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深圳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时代下的深港合作新机遇”举行。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就深港合作有关的体制机制、金融开放、科技创新、北部都会区等议题展开研讨。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范伟军在开幕词中强调,深港合作领域不断扩宽,一大批重大合作平台和载体相继建立。深港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举措,服务大湾区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湾区时代包含三个层面。湾区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既有科技的创新也有制度的创新。湾区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产业转型和开放引领走在前面。湾区时代也是联通的时代,包括互联互通和市场一体化。深港合作的新机遇在于科技创新,深港在科技革命中的技术方面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就“释放深港内外循环衔接带潜力,探索‘一企双总部’制度创新”作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深港之间需要有一个“经济特区”,而央企和地方企业在香港实践“双总部”便是重要的突破口。建立深港深度合作的经济特区,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共享,解决深港合作的激励机制问题;通过优先建立企业跨境双总部运作机制来激活企业跨双循环创新动能和产业发展潜能。
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就“构建大湾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深港合作存在着竞争因素,只有建立区域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方能从制度上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创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深港双方深度对接,如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再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人才链之外,还缺乏服务链、市场链和价值链,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建设“河套湾区驿站”来解决,做好共同体,做好平台和载体,使河套成为制度设计的重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就“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趋势及深圳对接策略”发言。他认为,北部都会区的提出对深港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深圳对接北部都会区的策略有五个方面,一是合作机制,可以跟香港方合资设立公司共同开发北部都会区;二是平台空间对接,比如北部都会区+口岸经济带;三是科技创新对接,比如规划建设“大湾区科创走廊”、跨境新型研发机构、设立深港创科基金等;四是产业协同,比如深圳企业“南下过河”,在北部都会区布局先进制造、大数据中心等;五是口岸交通对接,比如加快建设河套跨境专用口岸、港深西部快轨,率先推动“港车北上”到深圳等。
南都记者 张一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