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超级联系人”“母工厂”“工业上楼”

聚焦深圳高质量发展 委员轮番“开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2月14日        版次:NA03    作者:张馨怡 焦明梁 张一鎏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中心主任曾科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福田区政协副主席田晖南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建深圳市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璇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进深圳市委员会常委,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裁决处副处长高洁

深圳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金融工作局)二级调研员杨辉

深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专职副主任孙湧

深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常委,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彭颖

深圳市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员会委员,福田区莲花街道四级调研员林志岳

深圳市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市工商联主席陈志列

深圳市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秘书长陈巧梅

深圳市政协委员、新华社广东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叶前

深圳市政协委员、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

  做好“超级联系人”推动深港合作,高标准建设时尚之都,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新名片”、鼓励民营产业园区为“工业上楼”和产业链引资多做贡献……2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开幕,在大会发言环节,委员们聚焦深圳高质量发展等多个焦点话题,轮番上台“开麦”建言献策。

  曾科

  深圳做好“超级联系人”

  以同城标准推动深港合作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福田区政府物业管理中心主任曾科建议,深圳继续发挥好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以同城标准推动深港合作。

  她表示,疫情以来,国际交流、商务往来、经贸合作等受到较大影响。深港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疫情期间仅有深圳湾口岸通行,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措施更加优化,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建议深圳继续发挥好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以同城标准推动深港合作。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以金融合作为重点,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推动创投基金跨境资本流动,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融合的跨境金融联通体系。

  例如,设立城市级的数字化外贸展览和交流平台,创新推动“20+8”特色产业展会;以商务包机等多种形式出海参展、集中招商,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鼓励企业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有序“走出去”安排好对外投资。

  田晖南

  前后端同时发力

  以文化和时尚产业平台为“硬链接”发展生态圈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员会常委、福田区政协副主席田晖南建议深圳以文化和时尚产业平台为“硬链接”发展生态圈,通过校企联动、政策补贴等方式为人才补齐发展后劲。此外,深圳还可借助节庆文化打造本土时尚品牌。

  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内行业门类最齐全、原创品牌最集中、产业配套最完善、规模集聚效应最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之一。然而依旧存在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大咖级国际设计师团队缺失、产业生态建设有待加强等困境。

  他建议,以文化和时尚产业平台为“硬链接”,发展生态圈。通过链接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发展产业高端功能。坚持产业价值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文化运营的“两端发力”,加快现有的文化产业空间和时尚创意产业空间的扩能增效步伐,增加配套链接,加大政府对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投入,强化项目引进,完善相关服务。发展“国潮”时尚品牌。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建设自主时尚品牌梯队,打造深港“国潮”时尚IP。

  周璇

  在深推广“母工厂”模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建深圳市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璇提出,深圳可以推行“母工厂”模式,发挥“母工厂”集聚效应,以推动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周璇介绍,““母工厂”模式是一种拥有持续创新和规模化制造能力的工业总部经济形态。深圳已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规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工业结构中,先进制造业占比约70%。“20+8”产业政策更给工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另外,企业外向发展倒逼“母工厂”建设,其对于稳住深圳先进制造业基本盘、把住制造业当家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在深圳推广“母工厂”模式,周璇建议首先应当编制“母工厂”建设计划。按照“20+8”产业集群和“六个一”工作清单,选择具有高营收、高技术、高增长“三高”特征的企业,推动建设100家示范性“母工厂”示范。

  其次,鼓励外部企业建设深圳“母工厂”。商务部称,2022年前11个月吸收外资已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8%。深圳也签约了不少优质制造业项目,应鼓励这些企业建设深圳“母工厂”。打造河套“母工厂”集聚区。吸引相关企业建设河套“母工厂”,打造“香港前沿研发+深圳先进制造”的“母工厂”集聚区。

  完善“母工厂”投资扶持政策。对建设“母工厂”的企业,予以用地、资金和人才住房保障等政策扶持,鼓励各区出台配套政策。最后,构建“母工厂”“1小时经济圈”。引导市外分散的配套企业向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园有序转移,构建稳定、可靠、及时响应的省内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体系。

  高洁

  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打造国际大都市“新名片”

  深圳市政协委员、民进深圳市委员会常委,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裁决处副处长高洁建议,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我国参与生态环境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要建出深圳味国际范,建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输出先进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贡献者”。

  据了解,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是首个总部设在深圳的国际组织。高洁建议国际红树林中心要建出深圳味国际范,探索出超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的有效保护模式。同时应紧扣国家战略大局,放眼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促进全球福祉。

  她表示,调研发现,深圳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上仍存在技术、资金、专业人才不足,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活动和经验较少等短板。为此,她建议,打造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能力城市示范,优化“分部门实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的统筹规划和部门协同;引导高科技企业投入红树林保护科技应用场景研发,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水平。

  建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输出先进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高标准修建重科普、重互动、重教育的国家红树林博物馆;做强红树林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做好人才政策配套保障,吸引全球人才向深圳聚集。增强国际组织辐射力,建设好秘书处及世界各地代表机构,增强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推动国际组织对外行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红树林及湿地保护的区域合作。

  杨辉

  完善保障体系

  为托育机构预留公配用房

  深圳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宝安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金融工作局)二级调研员杨辉针对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缺乏的现状,建议为托育机构预留公配用房,出台托育扶持政策,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向0~3岁婴幼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杨辉认为,目前深圳存在支持力度、监管力度、托幼一体化等方面的不足。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卫生、文化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制定托育机构土地供应、物业改造支持措施,将托育机构公共配套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明确项目建设中预留公配托育业务用房。

  出台托育扶持政策。对民办托育机构采取减免税收、补助租金、一次性建设补贴、备案奖励、托位补助等支持政策,减轻运营负担。实施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向0~3岁婴幼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探索家庭护理假试点,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允许父母一方留家照护幼儿至2或3周岁。

  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利用社区现有妇女儿童之家、文体中心以及早教、托育机构等,举办一批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按照学前教育同等政策支持。试点医育结合、社育模式,提供老幼共托、医养照护等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鼓励企事业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家规范性托育机构。

  孙湧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推动深圳率先实现科教兴市

  深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专职副主任孙湧建议,深圳应当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上先行一步、做好示范,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先锋引领作用、推动发展新兴产业,助力深圳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孙湧指出,目前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市区教育文化部门支持度有限,科普教育缺乏有力支撑平台和必要课程体系。市区两级科学场馆运营资金缺口较大,科幻文学和影视产业发展存在短板,科幻创作IP和配套产业链不足。

  孙湧建议,鼓励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承担科普宣传重任,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科教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指引,搭建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科教体系,构建全市综合科学教育体系和科普课程。同时,提高深圳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新老场馆运营机制,整合企业、科技馆、博物馆、运营团队等引资引智。

  彭颖

  深圳可完善交通体系规划

  促进交通运输碳排放大幅降低

  深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常委,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彭颖建议,深圳高质量建设“碳中和”示范城市,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能源空间布局规划;完善交通体系规划,促进交通运输碳排量大幅降低;先行先试,率先打造本市标准体系。

  她表示,深圳近年来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但对比高质量建设“碳中和”示范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空间布局规划存在问题,工业部门核算缺少各区能源平衡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超大型城市管理需求,本地碳汇资源利用不足等。

  为此她建议,加快完善能源空间布局规划以大力促进新能源发展为龙头,推动常规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依托深圳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行业优势,优化布局绿色低碳行业,促进新信息、新能源、低碳环保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深圳先行示范优势,继续做深做实做大碳排放交易;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速度,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和利用方式;统筹优化重大项目布局,预留与保护重要能源通道,提高建设运维标准,确保重要能源通道及设施安全运行。

  林志岳

  用好综合改革试点 优化执业便利

  深圳市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员会委员,福田区莲花街道四级调研员林志岳建议,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探索制定大湾区人才资质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尽快突破粤港澳三地专业资格互认的体制机制障碍。

  他表示,调研发现人才高地的建设还存在人才流动政策和引进机制亟待创新,制度规则对接还要加强,服务港澳台和境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还需要优化等困境。对此,林志岳建议,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积极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扩大港澳专业资质认定范围,力争更多境外职业资格纳入《执业认可清单》。

  此外,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制度方面,他建议建设国际化教育共同体。开放部分事业单位、国企管理职位给港澳台青年报考,帮助港澳台青年“登陆”大湾区。支持港澳科研项目经费过境来深开展研发,探索允许港澳高校依托深圳研究院申请的科研资金跨境拨付至港澳高校本部用于科研活动。

  为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林志岳认为可创建深圳特色的“人才+产业”生态链。创建具有深圳特色的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将城市科技产业进步与科学家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推进人才引进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形成“产业+人才”生态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

  陈志列

  鼓励民营产业园区为“工业上楼”

  产业链引资多做贡献

  深圳市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市工商联主席陈志列建议,鼓励民营产业园区为“工业上楼”和产业链引资多做贡献,这将进一步为深圳制造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和更加稳固的根基。

  他指出,深圳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聚集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工业上楼”是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制造业空间资源紧缺背景下,在拓展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创新和突破,将为深圳制造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和更加稳固的根基。

  他建议,出台政策把在民营产业园区增加“工业上楼”面积,纳入到深圳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计划中。尽可能多地发掘民营产业园区的潜力。建大力支持和鼓励行业龙头产业链链主在自己园区里面增加“工业上楼”面积,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吸引“20+8”的高端技术产业“上楼”。

  建议加快和简化民营产业园区增加“工业上楼”面积的审批流程,由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量身定制快捷报批流程,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

  陈巧梅

  推动深圳成为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优选地

  深圳市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秘书长陈巧梅建议,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推动深圳成为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优选地。

  她表示,目前,深圳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卓有成效,“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创新举措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为深圳打造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优选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需要看到的是,深圳当前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相对滞后,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为此,她建议,深化深港合作,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推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创新,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仲裁调解机构的合作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港澳调解+深圳仲裁”模式。

  叶前

  借科技文化造节

  提升深圳全球文化辨识度

  深圳市政协委员、新华社广东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叶前针对深圳文化辨识度较低的困境,建议举办具有深圳特色的活动,将深圳打造成科技发烧友、动漫二次元发烧友等目的地,提高先行示范区全球文化辨识度。

  叶前认为,深圳文化缺乏有自身特色的辨识度,也缺乏足够的国际范。对此,他建议通过举办全球科技艺术节,将深圳打造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发烧友城市。

  以科技文化作为主打,走国际路线。通过支持动漫+科技嘉年华,打造全球动漫二次元发烧友最佳目的地。其次,聚焦做强数字文化产业,打造中国一流、世界影响“文化V谷”。让科技为文化赋能,让文化为科技涵养。如同深圳IT有华为、腾讯,新能源有比亚迪,数字文化也需要有领军企业,选择有潜力的相关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助力形成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世界级企业。

  此外,叶前建议深圳还应拿出和支持硬科技人才同等的力度吸引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助力打造新的科技文化标识和形态,要拿出和深圳地位气度相匹配的力度,拥抱全球文化高端人才化辨识度、影响力。

  黄卜夫

  高质量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服务“一国两制”新实践

  深圳市政协委员、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建议,为适应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香港在“一国两制”正确轨道上稳步前进的新形势,深圳应更加积极作为,做强做实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拓展港澳青年就业空间。

  他表示,深圳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港澳青年对相关政策的认知较少、疫情使两地人员的交往显著减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缺乏明确统一的责任机构、港澳人才在深使用国际网络不便、港澳人才创业资金流动不畅等问题。

  他建议深圳更加积极作为,做强做实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拓展港澳青年就业空间,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先行示范。首先是“搭平台”,加强政策服务,释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其次是“吸进来”,加强在港澳的宣传工作,吸引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三是“引入门”,融合发展需求,创办一站式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四是“留下来”,优化港澳创业青年配套措施,营造宜居宜业的双创环境。五是“扎下根”,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生态链。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做好香港青年来深创新创业团队的服务工作。

  统筹:南都记者 张一鎏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焦明梁 张一鎏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赵炎雄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