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深圳光明时间谷。
深圳钟表产业集聚基地标志性建筑——依波大厦。
坐落在光明区时间谷的天王表总部。
天王潜水腕表产品。
飞亚达航天系列产品。
4月27日,深圳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数据显示,制造业继续高歌猛进。而在数据公布的同日,一场主题为“世界设计 深圳动能——深圳‘设计之都’15周年”的盛会在深圳开启,如同“深圳速度”“深圳质量”,15年间的一步步妙棋,“深圳设计”已将软实力锻造为硬实力,成为深圳制造业发展的底气,同时也为深圳传统制造业蜕变为时尚创意产业埋下伏笔。下一步,如何把“深圳设计”的先发优势嫁接于传统制造业?如何把深圳“时尚之都”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这个产业,这座城区,蓄势待发。
时间在历史老人的手中,被不断裁切琢磨。3000年前的西周,古人利用“圭表”与“日晷”通过日影来判断时间;2000年前的东汉,兼具计时报时功能的“水运浑象仪”,通过漏壶的等时性让时光的脚步有了清晰的声音;1000年前的北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天文钟的“水运仪象台”,通过机械转动向世人演绎出了星辰的起落变化……顺着时间衡量单位的精进之路,一段民族科技创新的前进之路亦清晰可见。
走进“时间谷” 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超100亿元
日月流转,时间嘀嗒,跨越时空距离将目光聚焦在地处改革前沿的深圳,它的存在,让更多人触摸到了一个产业与一座城市相汇相融、同频共振的发展脉搏。
深圳紧抓时间“机遇”,将传统的钟表产业发扬光大,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钟表生产和钟表工业产业链重要配套基地。如今,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80%,深圳手表产量占中国的一半、占全球约42%,换算一下,全世界10个戴表的人里面有4个人戴的表是深圳产的。而这些重点品牌大多分布在一片整体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以“时间谷”命名的产业园区。
沿着夹竹桃盛开的深圳光明区金安路行驶,一幢幢写有“依波”“天王”“飞亚达”等知名品牌的高楼尽收眼底。
这里,是深圳的钟表产业集聚基地,汇聚了6家中国钟表十强企业、行业上下游近100家企业和机构,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超100亿元。
从一骑绝尘的“深圳速度”,到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深圳效益”,到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深圳质量”,再到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设计”“深圳品牌”……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坐标清晰可见。
东方时尚中国表达 去国际上“圈粉”
依波表,它的故事是中国钟表制造业众口相传的传奇之一。
依波大厦,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一楼宽敞的工作间,接近自然的日光、洁净的空气、24摄氏度的气温,让制表工艺师们心无旁骛,只专注手头上的工作。
走进依波表展厅,橱窗中一只别具巧思的手表分外吸睛,将斑斓的色彩结合起来,通过花蝶形的镂空设计,配合转动的机芯,仿佛呈现出蝴蝶围绕花儿飞舞的美景。据介绍,这是极具“中国元素”的蝶恋花系列。
“为使产品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差异化优势,各行各业的设计师捕捉创新灵感,不断为产品增添美学与情感价值”,依波表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其实早在国潮兴起前,依波就已经将东方审美融入时间艺术之中,将东方美学与现代审美融合存在,雕琢出具有依波风格的产品美学。
“依波表时尚风格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们不仅要让国人成为依波表的粉丝,还要让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去国际上圈粉。”工作人员骄傲地说道。
搜索某电商平台,你会发现在依波产品的评价区里,有这样一句话:“国货做得越来越好,设计完全不输那些国际品牌,情感上还能找到共鸣,关键购买也方便,果断选择国货啊!”
“现在的年轻人对国货不仅是喜爱,他们还乐于表达对于自身文化、品牌的尊重与捍卫”。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孔乐表示这也是他对“国货振兴”的信心来源。
“未来,我们将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钟表行业向时尚化、品牌化升级。”光明区工信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韩远达在谈到“如何把聚光灯下这张光明名片”擦得更亮时透露。
“时间谷”,就是光明区在钟表产业发展这张画布上倾心打造的“画作”,在这里,深圳企业不断以最新科研成果赋能传统制造业升级,提高钟表制造的硬实力。
潜水表能达到万米级的防水能力
产业聚集!在回答“促成深圳钟表产业从低端的来料加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核心秘籍”是什么时,这次被采访的钟表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
如今,深圳钟表制造成表相关的配套零部件超过95%在本地生产,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景雯曾表示,在深圳,只要两个小时就能找齐成表所需全部零部件。
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新的生机。
董观明,天王表的创始人,在同行人眼中,一位永远精力充沛的长者,经常是上午在香港开会,下午回到深圳光明办公,这对他来说是常态。
1988年,香港商人董观明以在香港注册的伟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时计宝投资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投资主体,在内地创立了天王电子有限公司,创立了自主手表品牌——天王表,一头扎进国内钟表市场。1998年,做选择题的高手董观明斥巨资投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晚七点报时广告,一句“天王表为您报时”刻进国人的记忆里。
2006年,深圳市政府全力建设中国钟表硅谷——“光明时间谷”,天王表从创牌后,公司地址几易,最后落定光明。董观明初见“时间谷”这片土地时,眼前还有一大片的荒地,但深圳奋斗故事的演绎,从来不缺happy ending。董观明说:“30多年前,天王表选择在内地发展是正确的选择,我跟上了这个开放的时代,‘天王表’在光明落地生根是正确的选择,我跟上了进步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天王表的故事在不断更新,他们的万米级潜水表堪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甚至把许多瑞士品牌都甩在身后,为了确保潜水表能达到万米级的防水能力,天王表自主研发了一个13500米的潜水表防水测试仪,连瑞士品牌都很难办到的事儿,国产品牌办。
方寸之间,钟表产业全面起势。“时间谷”所在地的深圳市光明区,全方位制定推动现代时尚产业集群发展各要素领域政策措施。董观明称,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钟表行业供应链的最大聚集地,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高端表市场发展迅速,带动了高端配套供应链的发展,这为天王表“潜水系列”的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
上九天揽月 为航天事业精准报时
当神舟飞船返回地球,途中会有一个“拦路虎”——黑障区,这是极度高危的必经区域,温度过高、太阳辐射等都会对飞船产生重大影响,更关键的是飞船和地球通讯会完全失去联系,地面人员无从知晓航天员安危,无法传达进一步的指令,全凭航天员自主操控。在这个充满考验的极端条件下,航天员手腕的一块航天表依然准确测算到了航天员回到地面的时长。
这块航天表的制造者——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以来,参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伴随着中国不断征战太空,飞亚达航天表也见证了神舟六号凯旋、神舟七号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八号对接天宫一号等中国航天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一家公司的产品与国家的航天事业,以如此“硬核”的方式逐梦浩瀚星辰,令人充满遐想和骄傲。
“飞亚达公司研制成功的中国载人航天配套装备航天员专用手表,打破了国外垄断,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自主拥有航天表的国家,使飞亚达品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航天表研制能力企业。”飞亚达董事总经理潘波自豪地告诉南都。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串串重磅成果,很容易让人陷入“吕布已经天下无敌,还有谁比他更勇猛”的迷思。“我们与瑞士手表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端机芯制造、品牌运营、人才培育等方面,我们应该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让中国从钟表大国转变为钟表强国。”飞亚达对如何追赶有着清醒的认识,推动整个品牌向“主流化、年轻化、高端化”方向升级,成为手表行业真正代表“中国形象、中国品质、中国技术、中国文化”的“大国品牌”。
南都观察
做强“大国品牌” 底气在哪里
历史,常常凝练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的历史。在深圳,像依波表、天王、飞亚达这样,每一次的发展步点都与国家战略契合、与时代浪潮共振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缩影,承载着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
值得注意的是,从钟表企业规模、企业数量来看,中国钟表业确实是当仁不让的全球第一,从产业结构、产业体系、产业链分布来说,也是全球最全、最密的。现代经济下,规模固然重要,效益更重要;数量当然需要,核心技术和品牌更必要。正如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所说,我们敢讲,瑞士手表离不开中国。由于瑞士要求,标记“瑞士制造”的手表必须在瑞士装配成表,包括设计等价值必须60%以上在瑞士实现。可以说,另外40%是从中国采购的,所以我们的产业欠缺的其实是品牌价值。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潘燕萍表示:从行业的微笑曲线来说,中国制造正从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政府要发挥深圳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引领深圳制造业从追求效率向追求创新的战略转型,推动“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从价值链底端向“世界级品牌建设”的高附加价值转变,打破“made in China”廉价低品质的刻板印象。深圳政府也应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与引领“Created in SZ”城市品牌,传播“创新之都”“科技之都”“设计之都”的世界品牌形象。
这些企业负责人也在采访中提到,中国企业能够制造出质量上乘的产品,但在研发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的赛道中,我们仍然看到的是对手的背影,如何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如何加快加强品牌建设,让我们的品牌拎到国际市场上是“能打”的,这个时代命题,如何作答?
2023年2月,光明区委书记蔡颖率代表团,远赴海外开展靶向招商。此次光明欧洲之行法国站和瑞士站,可谓一场光明与欧洲现代时尚产业的“梦幻联动”,也为钟表业品牌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寻求一些“做题方法”。
数字
如今,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80%,深圳手表产量占中国的一半、占全球约42%,换算一下,全世界10个戴表的人里面有4个人戴的表是深圳产的,而这些重点品牌大多分布在一片整体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以“时间谷”命名的产业园区。
监制:陶然
策划:付可 杨红辉
统筹:南都记者 潘莹瑜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摄影:刘奥 冷锋
设计: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