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临时组装的ECMO,把新冠重症患者救回来

深圳援疆医生助力喀什提升诊疗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8月10日        版次:NA03    作者:李榕

  2020年8月12日,北大深圳医院援疆医生张声(中)为51岁的维族新冠重症病人做超声检查,病人用上了ECMO,这也是喀什地区有史以来首次使用ECMO救治病人。 受访者供图

  2020年3月下旬,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39岁的张声医生第二次踏上喀什市的土地。作为深圳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员,他将在这里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主要任务是帮助喀什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开展学科建设。自2015年开始,北大深圳医院持续帮扶喀什市人民医院,协助后者从无到有建立起重症医学科。

  “80后”医生曾经援疆3个月,如今再次前往

  2017年,张声曾第一次到喀什市援疆3个月。持续帮扶5年多的时间里,喀什市人民医院从一开始只在急诊科有几张病床的“临时监护室”,发展到2021年初已建成有16张病床的独立重症监护室,越来越多的当地危重症患者因此受益。

  张声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援疆工作行将结束时,当地医务人员再三嘱托,“一定要再来。”3年后,这位有着圆圆脸的“80后”医生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真的如约而至,再次来到了喀什市人民医院。

  临危受命救治新冠重症患者,喀什首次用上ECMO

  2020年8月10日中午,正在喀什市人民医院工作的张声突然接到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深圳前指”)打来的电话,通知他立即前往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疏附广州新城院区(以下简称“新城院区”)。这是喀什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在这里接受治疗的一名51岁维族女病人病情危重,急需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即俗称的“人工肺”)救治。

  在此之前,喀什地区还没有使用过ECMO,也没有当地医生会使用ECMO。怎么办?地区疫情指挥部了解到深圳援疆医疗队有医生会使用ECMO,于是张声被紧急抽调前往新城院区支援。

  接到任务后,张声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收拾行李准备出发。他给家里人打了个电话,了解他的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他“注意安全”。

  “8月10日中午接到的电话,下午4点多就进了新城院区的病房,准备给病人上ECMO。”对于当天的情形,张声记忆犹新。他与另外两名被紧急抽调的医生组成“ECMO管理小组”,在新冠肺炎救治小组组长管向东教授的指导下,负责这位新冠重症患者的治疗。

  由于当时整个喀什地区都没有ECMO,新城院区将一台体外循环机更换上ECMO膜材料,临时改装成ECMO。“ECMO管理小组”的任务就是为病人穿刺插管并开机使用。

  行李刚放下,张声就穿上防护服进了病房,为病人穿刺插管。大热天的病房里没有空调,他又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工作,很快全身衣服就被汗湿透,头上戴着的防护镜也起雾了。但他顾不上这些,在隔离病房和另外两位医生一起忙着给病人插管,用超声反复查看置管深浅是否合适。

  从病房出来,团队又开了病情讨论会;之后,顾不上吃饭,ECMO小组再次进入病房,根据影像学结果调整ECMO管路,同时对值班的年轻医生护士培训怎样管理这台临时改装的ECMO。炎炎夏日,在没有空调的隔离病房里操作几个小时,到最后所有的医生都站立不稳,几近虚脱。8月10日深夜11点,直至确认仪器运转平稳,张声才从隔离病房被护士搀扶着走出来,他已经累到没有一点力气,连防护服也是别人帮忙脱的。好在两天后,病房装上了空调,情况得到改善。

  8月11日,一台救护车从乌鲁木齐疾驰了近20小时后,为新城院区运来了一台最先进的ECMO,“新到的ECMO连我们三位医生都从来没用过,”张声和另外两位医生赶紧花了一两个小时研究这台ECMO的使用方法,“当时真是边学边干,最后总算把新机器给病人用上了。”

  轮流守候精心治疗,病人闯过多道难关转危为安

  在“ECMO管理小组”,张声每天上午8时进病房查看病人,晚上与另外两名医生轮流值班,守在病房外。救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新的ECMO启用的第一晚就出现了报警。第一次报警发生在8月12日凌晨2时许,当时正好是张声值夜班,报警就意味着ECMO自动停机。隔离病房里的年轻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张声赶紧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拆除离心泵,指导年轻医生启用ECMO手动模式继续运行,不影响病人的治疗。张声则继续查找机器报警的原因。排除问题后,ECMO重启运行。然而3个小时后,ECMO再次报警停机,张声很快查找到了报警原因,排除了问题。

  为了降低病人感染的风险,治疗团队中途对隔离病房进行过一次彻底消毒,消毒完毕后再将病人从其他病房挪回来。在使用ECMO的十多天时间里,张声和队员们精心治疗着这位51岁的维族新冠重症患者。病人闯过了感染、肺出血等一道道难关,转危为安,并于2020年8月25日成功脱离ECMO。最终,病人康复出院。救治团队的业务能力受到了国家医管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2020年11月,喀什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尽管张声所在的喀什市人民医院并不是新冠确诊病人定点救治医院,但张声仍然与当地医生一起在科室同吃同住,坚守科室40余天,做好疫情防控,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安全。

  为当地医生开展系列课程,提升当地重症治疗技术

  2020年5月中旬,喀什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危重病人:一位来自阿瓦提乡的60多岁的维吾尔族男性,因为腹泻导致中毒性休克,生命垂危。很快,病人被转到了ICU,经诊断,病人患有肠源性感染合并肺炎,已经发生了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治疗这种重症病人,什么时候用什么药物,用多少剂量,什么时候应该做血液净化,如何维持其液体平衡,这些治疗决策对病人的预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声带领治疗团队为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抗感染治疗、床旁血液净化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病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连续治疗9天后,病人接近康复,在他即将出院前,病人家属将一面锦旗送到了ICU。

  “我这次来喀什,是想帮助这里进一步提升重症治疗的技术,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让更多的当地患者受益。”张声说,他结合喀什当地ICU患者多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特点,为当地医生开展“机械通气的原理和基本模式”“ICU中的微生物检测和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常见肺炎的胸部CT解读”以及“脓毒症的流程化管理”四大系列课程,共60余次系统讲座,逐步规范重症肺炎和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优化呼吸机的使用。

  除了理论培训,张声医生还为当地医院带来了“高流量氧疗”“重症肺部超声”“清醒患者的俯卧位通气”以及“实时超声引导下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等新技术,让每一项新技术被科室的医护人员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常规应用。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同行的充分肯定:在喀什市人民医院2020年年终测评中,张声医生以最高分位列援疆医生首位。

  在他的带领下,喀什市人民医院ICU成功救治了多名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重症肺炎和脓毒症休克患者。

  起草救助资金使用方案,用于救助危重新生儿

  张声还与援疆的儿科专家一起,在喀什市人民医院开展了新生儿的肺部超声新技术,并在全院进行“休克患者的早期识别”等培训。

  此外,张声应邀前往喀什市公安干警培训学校,为工作在一线的干警开展心肺复苏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并采用演示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当地干警掌握心肺复苏这项救人的技能。随深圳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多次下乡为村民义诊。

  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之际,在深圳前指的支持下,张声与另外两名援疆队员一起,共同起草了由深圳援疆资金支持的每年200万元的危重新生儿救助资金的使用方案,用于救助当地危重新生儿,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从2020年3月底至2021年7月底,一年多的光阴,张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喀什“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诺言。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