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网友建议“邀请女子英歌队来深表演”

相关部门:既可邀请外地项目来深,也应大力开展本地非遗传统活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07日        版次:NA04    作者:杨迪雅

  2月14日,深圳大鹏新区举办2024大鹏新区“非凡大鹏遗游未尽”非遗巡游大赏活动。   通讯员 鹏文宣供图

  2月24日,福永街道第31届元宵龙狮会,醒狮队在梅花桩表演。 通讯员供图

  第六届深圳非遗周主会场活动在深圳节日大道举行。 主办方供图

  2024年2月11日,潮汕英歌舞巡游,现场人潮涌动。 南都记者 吴彦洋 摄

  近日,记者关注到有深圳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接连发布了两条建言,表达对深圳非遗文化活动的建议和期待,其建议邀请潮汕地区的女子英歌舞队来深表演,以丰富深圳的文化活动。同时该网友还建议,大力宣传深圳本土非遗传统活动及非遗项目,弘扬深圳本土非遗文化。

  该网友提出的两条建言,得到了官方关注。3月1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分别给出回应,称将吸纳相关建议,考虑可行性,并持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网友反映:

  应大力宣传深圳本土非遗文化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发布两则留言,内容中提到邀请女子英歌队来深表演、安排男女英歌舞同场演出等形式,以丰富深圳的文化活动,同时建议深圳大力宣传深圳本土非遗传统活动及非遗项目,弘扬深圳本土非遗文化。让更多市民和网友了解并参与到这些精彩的非遗项目中。

  该网友同时针对深圳市非遗文化传统活动的宣传提出了建议,其表示,深圳本土有非常多的非遗项目,除麒麟、醒狮等非遗项目外,还有两个省级非遗项目: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及大鹏太平清醮等民间传统节日。“这两个项目,融合了祭祀、大巡游及各种精彩表演,承载了深圳几百年的文化历史传承。”

  该网友认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许多市民和网友对这些活动知之甚少,错过了亲身参与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他表示,“深圳有不少优秀的麒麟和醒狮队伍。这些队伍基本都在他们所在的区域进行表演,一来位置比较远(非市区),二来知道的途径少,需要通过询问或者搜索才知道哪里有醒狮或者麒麟看”。

  为此,他建议为优秀队伍们提供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如举办雄狮争霸赛。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些非遗文化活动中来。

  此外,该网友还强调,宣传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活动的介绍和展示,还应深入挖掘这些非遗文化活动的历史渊源,介绍其由来、发展和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部门回应:

  将吸纳相关建议,考虑可行性  

  该网友提出的两条建言,得到了官方关注。3月1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分别给出回应,称将吸纳相关建议,考虑可行性,并持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抖音、小红书等)多途径推广,加强非遗推广宣传力度。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表示,已告知非遗方面的活动及宣传工作。深圳的文化传承,既可以邀请外地项目来深,也更应该大力开展本地的非遗传统活动,宣传上除官方渠道外,还可利用新媒体(抖音、小红书等)多途径推广。

  同时非遗周将有巡游展演活动可参与,建议市民关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化遗产中心公众号,及时收悉活动信息。市民还建议麒麟、醒狮等项目可集中优秀团队,开展大型友谊赛、竞技赛,并且场地可利用体育馆进行坐席安排等,避免人员拥挤的问题。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吸纳相关建议,考虑可行性,并持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推广宣传力度。

  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

  风采队伍大巡游下月将举办  

  非遗,是“流动的文脉,传承的薪火”,除了发源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深圳本土也拥有着许多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麒麟、醒狮、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及大鹏太平清醮等民间传统节日,这些拥有丰富历史积淀与深厚民俗传统的本土非遗项目,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开启于2005年。经过19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12月,深圳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63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分别是灯舞(沙头角鱼灯舞)、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狮舞(松岗七星狮舞)、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中医诊疗法(贾氏点穴疗法)及祭祖习俗(下沙祭祖)。

  深圳的本土非遗项目,如传统的舞龙、舞狮、舞麒麟,沙头角吴氏客家人的天后宝诞祭奠,万丰广府粤曲、粤剧,石岩客家山歌,沙头角沙栏吓吴氏鱼灯舞等,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五彩纷呈,丰富多彩。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今年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风采队伍大巡游活动将于4月6日13时至17时举办。

  与此同时,作为移民城市,还有大批外来非遗项目在深圳落地生根。比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乐郭氏正骨法”,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还有源于陕西的田氏剪纸、源自潮汕的皮影戏(深圳大鹏)等。据统计,目前深圳市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异地非遗项目占比达三成。

  近年来,深圳市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普查、研究工作。自2008年以来,深圳先后公布了多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次,制定了相关规范性文件,订立了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规范化。普查、研究、订立规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保护利用工作。

  除了非遗的传承外,传播工作也开展有序,“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相关工作及培训力度在持续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保护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01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成为深圳首个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的研究机构。福永醒狮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也被列入第一批省级传承基地。

  2021年8月,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链接

  市人大代表唐红:

  提议运用信息化技术

  开展非遗体验教育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场所,中小学生可了解并传承非遗,同时还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2023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唐红曾提议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非遗体验教育,并建立非遗教学大数据管理体系。

  唐红建议,由教育部门、文体旅游管理部门会同中小学、非遗传承人及部分高校力量,设计符合中小学的以非遗为主题的课程。支持中小学对非遗课程进行改编,支持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作为指导老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并提供教学。她还建议教育部门鼓励中小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展非遗体验教学。信息化课堂不仅可以展示非遗的形式美和工艺美,还可以呈现非遗的制作过程。 

  市政协委员孔丽:

  建议打造

  “中国民族非遗现代时尚博览产业园”

  2024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协委员孔丽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时尚和消费产业发展上一直高度重视,但在推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时尚产业、结合城市商业发展的应用上还有上升空间。

  孔丽建议,深圳率先以56个民族非遗为抓手,打造一个吸引全球目光的“中国民族非遗现代时尚博览产业园”。“相信对于深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上具有深远意义和转折,是有效发展文化传承和时尚产业,助推消费升级,增强城市文明和时尚影响力、铸牢共同体意识和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的一种有力举措。”

  英歌新传承 谁来挑大梁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迅速走红,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黄轩也曾在普宁参与拍摄“潮涌潮汕”英歌舞短片,为其“代言”。而被称为“汕头女团”的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也因被央视报道获大量关注,打动了无数网友。

  据了解,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舞蹈,形象源自《水浒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英歌舞融合大量武术元素,表演不设舞台,走街串巷就是一番天地。

  在汕头潮阳,英歌队也有上百支,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后溪英歌队、忠精英歌队、凤岗英歌队、西门女子英歌队等较为突出。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初,英歌舞多由男子表演,后来逐渐打破性别、年龄界限,越来越多的女性、孩童加入英歌队,女子英歌舞不同于男子的豪迈粗犷,多取材于花木兰、穆桂英的故事,体现“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还有来自幼儿园的英歌队,比起“武侠”快意,更多了几分萌。

  1952年成立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开创潮汕女子英歌先河。其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陷入停滞,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招募队员,组建女子英歌队,十几年来,西门女子英歌队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注入。如今,这支平均年龄18岁的英歌“女团”风华正茂,队伍规模已达70多人,年龄最小的仅9岁,还有在外读书的大学生。

  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期间,西门女子英歌队被央视新闻报道获得大量关注。西门女子英歌队飒爽多姿的表演征服了广大网友,网友纷纷为这支队伍点赞。15岁的“头槌”女孩郑梓欣更是登上央视《新闻周刊》人物回顾节目,央视名嘴白岩松盛赞其:初中生挑起“英歌”新传承的大梁。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杨迪雅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