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肠道微生物国际研讨会。
公司创始人曾志谦(左五)、徐国荣教授(左四)、卢景勋医生(右五)及科研人员。
曾志谦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2023年10月《2023年施政报告》发布,其中重点着墨于“深港合作”,提及将全力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并会把北部都会区(尤其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间规划,对接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定位。
港商机遇之深港创科篇与您分享他们的科创破题故事,本期聚焦专注大健康行业的香港初创企业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以下简称“准肠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在大湾区发展的感受,创始人曾志谦形容“整个市场是前途无量的”。他表示,不单是市场前景,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令他喜出望外。
最大挑战 把科研项目转化成市场化项目
多年前,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志谦开始创业。彼时他深耕IT赛道,对生物医药行业了解甚少。但五年前的一次校友会,让这位CEO决定转换方向,走上全新的创业赛道。“当时我们有一个同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他有一个学生得湿疹很严重,他表示很多时候大家都以为湿疹是遗传的,不能改变。事实上不是的,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抑制的”。曾志谦表示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
在曾志谦看来,“如果能做一个生意,又能帮助人”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因此,他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及副院长(研究)、香港生物信息中心及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心主任徐国荣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卢景勋医生,在2018年创办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2022年,又成立子公司深圳准肠康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整个创业的故事,是从同学聚会谈闲话、喝咖啡开始的。”
“我们有‘三驾马车’,第一是科研,第二是临床,第三是商业投资。”曾志谦强调,“公司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强项在科研。”而要使企业落地,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就必须要利用“通俗化”的语言解释产品理念与功效,如何把科研项目转化成市场化项目,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一切备妥后,2019年1月,准肠康入驻位于香港沙田的香港科学园。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用于改造肠道微生态的益生菌PGut准肠康,后更推出测试包,可量身定做提供方案。据了解,准肠康自成立以来,专注微生物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为协助大众恢复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最佳状态,呵护身心健康而努力,致力于扭转“病从肠生”的问题。
2023年4月,准肠康母公司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超额完成种子期融资,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AEF)、戈壁大湾区(Gobi Partners GBA)与全球药业有限公司(TIMC)。今年4月,中大创新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生物医学科技成为其成立后首家投资企业。
曾志谦表示,公司理念就是精准大健康,为每个人定制自己的益生菌,相比现在市场上较为泛化的产品,“把合适的产品给合适的人,是很重要的。”
面对差异化的群体,曾志谦表示,“首先会进行测试,分析每个人真正缺乏什么,分析之后再配方到适合的益生菌系统”,最终精准补充。而随着价格的下调,会慢慢减少步骤。例如中层市场客户在测试之后可以直接选购不同的益生菌,不需要配方。
“疫情之后,公众认为预防是很重要的”,在曾志谦看来,这是大健康市场得以正常发展的原因。以7000万人为例,曾志谦预估,大约会有700万人为维护大健康“买单”。“规模预估通常都是10:1的。”同时,来内地的香港人也是市场的精准客户,“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体系呢?准肠康可以为他们起到桥梁的作用。”
落户河套 语言、文化、肠道等方面都和香港很接近
多年前进内地的经验帮助曾志谦对“准肠康如何进内地”的规划提供参考。2023年9月,准肠康落户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进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首批进驻分园的企业之一。
从大湾区出发,辐射到全国,曾志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大湾区是我们的根本,而之所以选址在福田,就是因为它与香港更接近,语言方面、文化方面、肠道方面都很接近。”
通过调研深圳、广州等地的大健康产业,曾志谦认为,除市场架构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出乎他的意料。“所以在大健康产业,准肠康是与大湾区一同进步的。”
2月18日,广东省发布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在生命健康产业将培育掌握颠覆性技术、拥有爆发成长潜质并可能成长为世界级公司的未来型企业。不到半月的时间,3月1日,政府公开广东将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信息,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亦在其中。
政府对生命健康产业的扶持,是港企在内地发展的保障。谈及准肠康在内地发展的福利,曾志谦认为,首先体验到的是地方的创业及人才政策福利。
香港贸发局GoGBA福田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向曾志谦介绍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准肠康正符合其中支持的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金融科技等六大领域),公司内符合条件的香港青年最高可得到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资助。还有1∶1配套资助、最高50万元初创企业成长奖励和按最高不超过50%且不超过50元/平方米/月的标准对初创企业办公空间予以租金支持。
此外,由于准肠康是香港公司的子公司,还可以申请《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须按照香港法例,以不低于月薪18000港元,聘请合资格青年,并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政府会向企业发放每名受聘青年每月10000港元的津贴,最长为期18个月。
其次,是合作的时间成本。企业在一个全新的市场内,需要同更多公司谈合作,尽快将产品投产落地。以工厂为例,曾志谦介绍,目前准肠康对工厂的要求会更高,除了包装,还要研发加工,开发菌种,这对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考虑的是它的能力有多大?成本是不是更低?如果要做大量的单子,时间会不会更快?最后,必须要和我们一起成长,企业和工厂合作研发,一起进步。”曾志谦发现,广东、深圳有许多关于此类的工厂,这是准肠康落地大湾区的其中一个最大收获。
谈到在内地的发展方向,曾志谦表示,准肠康的主要侧重点在中高端市场,即医疗顾问与量身定做,但这并不代表放弃其他方向,尽管竞争激烈,准肠康依然会侧重关注益生菌的发展。
而在市场拓展方面,准肠康有自己的规划:打通整条供应链,在底层培育菌种,顶层与一流机构合作,双渠道发展医疗中心与线下药店。“我们有一条发展直线,第一是香港、深圳、广州,然后覆盖整个大湾区;第二是上海;第三是北京。”曾志谦表示,南北方百姓的肠道相对不同,准肠康选择扎根科研,从大湾区出发,“我们首先把根扎在大湾区,然后覆盖东南、东北,一个地方扎一个根,最后慢慢北上。”
采写:严兆鑫 陈可欣 实习生 柴嘉 受访者供图
区域背景
河套合作区如何形成?
河套合作区如何形成?为何备受瞩目?1997年,伴随着香港回归,深圳河河道裁弯取直,落马洲弯段形成了0.87平方公里的土地。2017年,在深港两地的合作谋划下,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构建了一片汇聚顶尖科学家,齐聚重大科研机构,独角兽企业频频崛起的科创宝地——河套合作区。
“小河套”孕育着“大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河套的产业布局紧扣创新发展前沿领域。深港的紧密“对话”,让基础研究、产业分工、国际接轨等两地科创之所长融合互补。目前,447家科技企业、23家科研机构集聚河套,逾150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生根,创新之河汹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