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生物董事长胡隽源。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
鲲云科技CEO牛昕宇。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
科技创新篇
科技创新是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而在40年前,深圳科技资源几乎为零,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40年后的今天,深圳的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如今,深圳被誉为创新之都、科技之城,是中国的“硅谷”。如何从零起步,在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深圳奇迹”留给许多人的思考题。
沿着历史的足迹追溯,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的城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圳在随后的1980年,便成为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兴办蛇口工业区,开市场经济先河,改革的伟力与市场的活力在这座城市交汇,便点燃了无数追梦人干事创业的激情。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深圳几十年来持续的体制机制改革让这里形成了“制度洼地”,各方稀缺资源向深圳流动,逐渐汇集了创新所需的要素,奠定了深圳的创新特质。如今深圳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对创新更加宽容。
深圳科创最坚实的基本盘:
深圳高新园区年营收超两万亿
今年6月24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召开深圳国家高新区2021年工作会议。会上公布了一组成绩单:2020年,深圳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0687.05亿元,同比增长21.4%;园区生产总值约7852.55亿元,同比增长13.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82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82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42家;在国家高新区评价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三,国际化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位列全国第一。
深圳高新园区的成绩单,是深圳科创力的一个真实写照。这块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11%的GDP,单位面积产出居国家级高新区首位,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首批六家试点园区之一。
正是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引领深圳从“三来一补”时期走向高新技术产业蝶变。在1996年初,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不过百家,而今天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成为深圳科技创新最坚实的基本盘。坚持创新引领,深圳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商标申请量58.47万件,商标注册量36.29万件,均居全国首位。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持续的科技创新活力,来自于深圳3万多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我国中小企业呈现“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占有了99%的市场主体。这一特征在深圳尤为明显,中小企业机制活,负担轻,能够更加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创新资源的集聚。
在深圳,一批以大疆科技、北科生物、云天励飞、鲲云科技、优必选等为代表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成为各自细分赛道的领跑者。
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深圳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头部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他们的发展壮大证明了在党和国家政策的牵引下,在自由、开放、崇尚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优越性。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表示:“中国共产党不但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同时还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政党,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阵地:
发力源头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正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下,深圳向来得风气之先,是各项改革的试验田、先行地。当前,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带来前所未来的发展机遇。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今天,改革的伟力和市场的活力依旧在推动这座城市持续向前。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深圳40多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这正是一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在新时代,深圳肩负起全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同年5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举行,会上透露出一个重磅信号,深圳正在规划建设三座城: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深港合作区。而这3个地方,将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阵地。这是新时代赋予深圳的新使命,发力源头创新,铸就“国之重器”。
一直以来,深圳强于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装置和设施布局。在外界看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深圳而言,是其产业转型升级、迈入源头创新的新台阶。
专家点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
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
“深圳的科研创新主要是企业在做,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很强大,在这个方面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与深圳相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来积累的国际化窗口、市场化的基础动能以及结合紧密的科研创新型企业。
深圳也已经行动起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哈工大(深圳)教授唐杰:
要引导更多的基础研究进入产业
如今,深圳各区都有自己的科创地标,产业园区、高新园区遍地开花。打开一张深圳的科创地图,深圳发力源头创新,正重点建设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诺奖实验室,同时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大数据、清洁能源、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新设多家基础研究机构。
哈工大(深圳)教授唐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个轻型产业的中心,有大量的小微企业,成长很快,突破很快,但由于这座城市不具备厚重的科学基础,很难在重大的方向上持之以恒(创新)。深圳在科创方面要打造国之重器,要引导更多的基础研究进入产业,在更强大的产业方面,具有国之重器的能力。“而深圳现在欠缺的是什么?就像中关村之于北京,所以现在建设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今后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一批高校在计算领域产生出不亚于中关村的水平,结果会怎么样?”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设计:刘潇聪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