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袁卫星
冯晓颖
邓玉琳
朱雪梅
张文涛
韩英
荆志强
宋洪鹏
王树宏
2021-2022年,大部分的教育话题都与一个词有关:“双减”。“双减”意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及课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深刻改变了中国教育的现实生态。
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双减”政策的挑战和考验?5月22日,第63期深圳教育论坛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育学者、专家以及深圳本土的教育工作者代表共10人,以《“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为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进行了深度的智慧碰撞,分享真知灼见。
全国专家学者出谋划策,为“双减”建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校内与校外、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重构。如何与时俱进地把握这些“关系”,并予以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措施,成为“双减”是否真正落到实效的关键。为此,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结合自身调研成果,出谋划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张志勇以《构建“双减”新生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观点。他从四个方面分析学校教育内外部关系正在进行的深刻调整。
第一、课堂教学与作业改革关系的调整。张志勇认为,“双减”这次把“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作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切入口”,可谓切中时弊。
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关系的调整。张志勇认为,全面建立课后服务体系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关键举措,应避免将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搞成两张皮,避免课后服务脱离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
第三、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关系的调整。张志勇提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学科教育要全面回归学校教育;校外教育要回归其非学科教育主业,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性、支持性教育服务,更多关注学科实践性教育。
第四、强调重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张志勇呼吁,要加快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家庭教育平台、家庭教育课程、社区和学校的“五位一体”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引领家长的教育理念转变,要构建新的家庭教育协同新生态。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需要遵循哪些要点和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冯晓颖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我们如果依托或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方案去关照设计作业内容,有四点需要特别注意:素养为本、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线上线下。”冯晓颖提出,“双减”背景下,更需要持续关注作业的组织和管理,要形成多个“协同”关系——家校社协同,教学一线与教学管理协同,学科组之间协同,同一班级的不同教师之间协同,教研员与教师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理论者与实践者协同。
冯晓颖还提出,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库”。“学生能够在这里面找到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作业库不仅要有作业的内容,同时还要有评价体系,做到选评结合,这样构建出来的作业库实际应用价值会比较高。还要做到问题导向,不仅要让学生感觉到趣味,同时要让他们面临一定的挑战,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作业也是这样,如何做到趣味和挑战并存?需要从实际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来构建作业。”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分享“双减”政策背景下,建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方式方法。“‘双减’之后我们还需要‘双升’,一方面提升学校课程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她提出,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来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形式,通过数字教材、家校社互动来升级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内涵。她还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坚持儿童立场,坚持任务驱动,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坚持跨学科融合,坚持素养导向。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韩英分享《“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与思考》。她提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政策视角下基于驱动的教研定向;二、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测;三、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基于教研和教材理解的教学,结合学生学业水平的表现,进行反思,然后把老师的经验和学科理解与我们的命题评价进行关联,最后统整到课程标准这个层面,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韩英总结道。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宋洪鹏博士分享《“双减”之下学校如何做好教师评价》。他提出,“双减”的关键是减负提质,减负提质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他提出“做好教师评价”的四个维度——第一,将评价的管理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视发展性评价;第二,重视评价指标的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建立由不同层级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第三,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第四,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深圳本土教育工作者 分享“双减”教育成果
“双减”是教育变革,也是教育契机。在深圳,一批资深教育工作者基于对“双减”精神的前瞻性理解,与时俱进地推动学校、课程、课堂、评价机制的优化,演绎了许多生动精彩的教育实践。他们也在会上分享了相关成果。
作为深圳本土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校长袁卫星认为,应该透过“作业负担重”这个现象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因素——教育评价问题。“我们以本学科成绩、学科成绩单一评价老师,我们以学生成绩单一评价学生,以学生的分数来单一评价老师,以学校成绩单一评价学校。这就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不是我们理想的状态。”袁卫星谈到了他的改革实践——改变“个人评价”,突出“团队评价”,把关注“单科成绩”改为关注“总分成绩”,把评价学科成绩改为评价学科贡献率。
“我们的教育如果一味强调育分,就只见分不见人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在校每一天都要注重校园生活质量,都要成为成长路上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要把校园生活搞得生机勃勃。”袁卫星说。
深圳市南山实验集团语文教师邓玉琳分享了她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时代下如何主导小学跨学科教学探索的实践经验。她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出发,找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连接点,找到语文课文中隐含的跨学科。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既是一篇拟人化的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延伸研究生物等学科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实践,她得出初步体会:“语文教师主导下跨学科学习本质就是立足语文学科,连接其他学科而开展的一项整合性学习,要把握它的跨度和跨点。”
深圳中学数学教师张文涛表示,“双减”的初衷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育人质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张文涛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介绍依托数学建模教学,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的技能和核心素养,突破传统套路式、应试教育的有益经验。
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荆志强副院长分享了《“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教研专业发展》。“‘双减’时代下怎么专业地做老师?有三个方面,三位一体,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千金难买我愿意。”他提出,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是点拨者,要用好倾听、串联、追问三大策略,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解;教师是调控者,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还应该是建构者,做到一条主线,形散神聚。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校长王树宏分享《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她提出三类跨学科课程:“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渗透式”跨学科课程、“嵌入式”跨学科课程,并结合本校实践深入实施。“我们开发了乐群与我、乐趣动物、奇幻海洋、乐享乐器等课程。从明确主题,到背景与目标、素养目标,到形成驱动问题,多个任务分解,从关联整合学科,到近20个课时的学习,最后到成果路演,经历反思迭代的路径。”据介绍,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各学科交融的特色,连接了美术、音乐、语文、科学等多个学科,在总课时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学习深度,实现了减负增效。
文/周正阳 制版:戴越 邹虹香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