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深圳市文保单位王大中丞祠义务守护人黄泰昌:

74岁退休修车工守护着 跨越300年的“为民请命”佳话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0月18日        版次:NA04    作者:潘莹瑜

  王大中丞祠又叫巡抚庙,灰砖清水墙、琉璃瓦顶、三进三开布局。

  凝望着王来任的铜像,黄泰昌将王大中丞祠背后的历史面纱缓缓揭开。

  展板对黄泰昌的介绍。

  日复一日,黄泰昌伴着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度过每一个清晨。

  人物小档案

  黄泰昌 74岁

  土生土长的宝安西乡人

  前宝安二轻局属下西乡五金社修理行业退休职工

  义务守护王大中丞祠已有数年

  清晨,老城区还未睁眼,当阳光照进西乡真理街和巡抚街交界处,一座“镶嵌”在高高低低居民楼间的百年古建筑沐浴着晨光迎来了新的一天。推开沉重的祠堂大门,74岁的黄泰昌习惯从房间里拿来工具,开始洒扫庭院、修整花坛,他已经在这里义务守护了数年。退休前的他曾是一名修车匠,用双手让破旧的单车焕新颜,如今,老人用同样的一双手,守护着一段跨越300年的忠义历史。

  灰砖清水墙、琉璃瓦顶、三进三开布局,跟随黄泰昌的脚步,王大中丞祠的全貌很快就在心中有了模样。

  这座城市文化遗存承载着怎样一段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当下,站在历史与现实彼此相融相和的王大中丞祠前,触摸这段厚重的历史记忆,我们在一位老人、一段历史身上,看到一颗传承百年的赤子初心。

  社区百年祠堂:王大中丞祠与“展界复乡”西乡人来这里不为拜神佛只为拜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

  王大中丞祠,纪念的是清初广东巡抚王来任,牌匾上的“大中丞”在明清时是巡抚的别称。清朝绵延近300年,广东巡抚超过110人,一个任职三年的地方官犹如沧海一粟,为何王来任能在任职之地留下一座祠堂,让西乡人民至今不忘?守护人黄泰昌娓娓道来。

  康熙年间,对沿海居民实行“迁界禁海”政策,地方志这样记载:“迁民失业,饿殍蔽道,弃儿塞路。”寥寥数语,道不尽沿海人民的苦难;薄薄书页,写不完黎民百姓无法承受的浩劫。谈及家乡这一段血泪交织的苦难史,爱笑开朗的黄泰昌老人语调沉重,有些哽咽。

  “王来任目睹百姓迁界的生民困苦,五次上奏朝廷,冒死写下《展界复乡疏》,终于,康熙批准新安等地展界复乡,百姓如获新生。但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吁的王来任没有等到这个好消息,就在奔波劳苦中病逝。为纪念恩人,这里的百姓自愿捐款,合力修建起了王大中丞祠,也叫巡抚庙,把这条街叫做巡抚街。”凝望着王来任的铜像,黄泰昌将这座百年祠堂背后的历史面纱,缓缓揭开。老人还说,百年来,西乡人民自觉来到这里,不为拜神佛,只为拜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官。

  历史建筑活化:文保单位被赋予新内涵 忠义仁爱的精神镌印在了王大中丞祠砖瓦之间

  风流云散,世事变迁,这座古建筑在历史变迁中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这里被用于办学校,之后又被用于区公所、仓库、粮食加工厂等。”回忆起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细节,老伯如数家珍。

  黄泰昌告诉记者,他对王大中丞祠的最初了解,就是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起这段往事,对这座祠堂有着深厚的感情。历史记忆在口口相传中生生不息,王来任一心为民的故事跨越数百年。如今,尘封的史料被挖掘,这座祠堂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87年,王大中丞祠被列为宝安区第一批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西乡街道启动王大中丞祠修缮工程;2017年西乡街道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王大中丞祠升级改造为“一中心两基地”,成为王大中丞纪念中心、西乡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和西乡勤政为民教育基地,王大中丞“为民请命”的精神得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老物件’就不该‘供’起来,而是灵活用起来,在西乡,很多祠堂书室进化成社区活动场所,学校的第二课堂……像我在王大中丞祠,在瞻仰王来任的同时,仿佛步入西乡近代历史人文画卷,也体会到了勤政为民和传承感恩的民风,很值得来一趟。”前来参观的群众点评道。升级改造后的王大中丞祠模拟还原了当时巡抚王来任在公堂的场景,陈列了西乡从明朝末年延续至今的一些重要历史记载和物件。岁月沧桑,时代巨变的波澜雕刻着周围街道的日新月异,忠义仁爱的精神也镌印在了王大中丞祠砖瓦之间。

  而黄泰昌,怀着对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官的感恩与景仰,数年如一日地照看着这座古祠,让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几百年前,王来任守护了西乡人民,我们这些受到福泽的后人,应该守护这个好官。”

  守护历史文脉:“昌叔为我们讲‘古仔’”向游客介绍祠堂历史,成了黄泰昌最开心的时刻

  polo衫、凉鞋,一头银发梳得纹丝不乱,动作麻利,74岁的黄泰昌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广东老伯。日复一日,他伴着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度过每一个清晨,他一遍遍地擦拭玻璃展台,让陈列的文物清晰地展现在游客眼前。文物无声,黄泰昌却好像能与它们交流对话。整座古祠在黄泰昌老伯的悉心打理下一尘不染、窗明几净。

  看到黄泰昌数年如一日地坚守,有些居民以为文物部门得给他不少报酬。“从我照看这座古祠以来,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但政府会给一些油、米类的补贴。”黄泰昌退休前在前宝安二轻局属下西乡五金社修理行业工作,退休后依靠退休金生活。他从不计较物质上的补贴:“这座祠堂纪念的是为民请命的好官,见证了我们国家的一段历史,也蕴含着忠与义的精神,守护这里我义不容辞。”

  虽然是西乡老居民,黄老先生的普通话比其他许多本地老人标准很多。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不仅是本地居民,也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王大中丞祠。每当有游客前来参观,向游客介绍祠堂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为民请命的好官,成了黄泰昌最开心的时刻,也就是在那些循环往复的介绍中,黄老先生的普通话渐渐流利起来。

  “爸爸,为什么有个人坐在上面?”“爸爸,玻璃柜里的那杆枪是喷出火药吗?”正在擦拭展柜的黄泰昌循着声音看到一对父子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孩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问得我答不上来,我索性带上孩子和问题,来这里寻找答案……”父亲如是说。

  黄伯凝重的眼神瞬间轻松和温和,他清了清嗓子,“坐在上面的就是时任广东巡抚王来任,清康熙年间实行迁界禁海政策,宝安地区百姓深受其苦,王来任向朝廷呈递《展界复乡疏》,被革职……”男孩眉头紧蹙,神色在老人的讲述中几番变幻。“在这里守祠堂,最吸引我的就是参观者和文物之间的那种对望,你们年轻人喜欢说穿越,我觉得他们是在交流,这是文化和历史的魅力。”在送走这对父子后,老人眼角眉梢都透着愉悦,声音也倍显洪亮。

  经年的守护,这座古祠的守护人已经和祠堂融为一体,共同凝望同一片星辰。“巡抚庙守护人昌叔为我们讲‘古仔’,”古祠的展牌上记录着这位守护人的故事。但在黄老先生眼中,自己做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个好官做了这些好事,让祖先能在西乡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  

  声音

  “在这里守祠堂,最吸引我的就是参观者和文物之间的那种对望,你们年轻人喜欢说穿越,我觉得他们是在交流,这是文化和历史的魅力。”

  记者手记

  这场双向奔赴,带着敬与爱、感恩与坚守

  三百年前,王来任守护了西乡人民,三百年后,像黄泰昌这样的西乡人守护着这位好官。这是跨越三百年的双向奔赴,这是赤子相同的一片耿耿丹心。王来任关怀生民疾苦,冒死为民请命,这位好官生命的厚重载于历史,这份不可摧折的人间大义感召着每一个西乡人。黄泰昌老伯,带着敬与爱、感恩与坚守,让“为民请命”的好官故事绵延不息,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实习生 夏若怡

  摄影:南都记者 冷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