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全市首宗!光明区以科技赋能扬尘治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1月29日        版次:NA06    作者:徐淑华 刘珂寒 王睦广

  科技在扬尘污染防治场景的创新性应用,提升了监管效能。

  “你好,我们是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执法人员,这是我们的执法证件,通过光明区环境智能管控应用系统查询远程监控视频,发现你单位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污染直接排放……”10月30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以下简称“光明管理局”)执法人员通过远程监控视频,发现光明区一建设工程工地进行施工时,1台挖掘机和1辆泥头车在露天装卸易产生扬尘的物料,作业区域周边未设置喷淋、雾炮等防治设施,视频中可见明显扬尘。经查,执法人员确认了现场施工单位,该单位对视频内容无异议。

  该单位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十条第二款有关防治扬尘污染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三项的规定,光明管理局已依法对该单位进行立案,并处罚款1万元。

  这是光明区率先利用数字云哨系统查处的全市首单远程监控扬尘案件,也是全市首单将电子监控技术运用到扬尘领域的执法案件。

  科技赋能,工地扬尘监管有新招  

  今年以来,光明管理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采用“视频监控+AI识别”、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打造“AI云哨”和“空中云哨”两大数字云哨,对全区工地实行扬尘全地域、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四全”监管,智能识别工地是否存在场内扬尘污染、泥头车未密闭及清洗、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裸地未覆盖、出入口抑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发现问题即督即改。

  “远程视频监控可以实现24小时无间断监控工地施工情况,实现24小时监管全覆盖。发现违法行为后,系统会对违法行为自动抓拍存储,及时固定证据。执法人员再立即赶赴现场,能有效提高执法效率。”执法人员介绍,远程监控技术在扬尘污染防治案件执法取证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固定违法事实,有效扭转传统工地扬尘监管“你来我走、你走我干”的局面,有效破解施工方玩“躲猫猫”、监管部门“打游击”的难题,还可以有效破除工地案件多层分包、违法主体难确定的难题,实现精准执法。

  科技在扬尘污染防治场景的创新性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治理手段的不足,提升了监管效能,对大气污染防治形成了有力支撑。同时,促使施工单位强化扬尘污染防治意识,更加自觉落实好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避免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扬尘污染。

  齐抓共管,大气污染防治提质增效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光明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期,工地、道路、泥头车等扬尘源监管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明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从高位推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健全工作体系,形成各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扬尘治理格局。

  光明区出台了《2024年“光明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聚焦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管控,建立研判、调度、攻坚、督导工作体系,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压实各单位责任。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要求,持续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提质增效。据悉,今年以来,光明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97.0%,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10.0%、14.6%,改善幅度位居全市前列。

  下一步,光明管理局将夯实“巡查、整治、执法”三张网,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智慧监测网,进一步提升工地、泥头车、道路等重点扬尘污染源监管效能。统筹发挥智慧平台和环保巡查APP优势,线上线下联动,形成问题即时交办、流程可见、反馈快捷的工作闭环。深入打造联防联控格局,实现工作项目化、问题清单化、任务责任化,进一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细颗粒物治理攻坚。

  推广

  文/图:徐淑华 刘珂寒 王睦广

  制版:刘嘉琳 周全 刘畅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