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深圳北CBD。
今年11月1日是第八个“深圳人才日”,深圳举办人才嘉年华活动,向全球人才发出热情邀约,一起感受深圳特有的人才氛围,体验青春与梦想交融的精彩生活。
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和产业大区,近年来,龙华区持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不断改革创新,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数据显示,龙华区面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招贤令”,推动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7万人,数字经济人才达30万人,累计引进院士34人,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2600人。人才资源“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龙华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精准施策
产才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则产业兴。
近年来,龙华区勇当深圳高质量发展尖兵,以“1+2+3”现代化产业体系和“12+4”产业集群为依托,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广大人才不断吸引集聚到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中。
特别是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专项人才政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助推人才与产业高效匹配,促进人才资源快速转化为发展动能。2021年人才新政实施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近2700人,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迅速,从2022年的82人增长至305人,有效支撑龙华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产业类高层次人才超2300名,高层次人才与区内主导产业的契合度达86.22%。龙华,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狠抓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发展“第一动能”。
创新驱动
点燃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栽好“梧桐树”,引凤栖良巢。优质平台对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龙华区顺应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趋势,引进深圳市计算科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高校院所、创新载体,累计创建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平台40个,拥有国家、省市区创新载体34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00余家,充分释放重大载体平台聚才效能。
以落户龙华的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为例,龙华区给予高研院过渡期间租金补贴、专项配套资金和永久场地空间保障。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赋予高研院人才自主评聘权。龙华还印发了定制化培养卓越工程师工作方案,依托电子科大高研院等高校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链,构建“2+3+6”联合培养体系,目前已招收培养华为、中兴等重点企业定制培养班卓越工程师510名,6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实践单位工作。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领衔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4年时间科研团队超300人,突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国产ECMO产品、联影5.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填补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空白。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樊文飞领衔的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5年时间构建了大数据计算的基础原创理论和新型计算系统两大平台,开发了全自研的崖山数据库系统、采石矶数据质量系统和钓鱼城数据分析系统,荣获数字中国峰会“十大硬核科技奖”等国家级荣誉。
做优服务
营造人才“近悦远来”良好生态
如今,龙华区人才荟萃、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日益澎湃。为了留住人才,就得办好“服务人才”这件关键小事。
据介绍,龙华聚焦“数字龙华”建设,着力打造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第一站”、大湾区引才聚才“桥头堡”。在南部片区高标准建设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国际合作中心等,为人才提供国际化、多元化、一站式服务;在北部片区布局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观澜版画基地等资源,打造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人才大厦、新时代技能人才学校等重点项目,形成创新载体高度集聚的人才创新高地。目前,龙华全域建设了15个人才服务站点,5个人才驿站,为高层次人才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开辟“绿色通道”,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龙华区人才服务非常温馨、暖心、贴心,解决了我的一切后顾之忧,让我在龙华可以安心干事业。”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范衠院士在参加院士微访谈时如是说。
“数字龙华”人才服务方式也逐步数字化。据介绍,龙华持续深化“免申即享”改革,以数据赋能破解政策兑现难题,让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据悉,2024年,龙华向符合条件的人才推送“免申即享”信息及业务指引,发放第一批“免申即享”补贴金额达1000万元。
文:颜鹏 刘庚怀
制版:李思萌 邓诗君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