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报告出炉,预计到2025年,深圳最终消费规模将达2.2万亿

深圳转型消费型社会 哪些方面亟待完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08日        版次:NA02    作者:傅静怡

预计到2025年,深圳最终消费率将达到50%,最终消费规模预计将达到2.2万亿,实现翻番,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预计到2030年,深圳最终消费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逐步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报告

“预计到2025年,深圳最终消费率将达到50%,最终消费规模预计将达到2.2万亿,实现翻番,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预计到2030年,深圳最终消费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逐步向消费型社会转型。”9月7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简称“综研院”)发布《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不仅提到了深圳新消费、新经济领域未来前景,同时也提到了目前缺失的消费、缺少的平台、失衡的独角兽等问题短板。

走势:未来40年,属于新消费和新科技

综研院院长樊纲指出,目前世界正发生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也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力新基建、促进新消费,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体系。这对深圳来说很关键,更需要迭代出如海思半导体、大疆、乐信等一批能够真正代表中国未来新力量的企业。

从传统的“纽伦东巴”到洛杉矶、旧金山等“创新+金融”的新型全球城市来看,全球城市不仅是全球产业要素枢纽,创新创意的集聚地,更是全球的活力消费和新兴时尚中心。报告指出,未来的深圳,将成为我国品质消费社会示范区、国际前沿技术突围先锋区、全球创新生态先导区和全球新经济特区。

综研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说,深圳特区未来的40年,应该是消费红利和科技红利进一步凸显的40年,是属于新消费和新科技的40年。在这一逻辑下,通过本土消费需求和超大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供应链体系,再不断迭代输出国外,从“品牌在外、市场在外”向“品牌走向全球、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转变。

根据规划,广州、深圳都在朝着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努力。依托深圳超大规模的世界级城市、超大规模的新消费群体,加大消费型社会和本土综合性消费平台建设,让新消费成为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成为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着力点,以市场培育、创新技术,引导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升级、走向全球。

在这一逻辑下,新消费是驱动力,是驱动创新的原动力,新平台则可以成为连接新消费与新科技的桥梁,换句话说,深圳的优势则是可以将新消费与新科技链接起来。

掣肘:深圳消费不足、平台缺少

未来的深圳,需要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竞争。报告同样指出了现实的短板,在新的起点上,深圳需要直面现实的困境,才能走得更稳、更好,才能更好地“先行示范”。除提及较多的土地擎肘、综合成本、教育医疗配套等短板外,深圳消费不足、平台缺少、独角兽失衡同样值得各界关注。

首先消费“一小一低”,社消零规模小,最终消费率低。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对比来看,深圳最终消费占GDP比例为40%左右,不仅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社消零规模长期排名靠后,不到上海的一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消费规模停滞不前甚至会导致深圳经济发展面临“失速”风险。

其次,互联网消费平台是深圳国内大循环的短板。北京有京东、上海有拼多多,杭州有阿里,广州有唯品会,当前深圳在互联网消费平台领域发展仍不充分,仅乐信、辣妈帮等为数不多的平台。未来深圳需要有更多“阿里式”、“京东式”、“拼多多式”等消费企业出现,需要培育更多本土综合性消费平台龙头,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畅通内循环板块有更多政策布局。

再者,深圳独角兽数量和质量都需进一步提升。一个城市的独角兽企业,代表着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力量,独角兽企业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成为经济未来的质量。根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北京以93家成为全球独角兽之都。而深圳独角兽企业相对较少,且估值较低,与全球创新之都的定位要求尚有差距。从行业分布来看,深圳独角兽企业主要为“硬科技”企业,未来需要培育更多的内容型独角兽。

前景:深圳有制造业、人口红利等优势

一方面是目前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深圳也有着新经济、新驱动、新生态、新要素、新人才这“五新”的优势。

曹钟雄介绍,未来科技元素将成为深圳发展主要的关键词。依托强大的制造业推动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是深圳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的产业沃土,更是深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率先突围的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城市,未来将从“出口-创收-消费”的增长循环向“消费-培育创新-培育新企业-创造新产品-对外输出”转型。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未来还有数百万的“逐梦新青年”落户深圳,这些新力量对生活有着新态度,他们既要有“体面的劳动”,更要有“体面的生活”。大量拥有高消费能力和高消费意愿的人口不断沉淀,新兴消费将进一步打开城市消费空间。

在此基础上,曹钟雄预测,深圳未来将会成为4万亿GDP的全球城市、2万亿最终消费的消费型社会、新经济占据半壁江山、独角兽“超30”的创新枢纽、与500强企业“过10”的经济枢纽。

预计到2025年,深圳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过30家。深圳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枢纽与创新枢纽,以全球为纬度布局深圳产业资源,突出创新策源地和国际创新要素集聚,突出金融科技、产融结合和跨境金融创新,突出新消费,跻身全球城市TOP50。

未来:培育龙头企业、补齐消费短板、不能仅做“单项冠军”

报告同时指出,根据深圳的短板和优势,未来还可以向高水平发挥好枢纽平台作用、支持本土综合互联网平台引领消费创新、以终端品牌固守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加速科技追赶实现率先技术突围等领域重点突破。

首先,发挥好枢纽平台作用。一方面进一步培育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做好产业中枢;另一方面建议培育消费平台企业,发展新消费、快时尚,通过消费引领促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建设能够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核心纽带。

在支持本土综合互联网平台引领消费创新方面,可以加快补齐城市消费短板,形成制造创新和消费升级双驱的发展格局。需要培育本土综合性电商,促进本地消费升级,打造深圳品牌,依托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输出“深圳制造”、深圳品牌。

在培育产业链方面,深圳制造业产业链完善,全球物流体系发达,集聚了华为、比亚迪、大疆等国际终端品牌,立讯、欧菲科技等供应链企业。在中美经贸摩擦和逆全球化大潮中,建议鼓励企业加速自身的全球化布局,建立起以深圳品牌为主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面对“卡脖子技术”等威胁,深圳更需要集聚全球科技资源,以产业化为引领,强化内生性科技创新,加大基础科学创新,同时增强国际基础科学和理论的产业转化能力。

另外,报告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能仅做“单项冠军”,而是要全面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一流的科技创新都有赖于一流的城市配套,有赖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医疗服务中心、一流的政府服务和治理。把新治理和新服务作为政府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把营商环境渗透到城市发展内在机理之中,渗透到每一个城市的毛细血管,让这些要素为产业、企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一流的养分。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