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展厅展出。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的重要品牌交流活动之一。自2008年举办之初即成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双年展主题从书法绘画、摄影、平面设计,到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反映着时代理念的更迭演进与创意的不断涌现,也成为推进内地与港澳青年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于北京首次展出后,特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为该系列展览第一次落地深圳。展览深圳站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展现了深圳对科技艺术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上万家科技企业的丛林,是创意文化、艺术与设计的都会,举办本届“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是其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路径上迈出的崭新一步。“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于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2月19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云中心展厅展出,免费向公众开放。
深圳站以“艺术与科技”为核心议题
深圳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特别策划了以广东地区艺术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地单元,以独立策展的形式展现了大湾区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最新探索,为今后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崭新话语。
“艺术与科技”是近年来被讨论得最广泛的主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艺术的载体和边界被不断打破,从而改变了公众对自然、生态、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认知。尽管,“艺术与科技”从来不是一个新命题,从机械、数码印刷、多媒体、交互技术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革命之后都激发了新艺术的出现,正如人们了解照相术的产生和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冲击和结果一样。今天,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不断更新,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家所聚焦的一个领域。香港、澳门、内地的艺术家和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一道,正站立在时代前沿,共同将艺术创作自觉聚焦到了“科技”领域,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正是以“感知之维”来诠释三地艺术家所聚焦的“艺术与科技”议题。作为连接香港、澳门、内地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8年以来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每年以不同的主题,聚焦不同的艺术领域,从而以专题的方式,为三地艺术家的交流搭建起持续性的对话平台。
“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深圳站以“艺术与科技”为核心议题,邀请了香港、澳门、内地的20余位/组艺术家共同参与,并以独立的单元形式,在“艺术与科技”的主题下构成平行的对话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双年展由北京、深圳两站组成,其中深圳单元的设立是展现大湾区地区艺术家对“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最新探索,这将为今后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香港板块以“感知之维——万物与自我的多重探索”为题,展现从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互动,到内在自我观照间所带来的多维度的人文思考;澳门板块以“数字文本——一种文化的新认知”来诠释数字时代对传统、自然、记忆的文本重塑;北京站的内地板块从“自然·伦理”的角度探讨科技视野下人类如何与万物共生;深圳站内地板块通过“感知之维——人本与造物的共生之域”,以艺术的方式回应如何在人本与造物之间构筑可持续的有机系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共生。
从“艺术与科技”的维度,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所呈现的是香港、澳门、内地艺术家对艺术、传统、生态、个体的理解与探讨,这些问题在三地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既独立又叠加,构成富有张力的对话。同时,这无疑也是中国艺术家们在全球聚焦的前沿艺术领域,做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的创作表达。“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向观众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新貌和艺术才俊的无限创意,更加呈现了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潜能的创新型、生长型的地域艺术生态,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合作的优秀案例,是书写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的新篇章。
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维度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策展人颜为昕介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较少传统负担、充满生机与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声音艺术、行为艺术、独立影像、动画艺术、新媒体艺术、创客艺术、社区艺术、传播艺术……这些非传统的艺术形态都曾经或正在深圳有着活跃的群体和受众;同时深圳也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城市,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媒体艺术家聚集在这里,创客文化应运而生。
颜为昕表示,本次展览以“感知之维”为主题,体现在数字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文化需求,借助科技创新手段,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既反映这个时代又与这个时代高度契合的优秀作品。本次参展的20余位(组)艺术家,均有着艺术与科技的双重学术背景,并在当代装置和新媒体互动艺术领域有着全国性的影响力,甚至在国际新媒体艺术领域获得荣誉。不仅能够体现湾区艺术的创新形态,同时更能呈现一个有着无限生机和潜能的创新型、生长型的艺术生态,彰显湾区科技型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结构型融合发展的城市群文化特色。
策展人张新英表示,此次展览展现了“人本与造物的共生之域”。媒介时代,艺术的核心价值也不再仅仅是观看,而成为更为本质的传播,并由此成为当下之景观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利用科技、享受科技,反之也为之所束所困,那么物质和技术本身是否也可能转化为破题的关键?科技和艺术在这场并行于虚拟和现实的旅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许,这些问题都能在这届的双年展中找到线索和答案。
看点
双年展香港艺术家作品:
作品呈现科技发展的不同进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艺术馆馆长俞俏介绍,“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香港单元,展览展出六位香港艺术家陈家俊、张瀚谦、董永康、黄智铨及组合叶韦瀚和陶芷琛的作品,呈现了科技发展的不同进程——从机械、电子、数码化到人工智能,在创作上的应用与拓展。这些作品提供更多层次的感知。从自然与人,人与人的互动,到内在自我观照间,为观众打开多维度的人文思考。张瀚谦由对抗网络(GANs)学习生成的沉浸式作品《Cinemorpheque》、叶韦瀚与陶芷琛的《樗树之用》,分别以数码及人工智能构造人间四季与虚拟天堂的植被世界,透过感官互动,引领观众进入另一维度的大自然。穿插其间的,是陈家俊的动态机械装置作品《候鸟》。机械候鸟于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虚拟自然生态与四季间回旋。
双年展澳门艺术家作品:
借由“数字文本” 观照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策展人刘畅表示,科技手段在当下已作为普遍的当代艺术语言,尤其在数字艺术领域,全球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着新的尝试。技术的更新,不仅仅带来艺术材料的变化,同时也在改变我们对传统、自然、记忆以及艺术和科技本体的认知,甚至可以说,人们的世界观正在被“艺术与科技”重塑。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参展的6位澳门艺术家横跨了澳门艺术家创作群体里的中坚力量和青年新锐,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中国的传统水墨和山水图像都有着密切的视觉联系,这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也可以看成是澳门艺术家当下在“艺术与科技”领域创作出现的一种现象。借由“数字文本”,艺术家们观照到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反思科技力量如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几乎是全球艺术家都在思考的共同话题。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