重任在肩。
面对“双循环”发展的新机遇,深圳如何借助香港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用好深港金融联动的好机制,通过发挥好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站在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维度,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认为,要更好地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要发挥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制度优势——企业既能够享受香港的制度优势,同时也能享受内地城市,包括深圳的产业优势、空间优势、人才优势,建议大湾区可通过“双总部”或者是“总部群”的方式,将内循环和外循环衔接连通。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一个完好金融体系,即香港金融体系。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为大湾区的科创和出海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的支持。因此可利用香港相对先进开放的金融体系和内地的产业体系,促使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金融同时发展,推动深圳和香港成为未来真正的世界级科创枢纽。
这个“1+1大于2”的“跨境双总部”构想,能否成为深圳响应“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落子之处,值得期许。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