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雨后鹏城》,李先强摄于深圳梧桐山。曾获2014年全国第十届“擎天柱”职工摄影艺术联展优秀奖、2014年第三届广东省残疾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等。
李先强。
茫茫云海中,只见穿破云层的地王大厦和京基100尖顶;一望无垠的新疆山川间,深秋时节胡杨林铺满一地金黄;熙熙攘攘的招聘会里,轮椅上的残障人士和“红马甲”隔着桌子面对面微笑……无论是令人惊叹的自然城市全景,还是充满温度的人文风情,都从一位在无声世界里捕捉光影的摄影师手中定格。他是李先强,一位听障残疾人士,一名扎根罗湖40余年、屡获国内外多项摄影艺术金奖银奖的摄影艺术家。
20多年来,尽管他的听力一点点减弱,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里程却一米米地延伸。不仅反复重游深圳所有山头、海边、巷间,在不同时段里拍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美景,还带着相机走过半个中国,记录秀美山河的模样。如今58岁的李先强,在老家张罗起摄影创作基地,不仅养活自己和家人,还带动当地旅游和就业。
除去在河源老家料理工作、全国各地跑拍摄的时间,他多数时候留在罗湖。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是一片承载着青春奋斗记忆的热土,也是一座对残障人士友好的宜居城区。他相信,随着全国首个区级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落地,罗湖将变得更有温度。
渐行渐远的听力,越走越近的摄影世界
“哈?”每当听不清旁人说话时,李先强微微侧一下头,轻声哼出一声疑问。如果对方没及时提高音量,他则尝试解读唇语。对他来说,总要别人迁就自己来提高音量说话,是一件怪不好意思的事,但日渐衰弱的听觉,迫使他不得不在开始对话前,补上一句:“可以的话,麻烦讲话大声点”。
现在,出门前得检查两只助听器够不够电,是1979年,初中毕业到深圳罗湖打工的李先强意想不到的生活。虽然家里父亲、弟妹患有听障,但16年来没有异样的听力,让他觉得自己“应该没事”。
但他渐渐发现耳朵听不清了。2003年,病魔突如其来地降临,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李先强双耳患感音神经性耳聋。就这样,他也成了高度听力残障者,和家人一样陷入无声的世界。当医生强调“年老后将完全听不见”,正值中年的李先强感到极大恐惧,不知漫漫人生路该怎么走下去。
经过反复考虑,他选择了摄影。得益于早年在报社工作的经历,他对拍照不觉陌生。通过三年多时间刻苦学习,考取了国家摄影师职称,先后加入国家、省、市摄影家协会和艺术家摄影协会。而为了拍出好照片,他也记不清自己多少次睡在梧桐山顶,只为等一个俯拍深圳的最美镜头;10天跑遍新疆图木舒克市,精选出400张展现大漠风光、千年古城的画面;在河源老家山上拍片时,差点被大风吹倒的大树击中;爬上黄山拍照时,不小心将价值5万多元的镜头掉下山崖……考虑到让照片更具美感,他又花了差不多3年时间学后期处理、学无人机拍摄,拍完一组照片,通宵做后期处理是常态。
“要拍出好的照片,先让自己心里充满爱”
由于自身听障,李先强深知残障群体的生活状态,更想通过镜头呈现他们的自然状态,帮助社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切感受。在他的电脑里,存放着一万多张残障人士生活、学习特写,有“红马甲”推着视障人士在公园散步,有音乐老师和两位特殊儿童在电子琴上演“六手连弹”,有脑瘫少年和母亲贴脸微笑,其中大部分是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跟拍45天时留存下的影像。
其间,他曾经看到一位残障儿童在升国旗时抬起手,一边比划一边唱国歌。“一般人可能不理解他在做什么,实际上,他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喜爱。”看到这个画面,他立刻拿起相机按下快门。
“要拍出好的照片,摄影师得先让自己心里充满爱。”李先强说,用同理心感知城市的温度很重要。他记得,有一年莲花山公园举办游园活动,和大多数摄影师不同,他没有挤在舞台旁抢“C位”,而是被几位义工推着一位残疾人看表演的画面吸引,便拍下来并将照片命名为《爱在鹏城》。后来,这组专题摄影作品获全国第九届“外来青工风采摄影大赛”金奖。
走上创业路,希望把摄影心得传递开来
除了接受社会关爱,他也身体力行地鼓励残障人士为自己争取就业创业机会。2019年底,在他的老家——河源东源县缺牙山附近,一栋5层楼高的“缺牙山休闲公寓”投入运营。这是他用多年积蓄建起的一个民宿,不仅设有常规入住服务,还向摄影团、学生团提供场地,开展摄影、乡土教育等主题课程。后来,广东省、深圳市、河源市摄影家协会先后在公寓挂牌,共同成立“缺牙山摄影创作基地”。
李先强坦言,目前,公寓雇有5位老乡负责打理,每个月除掉日常运营开支和纳税,能赚一万多块钱。“有了这栋公寓,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能给老乡发工资和帮助拉动家乡旅游业发展,挺开心的。”从接受来自纳税人的物资关爱,到成为纳税人回馈社会,这栋公寓带给他的,还有自助、助人的富足感。
今年已58岁的他,在10月份接到《中国摄影家》杂志的邀稿,连续2年为每一期杂志的专栏供图。除了继续走访国内秀美山川,他还将镜头定格在客家古屋的豆腐加工、炒茶和酿酒工坊里,并和学校合作开展乡土实践,免费邀请一批批学生到工坊里,观摩、学习传统古法制作的家乡美食。
每每回到河源老家,他常到公寓里和摄影团交流拍片,遇到年轻摄影师咨询学习如何拍好某一场景,他也不推脱,一讲就是2个小时。如果学员是残疾人,他则讲得更加起劲,尽量将每一步都分解成易懂的操作。“希望把我的摄影心得教给同样对这行感兴趣的朋友。”他说,尤其是残障朋友,如果兴趣和身体条件允许,慢慢学,1年不行就继续学2年、5年、10年,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准还能以此谋生。
用镜头感知“醉美深圳”,点赞罗湖无障碍建设
如今,他已经获得国内外百余项摄影比赛的金奖银奖,其中不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摄影作品《今日特区》、国际聋人摄影大赛获一等奖的作品《康庄大道》。最令他欣慰的,是2016年出版了《醉美深圳》摄影集,通过一张张实地拍摄的城市全景、人物特写,以及中英双语标明的地址、交通介绍和拍摄日记,系统呈现深圳的模样,让读者从2厘米厚的影集全方位认识深圳。
“之所以做这本影集,是因为我喜欢深圳。”李先强说道,他在深圳奋斗了40年,看着这座城市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自己也在转型做摄影师后,通过镜头发现深圳更多有温度的瞬间。“我想把对深圳的爱,通过照片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这里熟悉这座城市。”
而提到生活了40余年的罗湖,他颇为感慨。“在罗湖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举办了3场个人摄影展,更多人认识到我的作品。平时在家里也经常收到残联、社区义工的问候,逢年过节还会收到大米、粮油等慰问品,感觉挺温暖的。”除了人文关怀,城区越来越完善的盲道和轮椅通道、公共洗手间里的无障碍设备等硬件设施,也是他感知这座城市温度的切入点。
日前,罗湖出台全国首个区级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计划5年无障碍覆盖率达6成。知道这个消息后,李先强竖起大拇指。“当我们出行不担心人行道上的盲道不连续、乘坐公共交通时可以轻松上车,甚至在更多方面生活更加便利了,证明政府是以同理心为残障人士做城区规划。”说到这里,他补充道:“我正在学手语,等到以后罗湖的无障碍更加完善,就算那时完全听不见了,生活应该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撰文:陈杏花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