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绩就今日所见,不仅仅是一个分数,更是一个孩子过去与未来的分水岭;在我心中,分数有高低,梦想无差异。希望我的学生心气常在,勇气常在……我的孩子们。志于走路,志于报国,志于拧紧螺丝,都是可以的,没有高低之分。你的人生由自己掌舵。毕业快乐!宝贝们!
——郑载望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同学表示“看哭了”。
深圳中考成绩出来了,对于学子们而言,一场“大考”尘埃落定。
对于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园岭初中部语文教师郑载望而言,他也正面临着一场重要的人生“大考”。
2022年2月,这位1987年出生的年轻教师,被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四级。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个就是最凶险的‘脑癌’,我问医生生存期还有多久,他摇了摇头。”和南都记者交谈时,郑载望指了指自己头部做手术的位置。
但郑载望更记挂于心的,是他所教的初三学子。“从教12年,这已经是我带过第六届初三毕业生了。虽然,因病在他们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不能亲自给他们上课,带他们走向考场,但我的心始终和他们在一起。”
患病:
疼痛7个月 确诊脑部恶性肿瘤
时间回到2021年暑假前夕的某个夜晚,郑载望和往常一样,准备期末考、教研等工作,突然他感到一阵眩晕,头部被一阵剧痛猛烈地叩击着。
随着时间推移,疼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剧烈,有时候都得趴在桌子上才能缓过气来。拖了7个月,在家人的劝说下,郑载望终于去医院进行检查。“CT扫描后,医生怀疑是胶质瘤。”后来,他又转诊到更高级别医院,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结果。“胶质母细胞瘤四级,是脑部恶性肿瘤当中最凶险的一种。”
确诊后,郑载望也经历过彷徨、恐惧和失落,最终他也渐渐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或许,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拓展生命的宽度。”郑载望认为,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里,用另一种方式陪伴学子,用另一种方式回馈教育事业。
今年2月起,郑载望调离了一线工作岗位。“一开始,同学们都不知道我生病了,直到后来有家长在小红书上看到我太太写的一些关于我治病的消息,他们才明白了一切。”郑载望说。
用心:
给学生的期末评语,是量身定做的“颁奖词”
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郑载望的病情暂时稳定了下来。这半年来,他也一直在思索,暂别了教学岗位还能为学生做点什么。“临近中考前,我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吉祥符’,期望他们在中考时发挥水平,也希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永远如意吉祥。”他的笔记本电脑里,还存留着他给每一位学生写的“期末评语”。“每一份评语,都是基于每个同学不同个性特点量身定做的,这是我给他们写的一首‘小诗’,也是我给他们写的‘颁奖词’。”郑载望深知,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其中的某一句激励或者肯定,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激发学子的某些潜力,使学子们顿悟出某些受用终身的东西。
感悟:
发掘亮点鼓励学生 寻找被暂时遮蔽的“优秀基因”
“众多不期而至的意外和插曲,构成了多元的人生,使我们对人生的规划被迫中断,被迫转向,但这些‘插曲’也是另类的财富。”郑载望说。
他回忆起一个之前同样面临挫折的学生。“这个同学面临家庭困难,他也不愿在校提及家中窘况。”郑载望结合这位同学在体育方面的优势,安排他担任体育委员。“他在体育竞赛、运动会组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信心迅速提升了起来,性格变得开朗了。”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是把学子们身上那些被暂时遮蔽的‘优秀基因’挖掘出来。”郑载望有了新的教育感悟,“其实,在生病这段期间里,我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技能树’被点开了……手术让我的语言功能和数学能力有所减退,但这段时间我却能更沉下心来阅读、思考。”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载望,也是一位文艺青年,他喜欢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喜欢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喜欢维特根斯坦睿智的警句……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全新世界正在向郑载望敞开。
郑载望说,他的名字叫“载望”,顾名思义,就是“承载希望”。“我的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中考,通向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而我也会完成属于自己的‘大考’,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