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所中学建设项目年内交付 新增学位近9000个

涉及福田、罗湖、宝安、盐田、坪山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25日        版次:NA03    作者:黄璐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初中部

  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

  深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

  深圳中学初中部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教育是民生之首,学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深圳进入“择校季”,学校的地理位置、学位数、师资力量和校园环境等备受家长关注。近日,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获悉,由该署组织建设的6所中学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今年内全部交付,深圳家长将有新选择。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初中部

地址:位于罗湖区沿河北路侧,临近宁水花园、东深小区、东深供水公司等

占地面积:约23165平方米

学位数:新增48班/2400个

建设内容:新建校区,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宿舍等。

  

  该项目用地紧张,布局上因地制宜,有效地呼应周边环境,注重整体性、协调性,空间向上及向下进行有效拓展及突破。校园整体高低错落,天际轮廓线丰富,逐级退台,在减缓对周边及校园内部空间压力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屋顶休闲观景平台,体现丰富的空间维度及多层次性。

  校园设计始终贯穿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深圳市绿色建筑国家二星级标准建设,通过设置绿色屋顶、透水地面、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等充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要求。

  

深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

地址:位于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社区,南邻广田路,北接大华路

占地面积:约87091平方米

学位数:新增60班/3000个

建设内容:新建校区,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多功能厅、体院馆、师生宿舍、地下车库及设备房等。

  

  项目设计在遵循教学楼常规布局的基础之外,依据地势构建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的学习生活空间,为两点一线的生活增加更多学习交往空间,使得寄宿制学校不再是封闭的功能堡垒,而是包容、开放、交融、共享的多元空间。学校外立面采用以陶砖幕墙+清水混凝土为主的设计,体育馆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屋盖体系,通过37米大跨度无柱设计,极限增加使用空间及便利性,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通过风雨连廊形成整体,延展学习与生活的边际,将二者有机结合。

  

深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地址:位于坪山区坑梓街道秀沙路北侧

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

学位数:新增60班/3000个学位

建设内容:新建校区,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宿舍楼(含食堂)、综合楼(含体育馆、图书馆、剧场、游泳池)等。

  

  学校整体构架分为:五区、三轴、十二空间。五区为运动区、入口区、教学区、公共区、宿舍区;三轴为一条南北景观主轴线、两条西景观辅轴线连接教学区、公共区和运动区;十二空间为分布在五个区的十二个景观空间,空间尺度不一,功能各异,构成户外活动的空间系列。

  项目整体南北呼应,将学校南北入口打造成一条中轴线,结合景观、外部河流形成基础格局,对传统教学空间进行“重构”,为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提供物理空间,创造一个独特的巨型形态、具有标识形象的“校城”。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

地址:福田区百花七路2号

学位数:按36班规模重建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办公综合楼、教学综合楼、地下综合功能场馆、游泳池、篮球场、风雨操场及配套用房等。

  

  校园提出双首层多层次空间概念,通过对校园内地形和空间的重新塑造,营造层次丰富的校园微环境,为老师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活动空间。建筑以流动的形式,随着周边关系,在场地内自然的扭转折动,整个建筑就像一个漂浮在公园当中的精灵。校园餐厅可容纳900人同时进餐,报告厅可容纳千人,图书馆可藏书7万本。

  

深圳中学初中部

地址:位于罗湖区贝丽南路与田贝三路交会处

学位数:原有42班/2100个学位,新增至48班/2400个学位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包含4栋建筑,新建教学楼、新建综合楼、风雨操场为新建建筑,现状综合楼为改造建筑。

  

  项目采用具有校园历史符号和记忆的代表性建筑材料——红砖,并从深圳中学的校徽中汲取元素,形成独特的立面形式,传承深中精神。设计共享中庭、室内跑道、风雨操场等建筑,在风雨天气情况下,也能保障校园教学及学生活动。退台的设计让每个楼层的学生都拥有方便的活动空间。每一栋建筑都配备了充足的架空空间以及屋顶平台系统,扩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共享中庭形成趣味性复合空间,满足多楼层学生的活动需求。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地址:位于盐田区盐田路1号

学位数:不增加学位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室、办公室、图书馆、报告厅和餐厅等。

  

  为尽可能保护山水地貌,校园建设利用屋顶斜坡绿化的层层递进,将视线引入到梧桐山形成一条活力主轴,与原校区内求知桥连通形成文化轴。通过庭院绿化、屋顶绿化、架空层绿化营造出绿色自然的垂直生态校园;通过穿插、错动等空间的处理,营造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平台,最终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依山就势的规划设计,让建筑与场地融为一体,延续原校园风格,形成多首层设计,通过连桥与校园原有建筑连接,形成有机整体。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