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时代使命薪火相传

港澳企业家与深圳心手相连,回报祖国是他们铿锵有力的回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05日        版次:NA05    作者:卢亮

  陈红天

  马介璋

  卢绍杰

  朱鼎健

  从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走过罗湖桥的港商到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从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银行到中国内地首个商品房小区,从深圳第一所中外合资宾馆到世界第一大规模的高尔夫球会——40年前,深圳河对岸,无数企业家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在深圳40年征程中留下了先行者的印记。

他们不仅是深圳奇迹的参与者,更是百年红色辉煌里的一抹亮色。他们见证了时代,时代也从未辜负他们。

这些怀抱爱国之情与赤子之心的企业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这艘巨舰的坚定护航者,他们“投资兴业回报祖国”的本源初心,也将在下一个百年征程中永远回响。

现在,置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恢弘时空下,他们的眼界与高度,同样激励着更多年轻一辈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绽放梦想,映照未来。

  之 港澳合作篇

“与特区共同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

  

  1978年,香港商人郑可明从香港跨过罗湖桥,在深圳文锦渡的铁皮房里,建起了一家对外出口手袋厂,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资内地的港商。据郑可明回忆,在经济特区成立前,深圳当时物资匮乏,电力紧缺,外出吃饭都是难题。但是,郑可明依然坚定在内地的创业之路。他说,自经济特区成立那时起,便决定将公司的发展重心逐步向内地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爱国商人应有的贡献。

  “与特区共同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他认为,深圳从边陲小镇变身摩登大都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40年间,也承载了太多记忆。郑可明感慨:这40年,公司从无到有,再到颇具规模,完全依赖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这40年,也是企业与特区一起不断出发的历程。有幸在这个历程中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

这份心声,正是无数港商的共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诸多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市场机遇逐步显现。

  同样感受到了时代召唤,被称为“香港牛仔裤大王”的潮汕商人马介璋,也是最早到深圳投资的港商之一。他见证和参与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巨变,也为两地社会和谐发展贡献了力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抱着爱国情怀的马介璋回到了阔别30余载的故土后,当即捐资100万港元,为家乡修路建小学,还兴建了自来水厂。彼时他意识到,“投资兴业是回报祖国、回馈家乡的最好方式。第一,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第二,能为国家引进新科技、新管理;第三,在内地投资赚了钱再反馈社会,捐助公益事业。”

  1985年,从在深圳建立第一个现代化制衣厂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发展牢牢地绑在一起。如今,深圳从一个尘土飞扬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了国际大都市,马介璋在内地的产业,也从服装厂蜕变成汇集餐饮食品、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多个板块的大型集团。

  岁月长河里,像郑可明、马介璋这样在深圳投资创业的港商比比皆是。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带来国家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

  投资兴业,回报祖国,正是他们对历史的铿锵回声。他们,从未辜负这个时代,时代;也从来不会辜负他们。

  

新时代征程与大湾区蓝图叠加,彰显新使命

  

  感恩,同样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人的主题。

  “横空出世破暗夜,独领风骚越古今”“有党有国才有家”“华夏同心幸福长”“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日前,由南都发起的“风华百年 红色辉煌——深圳百名企业家寄语建党百年”中,佳宁娜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名誉主席马介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终身)、祥祺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红天;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飞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卢绍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铜紫荆星章获得者、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等在内的一批港澳企业家纷纷表达祝福,传递了这份深厚绵绵的感恩之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粤港澳三地企业家拥抱时代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大湾区格局,共同拥抱时代发展机遇,成为大湾区企业家们的时代新命题。

  现在,面对大湾区的蓝图,面对新时代的征程,他们也有更深邃的思考。

  “我们这一批企业家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我们都是和这个时代共同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终身)、祥祺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红天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了两方面,香港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深圳拥有庞大的高新技术人群和产业,有很多的资源,中央提出这种协同发展,为每一个企业家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陈红天表示,作为湾区企业、作为湾区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充分领会党和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图,主动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亮湾区未来,承前启后的新生代力量

  

  1986年,香港力嘉纸品公司老板马伟武在深圳的工厂开张营业。20多年后,马楚力作为第二代港商承担起了父亲的企业向文化创意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2010年底,力嘉开工改建横岗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筹建了创意文化产业园。

  马家父子的经历是众多港商在深圳“接力”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这个群体,也愈发风华正茂。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批来自香港的80后、90后青年的创业梦想,正在深圳落地开花。按照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12月成立后的数年时间,“梦工场”就已孵化创业团队300多,其中近半是港澳团队;超半数项目成功获得融资,累计融资总额逾15亿元。

  在深圳创业的一位香港青年表示,希望能“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内地转型升级的需要结合起来。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如何吸引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更是重点。

  “国运兴,家运兴。”年近八旬的佳宁娜集团名誉主席马介璋以36年来投资内地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道理,并殷切寄语香港青年:“现在国家发展势不可当,在时代的转折点上,一定要踏准节拍。”

  “国运蒸蒸日上,机遇在我们这边。”谈起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发展机会,马介璋认为,从资金到住房,从创业政策到“孵化器”支持,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给港澳青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扶持,“何况,内地有那么大的市场,那么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一脉相承到继往开来,可以预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机遇,点燃梦想生生不息,持续在这片沃土绽放硕果。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设计:刘潇聪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