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9类评选项目、近500万投票数,展现深圳文化活力

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专家评审会圆满举行,评委畅谈对深圳文化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4日        版次:NA04    作者:黄璐

  8月2日,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专家评审会圆满举行。

  来自深圳文化界和主办方的评委们,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共同参评项目。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国猛(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

  毛少莹(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海燕(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任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为更好地梳理深圳文化之脉,展现深圳文化之韵,引领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之潮,推动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携手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举办“深圳文化口碑榜”评选活动。该活动以“湾区之光 共创文化新未来”为主题,立足深圳,深挖本土,以期以主流媒体之力,凝民众口碑,描摹深圳文化图景、展现深圳文化力量,以“口碑榜”的方式表彰深圳文化坚守与创新的火种,打造深圳文化动力核心引擎,洞见深圳文化未来的思潮和方向,共同探讨深圳文化面向未来的创新可能性。

  8月2日,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专家评审会圆满举行。来自深圳文化界和主办方的十位评委,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共同参评项目,回顾总结“深圳文化口碑榜”活动历程,畅谈对深圳文化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评审们认为,“深圳文化口碑榜”活动是极富意义的深圳文化建构尝试,其参评项目的创造性、日常性、实践性共同勾勒出深圳独特鲜活的文化属性,推动深圳文化项目的归纳整理,对文化项目创新发展、扩大文化活动公众参与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亦对实现“文化强市”目标有着积极意义。此次评审结果将在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颁奖盛典现场公布。

  评选类目设置广泛,联动多领域积极参与


  “文化口碑榜是对我们文化价值取向的一次展示,更需要我们立足根本,立足公平,立足价值,评出大众喜爱的、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文化口碑’。在南都二十五周年之际,我们希望做这样一个文化叙述者。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但前景动人。”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深圳大件事传媒董事长陈文定在评审会致辞中强调。

  从“年度卓越贡献人物”到“年度文化新青年”,从“年度文化创新机构”到“年度新国潮”,从“年度文化民生实事”到“年度文化品牌”……文化口碑榜从设计之初就意在由点及面,深挖深圳文化发展历程,展现深圳整体文化气质,展示茂盛生长的城市文化尝试。

  自6月8日启动以来,深圳文化口碑榜活动受到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在深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申报与参评的热潮。从7月19日投票页面上线至7月25日投票页截止,累计访问量超过了60万,累计投票数近500万,反响热烈。本届文化口碑榜设置有“年度卓越贡献人物”、“年度文化新青年”、“年度文化民生微实事”、“年度文化民生实事”、“年度文化品牌”、“年度文化创新机构”、“年度文化空间”、“年度新国潮”、“年度人气奖”9类评选项目,评选类目设置广泛,联动多领域积极参与。


  参评项目创新协同传承,实践并重日常


  纵观深圳文化口碑榜参评项目,多元领域的文化从业人员、机构品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文化尝试,其实践硕果累累,展现着深圳的文化活力,书写着城市的文化价值。参评项目创新协同传承,实践并重日常,以其鲜明的特点,展示特区的文化精神。

  以创造力焕新经典,以新视角注释传统,新时代语境下,深圳文化人植根历史文化底蕴作出自己的文化表达。申报年度文化民生实事的“粤剧在周末”主办方深圳戏院始建于1960年,作为深圳地区最早的剧场,深圳戏院紧随时代浪潮,以“互联网+”直播平台焕新传统文化,为经典传承提供新思路;参评“年度新国潮项目”的德玺见萩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以当代美学元素复兴中国非遗手工艺,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环球设计大奖时尚设计类唯一金奖。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孕育无限创造灵感,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反哺传统传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打造繁荣、可持续的文化发展新方向。


  创造市民与文化活动的深度链接


  深圳的文化势能同样浸润于市民的日常生活点滴,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创新解读和对固有文化场所局限的突破,文化滋养由特定场景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氛围。参加“年度文化品牌”评选的深圳湾艺穗节打破空间场域的界限,邀请127组艺术家及团队将城市里的剧场、公园、广场、街道、巴士、咖啡厅等公众环境变成舞台,创造人人可参与、时时可触及的艺术体验。“年度文化创新机构”的参评项目大乾艺术中心将艺术置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展览《目的地美术馆》覆盖深圳地铁多条主干线,完成了艺术介入日常的创造性尝试。抬首见文,俯身见画,文化通过日常化的载体构建属于市民和城市的共同深圳书写。

  此外,口碑榜参评项目致力于通过创造市民与文化活动的深度链接,满足市民更真切的文化体验需求,引领更广泛的全民文化风潮。“年度文化空间”的LA VIE物质生活空间致力于创建新的文化交流场域,通过LA VIE书院、LA VIE论坛、LA VIE访谈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构建品质生活的共生、共赢生态圈。文化不是空洞的场景,而是贴近市民生活,致力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公众参与度的切实活动。参评项目制造着更多市民对文化活动的“在场”,这也正是深圳文化口碑榜活动的重要初衷。


  聚焦

  A

  属性

创新、多元、实践,凝聚特区精神,展望文化前景

  从核心概念到发展趋势,“文化口碑榜”参评项目时刻展现着深圳特区风貌,深圳特有的土壤给文化发展提供着新的可能。创新、多元、这些关键词无不体现着特区精神对文化项目的深刻影响。

  “这不是评审,是一次考试。”文化口碑榜专家评审会上,文化学者、作家胡野秋笑称,“对文化项目熟悉程度、参与程度的考试。”

  严肃的学术讨论与热切的项目共赏并存,这场评审中,十位评委通过“文化口碑榜”凝视深圳文化现实,提炼特区文化特色,展望湾区文化未来。

  “通过这些项目,我们能看到深圳文化赋予文化实践的独特优势。这些项目是时尚的、先锋的,有示范意义的。”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国猛表示,“口碑榜是对深圳文化的一个驱动,这是深圳所需要的。”

  在看完厚厚一叠评审资料之后,“我觉得我正看到深圳的未来。”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感言,“新一代的文化人、文化项目‘更深圳’了。他们比上一代更能做出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这也展现着深圳文化的未来传承方向。”

  这些项目鲜活而充满生命力,高海燕将其归因于深圳文化的独特历史背景:“深圳文化的产生相当具有深圳特色,这主要来自于深圳人所特有的丰富创造性。”深圳是年轻的,文化历史的留白给它带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谈到口碑榜项目的人文属性时,高海燕则表示,“深圳人精彩演绎着的生动实践性是非常独特的,这与特区精神共通。不同于许多城市的语言文字叙事,深圳的叙事主体是人。人是文化行为的发出者,这无疑丰富了深圳文化的表达方式。”  

  正如深圳特区精神植根于历史时代孕育出的独特深圳人品质,深圳的文化氛围也由人与城市共同塑造,深圳文化也展现着自己的飞扬神采,未来可期。

  B

  主题

“文化口碑榜”是深圳自我文化确认的重要形式

  “文化口碑榜评选事实上让大家更真切地看见各种文化力量的在场,不仅存在,而且富有活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珺表示,这事实上构建了一种媒体和文化机构间的互信合作,“文化项目信赖口碑榜,希望通过媒体推广自身,媒体承担甄选和传播的责任,助力社会文化氛围的打造。”

  “‘深圳文化口碑榜’正构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秩序,以南都媒体作为评选平台也是有公信力的。”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毛少莹表示,“这是以市民之口碑,助力深圳文化品牌传播,为催生深圳艺术百花提供养分。”

  提及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也在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中表示:“深圳的经济、科技给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养分。文化口碑榜应运而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助力构建深圳文化强大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强大的文艺精品创作能力,强大的文化人才体系,强大的文化传播体系,强大的文化观念体系。”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的“文化口碑榜是深圳自我文化确认的一个重要形式”这一观点受到了很多评审的认可。他认为,一座城市开启对自己特有文化的探索,构造传播自己的文化品牌,这事实上展现着一种文化自觉的产生。在文化品牌的传播中,城市的文化风貌也就逐步形成了。

  C

  联动

深化公众参与,共立口碑共塑文化风潮

  “深圳是一座注重社会性的城市,文化口碑榜在梳理文化品牌,提高文化项目社会认知度和能见度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公众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提供契机。”胡野秋表示,“这是很好的事情。未来很有可能‘文化口碑榜’本身能够成为深圳城市一个新的文化口碑。”

  参评现场,评审们还从参评机制、评选导向给首届文化口碑榜以建议与期许。“传播,表达,口口相传,被大家议论,这叫做口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指出,“‘文化口碑榜’是一次好的尝试,我们应该抓住日常的、公众参与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文化项目的口碑挖掘。”

  在文化口碑榜的评选过程中,市民参与度、公众喜爱度无疑是重要标准之一,“年度人气奖”的设立也是这一价值取向的有力佐证。于长江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佐证口碑,也可以让民间项目互相推荐,找到市民真正喜欢的、关注的文化传播方向和方式。”文化口碑榜方能成为深圳市民与文化活动的沟通搭建桥梁,为受市民欢迎的文化项目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推广平台。

  “文化口碑榜是强参与性、强互动性的。我们希望更多深圳文化的各个圈层、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进来,联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更多平台,进一步增强口碑榜的文化影响力。”展望口碑榜未来,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陶然表示,“每一座‘文化口碑’都是有故事的,这些点滴实践带来的传播的会更有穿透力,拥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是市民生活的风雅颂赋比兴,如今,深圳正不断积淀更多的城市文化品牌,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生新的文化样式,市民给予具体文化活动的点滴点赞终将汇流成河,矗立成碑。“文化口碑榜”或恰是对茂盛生长的文化闪光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评审语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南都是深圳媒体界的一条“鲶鱼”,也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个先锋。口碑榜是媒体人通过媒体进行自我文化确认的重要形式。把口碑榜做成口碑关键在于品质、创新以及传播。遗珠之憾总是会有,但持续下去,逐年提高品质参与面,让口碑榜成为最大的口碑。


  王国猛(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首届深圳文化口碑榜,这本身就是“大件事”。科技、物流、金融……这些深圳都有信心引领全国,但是文化这一方面我们是有欠缺的。南都能抓住重点,在文化方面驱动,是很好的事,很敏锐。希望下一步能够跟宣传部、文化局、文联,跟各个区的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结合起来,扩大影响力。  


  于长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深圳的文化口碑,是各种具体的人和物通过无数个个人口传心授,成为成千上万人的记忆和传说,融入漫长的社会史和文明史,让深圳这一群人、这个社会、这个城市,作为“当代”的一个里程碑载入史册。口碑榜的评审也可以跟其他比赛方式不同。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  

  文化口碑榜是全面的深圳文化机构、个人的梳理,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和能见度。未来,很有可能文化口碑榜本身会成为这座城市一个新的文化口碑。深圳是一个注重社会性的城市。我建议文化口碑榜要注重适度向民间靠拢,给民间真正的文化雪中送炭。


  毛少莹(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圳这些年艺术活动、空间、团队都很多,处于蓬勃发展但相对不确定的状态。通过口碑榜评选,我觉得会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和文化生态。


  高海燕(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深圳文化主要来自于深圳人的丰富创造性和生动的实践所精彩演绎的。南都作为叙事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深圳。文化口碑榜要体现先锋性和市民性。先锋是深圳人的心理资本,未来也不能缺失。深圳的文化创新创造是靠市民创造出来的,从市民中间来还原深圳的文化是很重要的路径。


  任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作为一个文化领域里面经常关注的人,看到了很多并不熟悉的文化机构、活动。文化口碑榜可以让大家更多地看见身边各种文化力量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富有活力。  


  陈文定(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深圳大件事传媒董事长)

  今年是南都25周年,南都的新口号是“智媒领跑者,价值传承者”。领跑和传承是关键词,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文化口碑榜是为了更好梳理深圳文化经脉,展现深圳文化,引领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思潮,来推动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南都应尽之责,应有之为。


  陶然(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我们希望充分捕捉汇聚文化的闪光,发挥媒体这一特殊传播介质的能力,以“文化口碑榜”榜单的细微光亮,照亮深圳文化新一轮建设的未来前程,从而助力对深圳国际先锋文化城市与先行示范的文化形象的构建。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实习生 王小天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