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急救”,在深圳人心中存在感很强。
比如,今年4月,120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宝爸接生、抢救新生儿;比如,近年在地铁站、公园、校园等随处可见的“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简称),屡次传来助力救人成功的消息;比如,2014年深圳市急救中心联手深圳市交警局率先在国内启动“无忧避让救护车”系统,让深圳街头社会车辆“闻笛而让”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
1997年11月,深圳120由最初的2部电话,发展到现在,拥有全程数字化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有网络医院75家、急救站107个,已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广覆盖、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及时高效的海、陆、空三维急救服务体系。
2023年6月27日,深圳市急救中心迎来新起点——搬入全新的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预期将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急救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统一指挥、集中管理、高效运行的智慧急救体系。
120电话指导接生背后,MPDS推动高质量急救
“我已经派出急救医生了,请不要挂电话,我会仔细告诉你,你接下来该怎么做,不要阻止胎儿娩出……”2023年4月7日,深圳120调度员邓曼莉接到市民康先生的求助电话,他的妻子即将分娩,来不及去医院,邓曼莉接到电话,就近派出救护车后立即进入产科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的英文简称)指导模式,指导康先生接生。
通过120调度员冷静耐心的指导,康先生顺利为妻子接生并为新生儿复苏成功。14分钟的生死时速,两重难度的考验,120电话音频一经播出,获得国内各类媒体广泛传播,迅速登上全网热搜,深圳120调度员的专业指导获得“网友怒赞”。
120调度员成功指导宝爸接生的背后,是深圳急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走访时邓曼莉说:“深圳120任何一个调度员都可以指导市民急救。”这意味着,深圳120不仅有一个优秀调度员。“邓曼莉们”背后,有赖于深圳市急救中心多年来对120调度员的严格培训,以及2021年上线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助力和深圳市民公众急救培训的逐步普及。
MPDS系统后台由33个急救预案组成,囊括9600个急救症状,让120调度员能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通过电话不断给予现场报警者隔空急救指导,实现急救前移,同时确保任何一个需要指导的120急救电话呼入之后,都能够获得标准化的专业调度指挥服务,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到目前,深圳120调度员已成功指导86例院前急救,其中分娩9例、气道梗阻6例、心博骤停71例。
未来,深圳市急救中心将在现有急救智慧调度系统基础上,建成一套国内一流、能实现急救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控,并达到数据联通、资源共享、流程优化、技术赋能目标的智慧120调度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周强介绍,一是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即救护车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车载设备可自动搜集患者在车上的所有检查数据和相关信息,“一键传送”到转运医院的相关科室;二是与110、119、122系统平台实现对接联通,实现日常急救与突发灾难事故应急处置多方协同联动急救机制;三是将救护车辆、司机、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急救物资、AED、急救志愿者、受过急救培训的社会公众等实现统一监测、调控等管理;四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及规范管理;五是使用信息化手段改变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实现医疗质量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标准化管理改变。
弥补急救空窗期,AED覆盖率全国第一
院外心脏骤停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公众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公共场所AED建设与管理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自2017年起启动“公众场所配置AED项目”并将该项目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到2022年底,全市AED配置总量达到23230台,配置数量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6月,安装在公共场所的AED已累计使用265次,成功助力救治65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AED已经被老百姓充分接受、认可。”周强介绍,“构建应急救灾体系,势必要考虑到空窗期。也就是说意外发生时,即使马上有人拨打120,在等待120急救人员到达这段时间,就存在一个空窗期,这段时间又是黄金救援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弥补这个空窗期。”在公众场所配备AED,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就是弥补空窗期的一项举措。
深圳在公众场所配置AED经验也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21年,由深圳市急救中心起草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成为国家指南,在全国印发试行。2023年,深圳市急救中心制定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建设与管理规范》深圳地方标准,获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对全市AED建设规划、配置场所、配置密度、配置要求、日常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
“希望未来能达到每10万人300台AED,让每一个急救事件有需要时都能用上AED,让AED发挥更大作用。”周强说。
开展层级式培训,倡导全社会参与急救
急救不仅是急救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了让急救更高效,深圳市急救中心自成立,就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各类培训。
一方面是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深圳市急救中心面向全市医务人员举办各类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并为各医院开设急救培训专场,培养院内心肺复苏导师,致力打造一批训练有素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另一方面对社会公众的培训。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科普宣传同时,针对不同公众群体培训需求,层级式开发急救培训课程。据最新数据统计,深圳市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完成进度为79.37%,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率接近4%,位于全国前列。
未来,深圳市急救中心将进一步加大公众急救培训力度,周强介绍:“新办公大楼内将打造急救科普体验馆,馆内设立了自助式学习、训练、考试中心,市民可以在馆内通过观看视频自学急救知识与技能,同时可以自练、自考体验一站式培训,考试合格可直接发证。”
织牢急救网络,从硬件到软件双向提升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让深圳急救网络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为应对这场考验,深圳市急救中心紧急购置了一辆急救车载CT车。该车交付后即调派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患收治定点医院,用于患者快速、精准的影像检查、诊断。
周强表示,车载移动CT车未来也将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野战医疗急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最大化满足灾难现场救援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求。不仅如此,深圳全市救护车总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到2022年底达到503辆,其中负压车122辆,并实现专车专用、专人专管。
为进一步完善深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近年,深圳市急救中心结合实际服务人口数量,打造10分钟医疗急救圈。2023年3月,福强急救站成立,是深圳市急救中心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共同设计建设的急救站,也是深圳市首座合作共建标准模块化急救站建设示范成果。该站自运行以来,日工作量趋于饱和,填补了福强片区急救盲点,同时也验证了模块式急救站的合理性以及其实际应用的方式与价值。未来,深圳市急救中心将在本市及行业内进行广泛推广。
从AED配置,到救护车、急救车载CT车,硬件的配置,为深圳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打下了根基,再到急救队伍打造,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等上线启用,一张急救安全网络在深圳逐步织牢。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林汉城出席了当天的仪式,他希望深圳市急救中心以新大楼启用为契机,以创建创新型、领先型城市急救医疗体系为目标,通过增建急救站点弥补“急救盲点”,增加院前医疗急救应急队伍补充急救力量,更好地满足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深圳全民急救体系,不断为建设健康深圳、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文:李榕 喻萍江 制版:陈欣 郭红霞 严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