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六组细节切片折射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0月14日        版次:NA02    作者:徐全盛 张艳丽 张小玲 陈荣梅 张一鎏 程昆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大脑”加盟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深外国际部学术校长丹尼尔特地找助理学的一句中文,也是他经过七年多的工作与生活体验之后,深信不疑的一句城市标语。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由移民人口构成的崭新城市,深圳充满活力的城市气质里,天然就有海纳百川与兼容并蓄的开放“基因”,这是吸引外国人到来、适应并融入、集聚的重要原因。

  2014年,加拿大人丹尼尔,正是在这样的机缘之下,接受了来自深外国际部的橄榄枝,成为了该校的学术校长。现在,又有百余位外籍教师在丹尼尔的招聘之下接踵而来。

  2014年,孟宏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校做科研的机会,选择来到一河之隔的深圳创业。一个让孟宏难忘的细节是:七年前,当她申请深圳市专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设立的专项计划时,她的排号还是1100余位,而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全职院士61人,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专家667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近17万名。

  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大脑”加盟,源源不断地为深圳这座城市,注入新鲜且持久的动能。国际人才汇聚深圳、扎根深圳的背后,是深圳勇于破题、真抓实干地为人才服务的决心和行动。

  深圳系统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良好态势。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开展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优化整合,形成“一引一育”政策。推动人才R字签证、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措施落地实施,获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积极探索境内外高端紧缺人才均衡支持措施。

  提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是深圳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缩影。一年来,深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率先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持续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相继落地,深圳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动能、提升了新势能。

  ◎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

  深圳在个人破产领域全国先行示范,系列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

  今年7月中旬,深圳法院工作人员将裁定书送达深圳市民梁某某的手上,标志着全国个人破产首案正式出炉,引发广泛关注,一个月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会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联合签署并印发《关于建立破产信息共享与状态公示机制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国推行破产信息联动公开公示机制,再度在破产领域先行先试。

  从中央发文授权深圳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到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营商环境方面以单独条项的内容明确深圳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深圳承担起在探索建立泛亚太地区破产重整中心、跨境破产协作机制、探索政府有关部门与法院联动制度、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率先试行自然人破产制度等多个方面试点任务,深圳在破产制度的探索开启加速度。

  在自然人破产方面,今年3月1日个破条例正式施行。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底,深圳法院共收到个人破产申请755件,正式立案审查42件,审查终结32件,启动破产程序13件。在跨境破产协作方面,深圳中院日前召开了森信洋纸跨境破产协助首案听证会,标志着跨境破产协助从机制探索进入司法实践。

  在探索政府有关部门与法院联动制度、建立信用修复机制方面,深圳除明确建立“法院裁判+机构管理+管理人执行+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破产办理体系,随着《关于建立破产信息共享与状态公示机制的实施意见》实施,破产信息公开公示机制、破产信用承诺和核查协作机制以及破产信用修复机制三大机制已经建立,并初步形成了推动市场主体破产信息公开和状态公示的联动协同、共建共享格局。

  破产制度的完善与营商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世界上一些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个人破产制度,世界银行也将“办理破产”情况作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一级考核指标。在深圳破产法庭庭长曹启选看来,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乃至推动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个破制度都有着重大意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亦评价深圳国内率先建立个人破产信息共享和公示机制,对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社会信用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提要:除了破产领域,在知识产权方面,深圳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包括破产、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的改革经验不仅率先实践示范,也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高度肯定,此外,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绿色金融条例》等首创性地方法规相继出台,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深圳,正不断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型引领型的改革不断突破成势。

  ◎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

  深圳奋力推进海陆空铁立体发展,勇当一体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先行示范

  不久前,盐田港迎来全球最大集装箱船长荣“长范”轮;深圳机场航道上,平均每隔一分钟便有一架飞机起降;一列又一列满载货物的“湾区号”中欧班列驶出深圳出口欧洲各国……在深圳,每天有庞大的人流、物流沿着四通八达、多层立体的交通网络,快速抵达世界各地。

  作为国际综合枢纽城市,深圳通过海、陆、空、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对外联系通道,不断增强全球门户枢纽功能,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融合湾区、联通全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0年9月,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81万标准箱、创单月历史新高,盐田港区单月突破146万标准箱、创下全球单一码头单月吞吐量新记录。2020年深圳机场实施“客改货”等措施,国际货运业务同比增长30.8%,客货吞吐量均在国内机场中排名第三……交通运输对城市和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功能。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再次明确要进一步提升深圳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国际性海港、国际性空港、国际性物流,才能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不断拓展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

  为进一步支撑面向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快速流通,深圳正加快空港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全球贸易枢纽港。深圳机场新一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实现三跑道开工、卫星厅主体工程完工、B2货站竣工,机场东枢纽、T4航站楼等重大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港口水运方面,深圳港开通60条大湾区驳船货运航线,设立7个内陆港,运营15条海铁联运班线,创新构建大湾区组合港体系。

  今年9月,首列黄色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从深圳北站缓缓驶出。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赣深高铁进入工程验收的关键期,距离年底开通的计划又近一步。赣深高铁开通后,将大幅缩短赣州至深圳的时空距离,加速推进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和粤赣两地“两小时经济圈”形成。

  

  提要:事实上,除了加强交通枢纽国际影响力,深圳还勇当一体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先行示范。近年来,深圳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不断奋进,面向都市圈、联通大湾区、辐射全中国,织绘湾区轨道交通、高快速通道、水上交通、通用航空四张网,全力以赴尽“深圳所能”,努力实现交通出行“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未来,220公里的国家铁路,190公里的城际铁路,64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700公里的高快速路将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融合湾区、支撑经济、创新引领同频共振,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品质和城市魅力全方位提升,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成绩斐然

  2021年5月深圳“两会”期间,南都推出工地噪声扰民治理深调研系列报道。话题关注度超220万人,引发市民强烈共鸣。#深圳施工噪音扰民#这一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已超150万。深圳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发声,呼吁相关部门创新管理方法,相关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在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须兼顾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噪声扰民”的问题解决事关民生幸福,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缩影。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5月27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审议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删除了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完善了按日连续处罚的规定。记者留意到,《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中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有7条,分量明显增加。8月3日,在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给市政府办理3件重点建议,噪声扰民治理便位列其中。

  再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例,土地开发强度逼近天花板,人口密度最大的一线城市,深圳如何破解末端处理难?面对挑战,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给出的答案是:敢闯敢试,先行探索,努力发“光”,用最务实最有效的基层实践,努力为“中国之治”贡献“深圳经验”。

  不久前,深圳发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实施一周年成绩单,多项成果令人欣慰。数据显示,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绩也让人眼前一亮。“i深圳”APP接入8300余项服务,为市民提供超18亿次指尖服务。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全面推广,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蝉联全国第一。

  深圳出台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16条措施,率先实现全市5G独立组网全覆盖。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和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和全量三维可视化地图,成为城市治理“最强大脑”,助力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提要:一年来,深圳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噪声扰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深圳生态环保部门反应迅速,举办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管理交流会,多次主动邀请媒体直播夜间执法。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深圳用最务实最有效的基层实践,努力为“中国之治”贡献“深圳经验”。此外,深圳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绩也让人眼前一亮。

  ◎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码,扎实推进“民生七优”

  今年夏天,一则名为“女生修车有多飒?深圳00后女孩拿下全省大赛一等奖”的视频走红网络,累计阅读量超5亿,一度位居微博热搜第二位。此后,作为南方都市报“最潮中国观 看我圳少年”系列视频独家挖掘和首发的“圳少年”主人公之一的深圳“汽修女孩”古慧晶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并走向全国,数十家中央级媒体转发视频和配发评论,北京、上海、广东等100多家省级政务平台和机构媒体报道及转发。

  古慧晶的“出圈”,不仅刷新了不少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更让人看到了深圳在大国工匠培养上的综合实力。今年1月27日,《教育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出台。文件指出,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率先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到2022年,建成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区域贡献卓著、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世界职教事业贡献“深圳方案”。

  除了职业教育全国领先,深圳还多措并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教育“遍地开花”。高等教育处于历史最快高质量发展期,全市高校增至15家,共建香港大学(深圳)建设更开启深港高等教育合作新篇章。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学位建设攻坚战,全市2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4万个、增量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优质资源实现重新布局,推动实现“学有优教”。

  战疫中闪光的深圳医疗卫生事业也加快发展,深圳三甲医院达23家,入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已规划建设23家区域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加速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

  一批批公租房和安居房的供给,体现出深圳坚持“房住不炒”,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强大决心。深圳着力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4+2+2+2”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持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效遏制投机炒房行为。

  提要: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一年来,深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码,扎实推进“民生七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今年7月,港青岑明峰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新餐饮店开立在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的园区中。店名Bayslife(湾区生活),LOGO是一颗冒出新芽的种子,寓意在前海、在梦工厂茁壮成长的创业者们。

  5年前,三十而立之年的香港人岑明峰来到深圳前海创业,他以“地道港味食品”为卖点的“挺哥餐饮”已经做到了7家店铺。事业有成的同时,他也收获了爱情,如今已定居在了深圳。

  跨过深圳河,创出新天地,与岑明峰经历相似的港澳青年还有很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成为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

  截至今年3月,深圳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累计孵化港澳创业项目499个,截至8月,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注册资本达到1.28万亿元人民币。

  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深圳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一年来,深圳在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

  以前海合作区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助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青年创业团队245家。

  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9月6日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赋予前海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前海合作区建设将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在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加强深港合作是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近期深港两地互动频频,释放出了加强合作的强烈信号。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了2021年施政报告,其中便有大篇幅内容聚焦深港合作。

  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港深两地“双城三圈”空间概念引发广泛关注。“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将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提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未来,深圳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效应,强化深港澳一体联动作用、重大平台引领作用、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携手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