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园行动计划”开幕对谈讨论。 活动主办方供图
10月30日,“走向新校园: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在深圳少年宫开幕。本次展览是对“新校园行动计划”的首次完整记录和公开展示,将以三个相关核心创新事件——红岭实验小学实践、“8+1建筑联展”以及校舍腾挪为代表,向公众呈现出一幅“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全景图,并为深圳这一移民城市的学位供给问题给出了建筑界的专业思考与探索实践,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A
高密度校园要如何设计?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发轫于2017年7月红岭实验小学(原名“安托山小学”)的报建。在方案中突出体现了日趋严峻的城市用地和学位紧缺的矛盾,以及当前校园建设所面临的设计规范保守、无法对接素质教育要求等现实问题。“超过3.0的容积率首次昭示了这类项目面临的高密度压力。原本24个班的建设用地通过两次增容扩充至36个班的规模,且由于日益提高的教学设施标准及多样的教育需求,还带来了普通教室面积扩大和各种功能教室剧增。在同样的用地条件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是传统学校的3至4倍,达到设计规范控制的2倍,几乎难以逾越。”本次展览总策划、时任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副局长的周红玫说。于是,一场“安托山小学设计提案评审&集约土地下的学校设计模式探索工作坊”启动。在这次工作坊中,诸多由红岭实验小学引发的思考被提出。
红岭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张健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建筑设计要适应课程的变化,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也需要灵动的空间。”最终,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以山谷庭院、露天接替剧场以及地景儿童乐园等一系列形态,开创性地回应诸多问题,让校园成为一座属于儿童的微型城市。很显然,这并不是红岭实验小学单个学校面临的困境。“深圳大量接踵而至的改扩建项目及未来校园的设计都将面临相同的挑战。”周红玫说。
B
从校园设计到扩改建腾挪
正基于此,2018年年初,“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启动。“新校园行动计划”的首批实施项目将福田区亟待开展设计的8所中小学和1所幼儿园项目协同起来,尝试输出“新校园”的共同理念。
时至今日,学位民生问题成为整个深圳未来的一场攻坚战。10月1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央视的《对话》节目访谈中提及:“未来的五年,深圳会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如此,按照每间学校3000个学位的容量,大约需要建设247所学校,而这需要在5年内完成。
学位紧缺,土地约束已经给校园建设带来焦虑感,而另一方面,从建筑设计行业来看,目前关于校园的设计规范是低密度时代全国性的规范,如何在高密度大都市中心城区实现,如何让校园建筑适应儿童的天性和审美,让校园文化与社区城市维系关联……都是一系列的问题。
最终,在建筑师的专业智慧探索里,高密度的校园也呈现出了灵动和活力。建筑大师张永和主持的非常建筑在景龙小学的实施方案里,聚焦高建筑的孩子户外活动空间的问题,将户外空间带到各楼层去,用半室外建筑创造交流、玩耍、授课等一系列多功能的空间;在新沙小学实施方案里,将孩子们从“盒子里”解放出来,用沿街骑楼代替围墙,重新定义了校园与城市交流的边界。福田区人民小学更是独特,在它地块的中央有一小片榕树林。小学的跑道与小森林嵌套,孩子们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校园记忆,亦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连续性。
此外,另一个建筑学议题也困扰着项目推进。这9所学校多为原址改扩建,在长达2-4年的校园建设期内需要原地交叉腾挪以轮换施工,这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一个被业界称为“诺亚方舟计划”的“异地腾挪”策略横空出世。
本次展览的“校园腾挪”板块则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策略:利用城市暂时闲置而低效利用的土地或绿地,使用轻型建筑产品,轮动提供高品质的过渡校舍。2018年底,以梅丽小学为典范的三所校舍相继落成。梅丽小学腾挪校舍采用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朱竞翔教授团队研发的创新预制装配式轻型钢结构系统,它借址于规划预留的城市公共绿地,帮助福田区提供了超过1500个学位,解决了学校改扩建中安全腾挪空间的棘手问题。
C
探索高密度下的人文新校园
截至目前,“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学校中绝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其中新洲小学已建成;与红岭实验小学同期启动的石厦小学、作为“新校园行动计划”延伸板块的深国交新校区也已建成。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城市策动。”周红玫说,“新校园行动计划”采用联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广泛遴选具有国际视野、学术公信力、社会服务意识的专家、学者,由黄居正及顾大庆担任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王维仁、朱荣远、朱竞翔、孟岩、曾群担任策展委员会委员,吸引了中国新建筑推手张永和领衔加盟,也有中生代以及新锐建筑力量加盟,可谓是动用了国内建筑界的“大半壁江山”的智慧,共同联手探索在城市高密度条件下,如何建设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及场地自然人文精神的新型校园。
专家说法
“8+1”建筑联展,对高密度校园建设具借鉴意义
8+1联展策展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坦言,不希望“8+1”建筑联展只是一次机制创新的“快闪”,希望能够通过积极探索和实验为解放思想、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带来有益的先行先试的效应。
此外,展览开幕期间,适逢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在深召开。年会指出,“在满足学校高容积率要求、提升教学空间品质以及回应周边高密度城市环境等层面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其设计成果、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持续研究与评估,对未来国内城市高密度校园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也在学会论坛上直言,“存量发展、在有限空间内发展的精致化是一个趋势。”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