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从1997年到2022年,深圳河静静流淌,伶仃洋潮起潮落,日升日落间,25年的时间过去了。25年,虽不足以沧海变桑田,但时移世易、万象更新的故事数不胜数。深圳与香港的关系,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坚,历久弥新。人货畅通,客货两旺,繁荣了两地经济,造福了两地市民。当年香港的一件时髦商品,足以让许多深圳人感觉新奇,时间的力量、发展的力量让许多显而易见的不同在趋同,今天的深圳人看香港,香港人看深圳,少了新奇感,多了亲近感。如今,深港交流合作依然动力充沛、活力满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人们更多地跳出深港看深港,从国家发展大局的维度看待深港合作。深港携手,正在续写别样精彩的双城故事。
口岸镌刻交流印记
多个工程提升口岸服务湾区发展能级
往来深圳与香港的人,都要经过口岸,口岸都有一条分界线,分界线的两边,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多少年来,分界线上,人来人往,口岸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却在流淌的时光中,镌刻下深港交流合作的历史印记。
深港间实现了东部、中部、西部口岸的全布局
如今,深圳与香港之间单陆路口岸就有7个。1997年以前,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皇岗口岸就有了,后来又陆续建设开通了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2020年8月莲塘口岸启用,成为深港之间的第七个陆路口岸。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作为铁路口岸的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启用,往来深港进入“高铁时速”,从深圳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龙站最快车程14分钟。
口岸是联系的纽带,是深港、粤港、内地与香港之间交流合作不断密切的见证者。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深港口岸每年出入境人次以“亿”级计算,节假日出入境高峰期,以摩肩接踵来形容等候过关的景象并不为过。
往来深港的人员当中,有游客、企业家、生意人、上班族、专业人士、学生、学者……各行业各领域,无所不包。深究一层的话,从人群构成的变化之中,已经可以窥见深港交流合作的演进。过着双城生活的跨境上班族、往返两地求学的莘莘学子,诸如此类,都是在后来才成规模的出现。
为应对人流、车流、物流的增长,深港间实现了东部、中部、西部口岸的全布局,多个口岸经过了改建升级,通关能力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疫情之前,高峰期“满负荷”“超负荷”运作的情况仍然存在,可见人员往来的频密,交流合作的热络。
互联互通、基建先行,口岸可做的“文章”更大了
从没有赴港“自由行”到有“自由行”,从深圳没有地铁到地铁直达口岸,从传统的本式通行证到电子的卡式通行证,从人工查验到自助通关,从老口岸的“两地两检”模式到新口岸的“一地两检”模式……深港间往来的便利化、通关的便利化是显而易见的。
把时间放长来看,疫情影响下往来的不便终究会过去,深港交流合作的步伐也不会停歇。互联互通,基建先行。多个口岸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更加高效的口岸管理体制机制和更加便利的口岸通关模式,将提升口岸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服务能级,满足大湾区建设对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出的新要求,为深港交流合作的未来提供有力支撑。
皇岗口岸重建已在实施之中,未来将以崭新面貌屹立于深港之间。2020年6月,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实现“三开”,即临时旅检场地全面具备开通条件、老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大厦开工。新皇岗口岸定位为纯旅检口岸,深港双方将力求在新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最新查验模式。口岸重建释放土地用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开发,规划引入多条轨道交通线,打造成为辐射大湾区的超级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
改变不仅限于皇岗口岸,更多的口岸工程步入规划阶段,正争取早日开工。列入深圳市口岸办的2022年工作计划的就有推进罗湖口岸重建规划,研究新口岸选址和查验模式创新,开展香港东铁线引入罗湖口岸研究;加强与港方沟通,深化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方案;结合港深西部铁路规划,开展港深西部铁路口岸设置研究;推动南澳、前海等水上客运码头口岸以及跨境直升机起降点规划。
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在深港口岸经济带、香港北部都会区等愿景下,口岸可以做的“文章”就更大了,未来口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或许还会迭代升级。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以深港口岸与邻近区域、过境地块为核心,协同建设集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文旅消费、医疗教育等于一体的深港口岸经济带,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口岸,将成为完全融入深港双城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大家都是大湾区人
港人到深圳发展有了更好条件、更多机遇
口岸是连接深港两地的纽带,连接的核心是人。有了人与人的流动、交流,才能加深彼此了解,增进感情,共创事业。过去25年,深港交流合作不断加深,深港间的故事很多很多,都已沉淀为两地市民的共同记忆。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不管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大家都是“湾区人”。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深圳青年到香港高校求学,香港青年到深圳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
2017年,香港青年郭玮强来到深圳前海发展,和小伙伴一同创立了主打个人随身智能产品的公司,成为了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谈起选择深圳的初衷,郭玮强表示,公司主要做智能硬件产品,深圳及周边地区有着很好的产业配套,这是硬件创业企业所看重的,前海又给予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有力地支持,可以说是最佳选择。
从初创企业到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发展稳步向前,郭玮强在深圳也找到了人生的大舞台。郭玮强表示,公司的创业团队把在香港的科研成果,放到了深圳进行转化,利用珠三角的配套做出产品推向市场,是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一个小缩影。
越来越多的香港专业人士来深圳开拓事业
除了创新创业的香港青年外,越来越多的香港专业人士也迈出步伐,来到深圳开拓事业。
2014年11月,第一家内地与香港联营律师事务所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正式获准成立。当时,林新强作为联营律所的港方管理合伙人,来到了前海工作。林新强回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他在香港从事法律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彼时虽有内地相关业务,但从未想过有机会到内地工作。而后来在前海工作的5年间,他几乎每周都要在深圳办公3天。
“前海这段经历让我毕生难忘,接触到了更多的跨境业务,加深了对内地庞大市场的了解。”林新强如今是香港(国浩)律师(事务所)主管合伙人,谈起前海的工作经历,仍深有感触。
林新强说,如今,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并取得内地执业资质的港澳律师,可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从事一定范围的法律服务,这为港澳律师投身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更大机遇,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港人获得感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港人到深圳发展有了更好条件、更多机遇,获得感明显提升。
2021年3月,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合计提出18条措施,政策覆盖上力争涵盖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生活。便利港人到深圳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员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体现,顺应了进一步深化深港高水平互利合作的要求。
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更多领域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香港回归祖国后,深港交流合作更加便利,进一步形成了两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放眼当下,深港交流合作继续向纵深推进,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
“港澳药械通”成功试点
粤港澳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深港之间在更多领域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通“堵点”“痛点”,而借助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红利,深圳也将扛起更大的担当。
2021年4月,“港澳药械通”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率先试点,通过“港澳药械通”进口的首个药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首个医疗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运抵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投入临床使用为患者服务。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试点结束后,“港澳药械通”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内地城市落地,受益患者越来越多。“港澳药械通”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由广东省实施审批。
内地与港澳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有着不同的监管体制机制,透过改革创新,“港澳药械通”实际上建立了一套衔接机制,在进口申请审批、采购贮存配送、患者保障和救济、产品全过程监管追溯等方面进行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港澳药品医疗器械找到实现路径,惠及粤港澳大湾区民众。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港澳药械通”之外,还有一批举措已经在落实中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深港之间规则机制“软联通”将越来越多
香港对外经贸联系广泛,在会计审计、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建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服务领域具有国际化优势。便利香港专业人才来深圳执业,是双赢的选择,但在以前,跨境执业面临不小的障碍。
2020年10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率先发布有关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到前海合作区执业的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香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在通过备案后,可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提供工程建设领域相关服务,这打破了香港与内地在工程建设领域执业资质、执业资格体系不同而产生的壁垒,便利香港相关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参与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
为了打通专业服务领域跨境执业的“堵点”,前海在工程建设领域创新推出了对标清单。也就是说,清单中列出香港哪种资质、资格对应内地哪种资质、资格,从而确定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在前海可执业的范围。
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权清单中就包括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逐步放开境外专业人才来深执业的限制,从港澳起步,港澳专业人士率先受益。
2021年初,《深圳市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印发。该实施方案共分三部分:一是放宽境外专业人才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二是畅通境外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渠道;三是明确11个领域推进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的具体举措。2022年初,深圳又发布了《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允许持有清单内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照相关实施办法,在深圳市备案登记后提供专业服务。
从过往各有规则机制、各行其是,到如今着眼于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基础设施“硬联通”之上,深港之间规则机制“软联通”将越来越多的出现。
发展策略更好对接
深港合作的未来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人们更多地跳出深港看深港,从国家发展大局的维度看待深港合作。深港两地对深化合作有广泛共识、强烈需求,也有了更为积极进取的“大手笔”谋划。
为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0月,香港方面首次提出港深之间“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双城”为香港和深圳;“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与此同时,香港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就北部都会区发展提出具体策略目标、规划原则、跨境策略性空间框架、重点行动方向及项目等。香港将借由北部都会区发展,加强与深圳的合作,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深圳一方,深圳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国家级重大平台,以重大平台承载深港合作更广阔的未来;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片区建设发展;积极研究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以前海为例,定位和发展与香港紧密相连的前海合作区,扩区带来新空间,政策释放新红利,正为深港合作注入新动力。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聚焦“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前海方案》支持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展至120平方公里;赋予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提出支持前海深化改革开放的系列政策措施。前海发展能级的提升,为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创、先进制造等领域合作会非常有想象力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看来,在深港双方的共同谋划下,深港合作的未来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地方。比方说,深港金融合作如何作进一步的探索。前海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在与香港的跨境金融业务上率先开展了很多试点,但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上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香港的金融市场、金融规则是与国际接轨的,和香港对接好了,实际就为与国际对接积累经验。
谢来风认为,深港口岸经济带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更好对接起来的话,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会非常具有想象力。比如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携手,不单可以发挥两地研发、制造的优势,而且可以在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要素、对接国际先进规则上有新的探索。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