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第四届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拟奖项目144项公示。其中,教学实践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专著、论文和咨询报告类一等奖8项。
公示结果显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获得四项一等奖,分别是林晓燕等教研员主导的《区域性戏剧教育的实践研究》、林影萍等教研员主导的《融意于陶——软陶课程的开发与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张玉彬等教研员主导的《中学化学实验的实践研究》、陈威等教研员主导的《福田区科技创新教育政学研企赛区域生态链构建》。此外,福田区教育系统内(含学校)也有多个成果获得一等奖,而这些成果同样离不开福田区教研员的身影。
作为深圳市第一个“区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2016年的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集“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专业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始终走在特区教科研的先锋位置。
本次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福田成为最大赢家,福田教学、教研的实力水平有目共睹。“这次获奖的成果,很多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付出教研员们长年累月的心血,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同行检阅的成果。”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其俊说。
科技创新的种子,在福田校园生根发芽
《福田区科技创新教育政学研企赛区域生态链构建》主要负责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陈威介绍:“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区始终坚持首善之区、首善教育的定位,早在1997年,福田区教育局连续6年组织16所中小学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STS教育研究课题,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福田区科技创新教育的前身。”
陈威介绍,从2000年开始,福田区成功举办了21届全区性的大型青少年科技节。2014年起,福田教育引入“STEM”概念,把STEM+作为行动的起点。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基础上,福田区域统筹推进,推出《福田区推进STEM教育行动计划》,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把准方向,项目化推进STEM+教育实践,为福田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创新型人才基础。
2016年5月,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后,福田区科技教育又再次迈上新的台阶,当年,福田区教科院联手中央电视台打造了全国首档创客教育真人秀品牌节目《我的世界创客大挑战》;2017年,又联合科大讯飞和易尚展示落地17所学校挂牌福田区STREAM教育实践基地;2018年,福田区教科院举办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
2019年,内地首个“内地—香港STEM教师研修中心”在福田区揭牌落地。“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推进作用,已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贯通创新型人才的完整育人链条,使得福田科技创新教育获得强大能量。”陈威表示。
福田区科技中学是广东省第一家“科技中学”,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科技命名的初中。福田中学开办了深圳第一个“科技创新实验班”,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成为了深圳市十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陈威欣慰地看到,科技的“种子”已经在福田校园生根发芽。“这份满足、这份喜悦,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份‘奖项’所能给予的。”
重申“化学实验”地位,推广优秀化学实验案例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的地位是任何其它教学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当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一些学校任意减少压缩实验教学学时,用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代替做实验,这些都是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彬说。
这也是张玉彬推动《中学化学实验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由和动力之一。据张玉彬介绍,本研究出版专著2部《中学化学实验的实践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疑难问题辨析》,在公开刊物发表系列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论文19篇,其中核心刊物11篇,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索引收录。
“这份研究与一线化学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张玉彬说,在福田区教科院教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共同创新设计了有关实验探究教学的课例50余节,进行了近60例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改进,加上对课外实验设计和整理,总案例超过170例,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经典范例,受到各地一线化学教师欢迎。其中,核心成果《中学化学实验的实践研究》2013年11月入选首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向全国推广,并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选为化学教师培训教材,成为众多一线化学教师的必备教学参考用书。自2013年起,研究团队多次在省内外化学教学学术会议上交流,多次作为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广东、重庆、广西、陕西、河南、新疆等多个省市得到推广,产生了较好的教研和教学效益。
多年深耕“软陶”课程,“福田软陶”美名远播
连续三届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林影萍)名教师工作室”的福田区教科院美术教研员林影萍的研究成果——《融意于陶——软陶课程的开发与区域发展模式探究》,也是一项持续沉淀、持续耕耘的课程项目。据林影萍介绍,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积极开发整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建议,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软陶校本课程,并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是新课程理念具体实施的体现。
早在2001年,林影萍创造性地把“软陶”特色引入课堂,建构了软陶艺术课程体系,对中小学陶艺及捏塑类课程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解决了传统陶艺在中小学难以落地普及的问题。在此期间,林影萍团队运用“十字型”软陶课程设置模式,开发了20多个适合不同学段的“造型软陶”“图案软陶”“设计软陶”“应用软陶”等系列课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林影萍团队出版软陶教材8册,与软陶课程有关的论文、案例、教学竞赛获奖近70篇(项),15个课题获省/市/区级立项,12个软陶特色项目获区学校特色创建推动资金资助(各10万元),6个软陶特色项目入选深圳市“好课程”,2节软陶课例参加全国美术教学展示活动,9人成长为省/市/区级(软陶特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们以‘名师工作室’、‘学校美术特色创建’和‘中小学软陶特色研学共同体’”有效地进行成果辐射,通过学术讲座、赠送教材、实地支教、远程培训、结对指导等形式推广软陶技法及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建立了70多个软陶教学实验学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了陶艺文化的发展,使‘福田软陶’成为全国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品牌。”林影萍说。
“我们以‘名师工作室’、‘学校美术特色创建’和‘中小学软陶特色研学共同体’”有效地进行成果辐射,通过学术讲座、赠送教材、实地支教、远程培训、结对指导等形式推广软陶技法及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建立了60多个软陶教学实验学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了陶艺文化的发展,使‘福田软陶’成为全国知名的美术特色教育品牌。”林影萍说。
“戏剧社团”成为福田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
“中小学戏剧教育是以学生的人格教育为目标,中小学戏剧教育包括学科性戏剧教育和活动性戏剧教育。学科性戏剧教育指把戏剧当作一门学科纳入学制内来教学,它包含了文学、美术、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是一种新型具有学科性质的综合类课程。”《区域性戏剧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主要负责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林晓燕表示。
经过多年努力,深圳福田区已诞生了一批戏剧特色代表学校:红岭中学高中戏剧社、明德实验学校“小黄鸭”戏剧社、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浮生若梦”戏剧社团、福田中学“梦马”剧社、红岭园岭初中戏剧社团、莲花小学“小小话剧社”、狮岭小学一剧团等都是颇具特色的校园戏剧社团;园岭实验小学粤剧团、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南园小学、莲花小学、皇岗小学、下沙小学等京剧代表学校;“每年的戏剧内容丰富,有反映班级人际交往关系的,有反映人生价值抉择的,也有反映学生心声的,在为学生的未来培养人生观、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态度,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在慢慢地堆积幸福和快乐。”林晓燕总结道。
文:周正阳 制版:柴华 刘艳兰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