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
深汕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
在水美村,未收割的晚稻茎杆粗壮,叶青籽黄,黄丝亮杆。
晚稻在微风中叠起金色波浪,等待颗粒归仓。
在日前举办的深汕特别合作区2023年田园都市丰收节中,人们看到了深汕大好“丰”景。鹅埠镇水美村拥有1000亩成片良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在此开设试验示范基地,培育高产高质、与本地生态相适宜的水稻良种。南都记者了解到,这里一亩地双季平均亩产能达1250公斤以上,已具备“吨粮田”产能。
在水美村,未收割的晚稻茎杆粗壮,叶青籽黄,黄丝亮杆,在微风中叠起金色波浪,等待颗粒归仓。深汕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定扛起深圳乡村振兴主战场责任,加快推进“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建设。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将超额完成粮食产量6300吨的目标任务。
知多D
“吨粮田创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2023年“开展吨粮田创建”。所谓“吨粮田”,是指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吨的农田。
创建“吨粮田”,挖掘现有耕地潜力,继续主攻粮食单产,将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创建“吨粮田”提升粮食单产绝非仅凭单一或是少数技术的应用,而是要依托技术集成所释放的加法效应,坚持“良种”“良法”“良机”多措并举。
良种:引进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超级稻是一种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杂交培育的高产水稻。“这些品种株高适中、株叶形态好、分蘗力强、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在水美村基地,分中心研究员刘茂秋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超级稻的特性。
据了解,今年早造基地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芯两优120”“芯两优155”等超级稻品种,夏收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较本地往年早造水稻产量接近翻了一番。晚造基地试验示范面积继续扩大,选用卓两优1126、爽两优138等品种。“当前晚稻生长形势良好,预计亩产达到650公斤,加上今年早稻的600公斤,两季亩产能达到1250公斤。”刘茂秋说道。
今年晚稻接连遭遇三次台风袭击,刘茂秋清晰地记得,超强台风“苏拉”过境时,田里的积水淹到腰身,“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实属不易。”
良法:新栽培技术集成提高产量
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而言,科学的栽培种植技术也至关重要。因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种子会把病菌直接传给幼苗及稻株,所以播种前还必须对种子进行消毒。基地通常使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溶液浸泡种子,另外也可以用高巧(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俗称“高巧拌种”。
刘茂秋表示,通过拌种可以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药膜,能够在育苗期间有效减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及稻飞虱、稻蓟马、稻水象甲等病虫害的入侵。“这样培育的壮秧移栽到大田,能迅速地返青形成分蘖,再结合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等措施搭好丰产苗架。”
良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
机械化生产也是创建“吨粮田”必不可少的一环。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基地早晚造全部采取“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等技术。中心负责人周国强介绍说,与传统的秧田育秧相比,“工厂化”育出来的秧苗又齐又壮,并可免去人工拔秧工序,避免在移栽过程中对秧苗及其根系造成损伤。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用上了无人机技术。在基地,分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植保无人机给水稻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比起传统人工背负式喷药,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省时省力。此外,中拖、割稻机等先进的农业装备也在基地广泛运用。
聚焦
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 立下“四个一万亩”目标
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落实中央、省关于种业振兴、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承接地,肩负着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两个“示范”的重要使命。在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的支持下,自2022年挂牌以来,分中心已累计开展了三季水稻种植,涵盖优势鉴定、不育系鉴定、品比试验、肥料试验、高产优质示范、耐盐碱示范等科研工作,筛选出一系列可在深汕升级研究的苗头组合和育种材料。
当前深汕正加快推动“五光十色”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并将按照“四个一万亩”(即水田垦造1万亩、撂荒地复垦复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1万亩、土地流转1万亩)的目标发力冲刺,可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良好的“土壤”。
采写:南都记者 曾海城 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