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金融+”战略,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助力深圳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一区四中心”以外,先行先试、探路、示范引领也成为关键词。
预期指标
市场总体规模、融资结构、机构规模等
《规划》设置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预期性指标,包括市场总体规模、融资结构、机构规模与人才建设等。
总体规模稳步提升:
到2025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
本外币存贷款分别达到13.5万亿元、9万亿元以上;
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到2200亿元。
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全国居前,排名位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前列。
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在直接融资方面,“十四五”期间直接融资(含企业债券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累计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比重达到30%;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0家。
在间接融资方面,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8%,绿色信贷占比达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1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达18%;银行贷款不良率1.1%左右。
到2025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数达到3000家,“十四五”期间IPO数量居全球证券交易所前列;
进入行业前50名的创业投资机构达15家左右,数量居全国前列。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达30万亿元,其中,证券业经营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20万亿元。
落地5家以上国家级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获得认证的“深港澳金融科技师”约1000人,纳入“香蜜湖金融科技指数”的上市公司达到25家。
“十四五”期间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推荐约30个可持续金融案例,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达到1000亿元。
重点任务
八个方面包含提升国际影响力等10个小目标
《规划》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相应措施。
面对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利好叠加的历史机遇期的深圳,深圳金融业的“十四五”安排,4个中心以外,先行先试、探路成为关键词。在“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章节,《规划》指出,扩大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探索路径。
这一任务包含10个小目标,南都记者梳理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改革、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金融监管等金融对外开放举措占据过半。
具体来说有:
进一步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中的使用范围,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开放,提高已可兑换项目的便利化水平。优化深港通机制,扩大基金互认、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互联互通范围。
充分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参考普通法系的立法经验,先行先试推进金融法规和金融规则体系创新建设,加快高质量金融法规与制度供给。
争取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健全与港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探索在前海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率先试点跨境金融创新“沙盒监管”管理模式,建设金融创新监管试验区等具体任务。
解读
值得关注的重点是“一区四中心”目标
中国(深圳)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参与了此次《规划》的编制,在其看来,五年规划相对比较全面,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一区四中心”目标,深圳金融业发展更加突出提升发展能级,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深圳金融业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总结当前深圳金融业综合实力指出,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深圳金融业在市场规模、总部机构、资源聚集、开放程度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金融业增加值只相当于北京、上海约60%,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约为上海的1/4、北京的1/2,CFA持证人才数量只有北京的1/2、上海的1/3。
在业内专家眼中,深圳金融业目标重点应在市场规模、总部机构、资源聚集、开放程度等方面与香港和上海缩小差距,并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海洋开发利用等新领域的专业金融机构、专门金融产品、专项金融服务等。
在这个背景下,《规划》首先提出“一区四中心”发展目标就不难理解了。作为“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主体,《规划》明确各中心的职能:
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承担着巩固提升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功能的任务;
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则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财富管理中心以粤港澳金融市场联通、居民财富增长等机遇为抓手,建立健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生态链;
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承担金融助力深圳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作用。
聚焦
金融运行安全区:
是“4个中心”的发展前提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深圳金融业“十三五”规划中,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被提出,而在“十四五”规划中,金融运行安全区则升级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规划》明确,到2025年,金融产业支柱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金融+”战略,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助力深圳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
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方面,《规划》提出,以科学监管为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包括推动地方金融法治先行示范、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大力加强监管科技能力建设、强化投资者风险教育与保护5大举措。
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接轨国际成熟的可持续金融规则
绿色金融可以说是2021年的关键词。3月1日,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实施,提出了许多首创性、示范性的举措。6月份,深圳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深圳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专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并认定了首批11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规划》明确,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目标应接轨国际成熟的可持续金融规则,率先构建一批与社会和环境正向外部效应相关、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标准,引导落户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可持续金融项目、机构和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和成果,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的“最佳示范”。
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进一步强化财富管理机构集聚优势
至于国际财富管理中心,《规划》指出有序扩大“跨境理财通”以及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DIE)等试点工作。同时,进一步强化财富管理机构集聚优势,吸引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入驻深圳。支持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等新兴财富管理业态发展,丰富资产管理行业组织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居民财富管理方面,2021年以来,“跨境理财通”、债券“南向通”相继开通,同时,养老理财试点工作也迎来了首批产品落地。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霖芳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