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平安大厦。 南都资料图
今年最新出炉的世界500强榜“最赚钱的50家公司”排名中,中国有9家在列,其中深圳占据4席。腾讯控股利润349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1;招商银行利润186亿美元,排名第36;华为利润176亿美元,排名第42;中国平安利润158亿美元,排名第48。作为大湾区最具盈利能力的经济主体之一,他们淬炼了什么模式,输出哪些经验,为大湾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又带来了哪些样本?
解锁1
稳定的公司治理机制,为金融创新持续“供氧”
按照财富500强榜单,“最赚钱50强”的中国金融机构有6家,其中5家是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加招商银行。招行是唯一上榜的股份制银行,位居该榜单第36位。在净利润率50强榜单,招行以26.2%的净利润率领跑中国的金融机构。
7月4日,《银行家》公布2022年全球银行1000强。按照最新一级资本排名,招商银行以1305.1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较去年上升3位。
那么,招商银行的密码在哪?招商银行新任行长王良解释,招商银行保持“三个不变”,即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不变、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变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不变;同时,还要继续做到“五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始终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始终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他认为,这是招商银行成功的密码,一定要巩固发挥好公司治理的优势。
“中国正在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在不久前的清华全球五道口金融论坛上,业内有识之士提醒,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中一些不确定性也都真实考验着中国金融政策的内在稳定性、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这些探索都在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而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造血”功能大有可为。
解锁2
穿越周期的定力,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
此外,按照202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平安以2021年度199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榜单第25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4位。作为500强的“常客”,中国平安从规模到利润,都一直稳坐金字塔的顶端。
过去的一年是平安的承压之年,但是这家企业依然提交了不俗的成绩单: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个人客户数超2.27亿,互联网用户超6.47亿。数字的背后,映射了中国平安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成为经济韧性的注解。
那么,竞争力的护城河在哪里?
中国平安联席CEO兼首席财务官姚波抛出了一个关键理念——“东方不亮西方亮”。他阐释,虽然去年寿险的业务受到了一定的疫情影响,客户需求的影响,寿险营运利润的增速比较放缓,但是可以看到其他条线包括我们银行条线、资管条线、科技业务这些利润的增速都是比较强劲的,这体现了综合金融的模式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更好地化解单一行业周期的风险。
窥一斑见全豹。众所周知,寿险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业务,也是“人海战术”传统战场。“百万代理人”的高质量转型,一直被认为是行业的“生死之考”。不过,按照平安披露的数据,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深化改革转型,代理人人数的下降,向“三高”队伍转型,2021年全年人均新业务价值39031元,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截至2022年3月末,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改革成效也逐步呈现,改革创新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激发强大动能。
“对未来,我也是坚定看好。”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兼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司战略清晰明确,“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驱动,加上助力“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态布局,前景广阔。
时空不同,心境相通。从招行到平安,两家发端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高管,传递了对中国长期经济基本面向好的信心。
解锁3
顶层设计加持 大湾区金融中心次第崛起
500强的背后,从来没有偶然和孤立。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的密集出台,顶层设计的前瞻视野,“筑巢引凤”的务实姿态,同样是湾企力量的“解锁”方式。
今年1月,《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深圳的“金融人设”愈发清晰,提出深圳将建设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深圳的“军令状”也更加具象:至2025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
时隔不久,又有“三箭齐发”。今年4月,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连发3份文件,聚焦支持深圳金融企业、金融科技及风投创投等各领域发展,推动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据观察,500强的“头雁效应”也在政策文件中体现。按照《金融科技若干措施》,提出了全力培育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并重点在三个领域培育领军企业,力争再培育出一批类似平安科技、腾讯金科、微众银行、金证股份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
彼时,Fintech的憧憬还在持续,“金融24条”又快马加鞭。6月7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又发布《关于推动深圳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 涉及24条具体措施。其中明确发展目标包括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
8月11日,深圳官方公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一下子提出了25条意见,旨在打造 现代化财富管理生态圈,财富管理行业规模、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影响力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500强的金融力量愈发坚韧相呼应,大湾区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明显支撑。据统计,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13.5亿元,同比增长8.9%。据观察,这个增速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在一线城市中更是居于首位(北京6.6%、上海6.1%、广州6.8%),展现了金融业的发展质量和韧性。
可以说,被激活的金融之水,既滋养实体经济发展,也反哺了自身的韧性成长。
如果放眼大湾区,三座金融城市同样交相辉映。根据2022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在全球119个金融中心中,香港金融中心继续保持第三名的优秀成绩,深圳、广州排名大幅提升,分别跻身全球第10位和第24位。
“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由市场自然形成和政府推动两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认为,深圳作为后发金融中心,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巨大。深圳立足国家战略的改革创新,在全国没有相应的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抢先发展,创造了现代金融业很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交易所、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第一个期货市场等。平安和招商是从零起步,成为世界500强的金融机构,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深圳在招引金融人才、完善金融政策、开展深港金融合作等方面,都体现了政府规划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