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1年,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助力者。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圳教育伴随着城市发展,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到现代化城市教育的跨越。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待遇、人才引进提速、加快深圳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近年来,深圳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竞争的核心要素,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不断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队伍专业发展,推动优者从教,落实教者从优,为全市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迈出了新步伐。
A
多举措破解教师发展难题 加速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八个字浓缩了深圳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泱泱人才的满满诚意。而教师,被称为“教育第一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和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进入新时代,深圳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如何破解教师职业倦怠、如何提升教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如何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等等,迫切要求深圳加速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来自深圳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共2713所,在校生242.16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幼儿园2672所,共有教职工近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3万人。教师是促进教育均衡和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深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全市教育规模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下,当前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最大的不是设备设施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而是师资的差距。教师人才引进被重点纳入全市人力资源强市建设范畴,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持续提升,结构日趋合理。在“人才强教”战略的指引下,深圳优化教师引进与培养,形成教育人才集聚效应。
近年来,深圳教师招聘屡屡登上热搜火遍全网,不仅是因为提供了系列优厚的待遇:优秀毕业生奖励3万-8万元,可申请公租房/人才房等等。更是因为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在提升招聘准入门槛的同时,扩大学校招聘自主权,创新招聘办法,拓宽招聘范围,取得了良好引才效果和社会效应。
为合理配置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塔腰与塔基,龙华教育率先关注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推出“只面试、不笔试”“教师资格承诺制”等多项招聘改革,率先推出毕业生签约仪式、新教师入职礼等暖心举措。在疫情期间更携手联通打造了全国首个5G考场,为受疫情影响受困在家的毕业生带去了希望。
在2020年,深圳招聘的5181名毕业生中,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学历的有4348人,占84%;从部属师范院校引进1941人,占37.46%;从“双一流”A类高校引进1615人,占31.2%。全市高中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达34%,为全省最高。
除了高学历、高职称占比相对较高,深圳教师队伍的另一大特点是,总体比较年轻,专任教师平均年龄约36岁。当前正值深圳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期,加大对年轻老师培养力度,首先让他们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深圳通过出台“善待教师”的各项举措,激发深圳年轻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和长久的积极性,引导年轻教师群体不断自我超越,最终成长为优秀教师。
每位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与理念,但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深圳大力实施名师梯队培养,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成绩突出的名教师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领衔建设各类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并推动形成了省、市、区三级名师培养“共建、共管、共享”的局面。如今,全市已逐步形成了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教育科研专家等多个名师人才系列,构建了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梯队培养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具备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分别为27.2%、14.4%、4.1%。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全市中小学共有在岗正高级教师240名,特级教师326名,广东省新一轮名校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53名,深圳市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210名,培养了各级各类名师、骨干及后备队伍近5000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取得显著成果。
B
坚持党建引领师德,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涉及教育的表述第一句就是: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而在教师队伍改革中,对教师评价,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
教书育人,立德为先。那些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阿甘”、“静姐”的深圳教师,不仅是因为高超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智慧,更因为他们把价值观、人生观,把爱、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孩子们。
近年来,深圳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师德,坚持师德为首要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以及专业素质能力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目标,从评价和整治等环节入手,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评价第一标准,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制度层面,印发《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师德档案管理规定》,开展学年师德考核,建立师德档案,推进师德考核常态化。
同时,强化教师考核评价,实施分类考核,针对教师不同岗位特点制定分类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将日常考核与学年度考核紧密有机结合,将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待遇、调整岗位的依据,提高教师重视程度。对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人员进行转岗或降低岗位等级。
推进校领导全方位考核机制,健全校长考核机制,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多元化进行考核评价。采取学年度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上级评价与师生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实施。考核结果作为校长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考核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的校长进行约谈,严重的将进行岗位调整。
C
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 创新型教师队伍
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千方百计把教师继续教育做好,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在教师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开展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每年仅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投入经费就超过2亿元。2020年11月,深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成立深圳市教师发展中心,挂牌在深圳市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承担在职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及成果推广、提供教育决策服务等职责任务。
各类教研活动百花齐放,成功举办各类比赛活动和2020年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将集体视导和学科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引导老师们的常规教学和复习备考;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全学科每周网络教研活动,丰富创新教研形式,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采取在线研讨分享、集中验收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中小学“好课程”项目的过程性诊断指导工作和成果验收工作,切实保障课程品质和经费使用绩效。截至2020年12月,“好课程”项目验收工作已全部顺利完成,各个项目均已按要求完成课程成果。
疫情期间,通过加强教师在线教学指导,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让教师重新审视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组织高考模拟命题、说题比赛,提升教师的高考备考与研究能力。按照省部署开展深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发现优秀教师,打造名师。
创新继续教育课程形式与内容,发布《2020年深圳市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征集通知及选题指南》,面向市内及全国17个城市教科研机构进行课程征集,共遴选283门课程供全市中小学教师选修。改进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启用“研训宝”培训考勤系统,保障2020年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评聘、续聘、评优评先等工作顺利完成。有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课程飞行检查及情况反馈工作。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培训,线上线下组织开展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学科教师培训。
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指导,组织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加快培育教学成果。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申报中,深圳市获得5项课题立项;组织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课题申报,获得立项课题90项。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申报与评审工作中,共立项课题597项。其中,重大招标课题6项,推广应用课题8项,年度资助课题164项,年度非资助课题419项。
此外,深圳还在中小学中开展“年度教师”评选,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全市乃至省外作巡回报告;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到英、美、德进行海外培训;创新教师结对帮扶,抓好教师支教保障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为每位老师打造成长的平台,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为教师拓宽专业发展通道。
D
切实关心教师切身利益 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师资配备、人事管理、岗位评聘等内容,曾是不少教师“心中的痛”,也是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的重点。深圳在全国率先把教师职称评聘权限下放到了学校,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的“放管服”改革,在编制管理、教师招聘、职称评聘、专业发展、校长管理、考核激励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圳实行市、区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市、区编制部门按要求及时足额核定编制。在国家、省控编减编的要求下,保障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2012年底以来,全市新增中小学教师编制约2万名。
编制部门改变“有学生才有编制”的核编方法,2015年起实施预核编制度,教育部门提前下达新改扩建学校招生计划,编制部门提前预核事业编制限额,各区、校可在限额内先行招聘人员,招聘工作完成后,编制部门根据实际招聘情况正式下达编制。
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市、区统筹中小学及其他事业单位现有空编,优先满足学校需求。同时,加强市级统筹,建立编制周转池,对区里有编制缺口的,市编制部门在全市总量内统筹调剂保障需求。
下放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是深圳深化教师职称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2013年,深圳被国家人社部和广东省确定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以简政放权为原则,率先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限。其中包括,由学校评聘副高及以下教师职称,推行“评聘合一”,实现人才评价主体与使用主体相统一,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适当扩大高级教师岗位职数比例,放开了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级岗位比例全省最高。
至2020年底,全市中小学一次性解决高职低聘人员2761人,新评聘副高级教师2940名,中级教师9027名,极大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2018年起,广东省正式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权下放给了深圳市人社局、教育局。
校长职级制则从根本上建立了一套独立的校长职业化发展通道,打通了一条通往现代学校制度之路。其中包括,独立的校长职级序列、独立的校长薪酬体系、独立的校长评价标准,不仅让校长评价考核更科学,更实现了校长发展通道更加清晰,提升了校长的职业荣誉感。校长交流转聘衔接机制的建立,则保障了校长与教师、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正常交流。
学校的未来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深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用心用情关爱广大教师,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把教师切身利益落实到位。
近年来,深圳一直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两相当”的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同时,通过几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和调整,教师收入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并将班主任津贴由原来的每月500元提高到了1500元。
在住房方面,深圳各区、各学校一直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教师周转住房以及学校宿舍等供应。另外,市住建部门近几年连续出台人才安居政策,预期未来将有效缓解老师们的住房困难。
深圳教育充满机遇,深圳教师大有作为。在新时代,深圳更需有智慧、有坚守、有情怀的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制版:戴越 王娟娟 何欣 刘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