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大湾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峰会召开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挑战 各界建言应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18日        版次:NA08    作者:叶霖芳

  本届峰会以“绿色助力大湾区建设,金融创造可持续未来”为主题。

  如何以可持续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11月16日,在首届大湾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峰会上,学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一致认为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是需要拥抱的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碳中和的增量投资,但目前仍然有不少问题待解决,包括转型金融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政策体系的针对性、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

  首届大湾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峰会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社会价值投资联盟联合主办,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承办。该届峰会以“绿色助力大湾区建设,金融创造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聚焦大湾区绿色金融新发展、中国的影响力投资实践以及ESG投资与信息披露新征程以及海外可持续金融要素赋能大湾区创新发展等可持续金融议题。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姚任:

  探讨交流实践案例和经验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姚任指出,深圳是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率先提出要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城市目标的城市。今年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增长了8.7%,占全市GDP比重超16%。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位列全球第九。

  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出台了我国首部地方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制定了中国首个金融科技指数,联合广州、香港、澳门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先后在香港发行规模百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75亿为绿色债券、蓝色债券,为深圳未来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他表示,聚焦大湾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实践案例和经验进行探讨交流,对于推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金融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圳将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

  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打造香港作为大湾区的绿色金融中心。自2015年以来,在香港安排和发行的绿色债务持续增长。2021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包括债券、贷款的总额达到566亿美元,是2020年的4倍。其中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达313亿美元,占全亚洲区内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市场的1/3。

  许正宇表示,为构建香港的绿色金融生态圈,最新的主要措施围绕产品、人才、市场三个大主题,包括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债券市场的发展、人才培训、发展碳市场。他介绍,自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在2018年推出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发行接近10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未来,将扩大政府绿色债券的发行,在2021-2022年度起的5年内,总发行量比2021年度之前要增加5倍以上。  

  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

  转型金融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绿金委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轮值主席、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马骏指出,国内已建立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今后几年还会快速增长,但在目前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框架下,转型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他表示,过去几年国内外都在转型金融方面有了一些市场的实践,但目前至少还面临着五大问题:缺乏权威的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就可能导致“洗绿”的问题,或者“假转型”的问题;缺乏对转型活动明确的披露要求,各种机构都提了一些披露要求,但现在没有权威的披露要求或者要求不一;转型金融的工具还比较单一,基本上属于债务性的融资工具,股权和担保保险类的工具比较少;激励机制还没有到位,最后公正转型这个很重要的议题虽然在概念上已经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但没有在转型金融当中具体实现。

  马骏表示,《G20转型金融框架》即将发布,包括五大支柱: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正转型。从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出发,他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前两者。在全国的统一监管要求出台之前,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可以出台自己的转型金融目录。地方政府可以把转型项目纳入到绿色项目库,跟金融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金融机构应该指导企业编制科学的转型计划,创新转型金融工具,探索包含公正转型因素的KPI。对转型企业来讲,建议要建立自己完整、科学的转型计划,提高转型活动的透明度,防止“假转型”等声誉风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产业转型对于减排的正贡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姚洋表示,2010年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的时期,包括增长方式的改变,从粗放式的方式变成以创新为主体的增长方式。最大转型发生在工业方面,进入一个学术上称作“去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就业比例、增加值占GDP比例都开始下降,制造业就业比例也在开始下降,几乎已形成趋势,以及同时发生的服务业的兴起。其次是工业内部发生了由重向轻的转型,重工业领域去产能的同时,AI等高端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的兴起。第三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兴起。他表示,产业的结构转型对于减排是一个巨大的正贡献。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实现碳中和主要集中在六大领域,包括可持续能源领域减排、电力部门的深度脱碳、终端用能部门的电气化、非电力低碳燃料转换等。减碳需要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投资,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崭新的投资领域、投资场景。邹骥认为,投资潜力的估计,给融资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方向,也要求体制机制深化改革、重构政策体系,直接要服务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政策的选择、发展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监管政策、市场导向的措施、教育和沟通,检验政策是否成功的标志是技术进步和投资,能否引导足够的投资投向低碳领域,能否刺激投资者们,让他们投资还能够有回报,能否支持鼓励技术研发者去研发技术。

  焦点

  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联动效应如何体现?信息披露标准化、数字化受到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大湾区各地累计发行的“投向绿”规模共9400亿元,其中“贴标绿”的债券规模已经超过3373亿元。中央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商瑾指出,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联动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中债绿色指标体系是我国市场上首个应用于债券领域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参考这个指标体系,通过对大湾区的“贴标绿”债券进行分析发现,广东、深圳、香港、澳门发行前的只数占比分别为63%、35%、32%、11%。此外,投向领域的完整度披露得分在40-70分区间。

  商瑾表示,可以看到,现阶段信息披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数量、指标完整度有待提升;二是很多没有披露绿色项目的总投资,没有办法衡量每一个单位资金带来的环境效益;此外,在不同阶段绿债信息披露的可比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存续期披露情况和发行前有一定差距。

  对此,她建议推进大湾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数字化、通过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扩容、推动大湾区绿色债券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大湾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进行评价、推动大湾区绿色债券相关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建议国际市场对中债绿色系列债券指数进行深入应用、在国际交易中进行交易,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结算。

  2020年10月,《深圳市绿色金融条例》通过,并在2021年3月份正式实施,条例规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明确要求,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应该按照条例强制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2022年9月30日,深圳市金融监管局联合人行深圳市中支、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正式发布《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简称“环披指引”)。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中国政策洞察总监钱毓益表示,在对根据环披指引发布的20份金融机构的报告进行初步审阅后,目前有6个初步的发现,包括金融机构应该将准备报告的流程视作优化组织内对于识别和衡量管理环境风险非常良好的机遇,它形成一个公共平台,为企业的持续优化提供可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风险与机遇并存,应采用一种更加全面、工业和透明的方式进行披露,以及具备一个用户视角。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霖芳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