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这是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发展史》里的名言。进化了40年的深圳,可以作为这个“城市观”的生动注解。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建成5G基站超过4.6万个,5G基站密度国内第一;5G产业规模、5G基站和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珠联璧合的是,按照最新一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深圳在全国拔得头筹。
笼罩着“全球5G第一城”和“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光环,深圳跃然纸上锋芒逼人。这背后,折射的更多是一种城市哲学。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城市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以及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深圳能够领跑智慧城市,必须有足够硬核的底气。
如果说崇尚技术是一种美德,深圳或是这种美德的集大成者。那么,这种深圳品格的发端在哪里?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该落棋何处?深圳的底气又是如何炼成的?
培根固本
深圳并非一开始就是深圳。在世界化的科技浪潮中,深圳愈发明白,没有创新策源能力,引领能力,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很难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领时代。
这份信念,在去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获得了强大的加持。按照《意见》,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座城市,总能未雨绸缪。1995年7月,深圳正式提出“科技兴市”战略,明确把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作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这一布局比其他城市早了将近10年。多年以前,深圳也更早提出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这种钟情科技创新的“极客精神”与讲究服务的“管家意识”,从未间断。
深圳的企业家普遍有着深重的危机意识:没有强大的科技底子,终究会受制,被人“卡脖子”。必须夯实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才能牢牢地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那么,深圳科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在哪里?
“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任正非曾这样谦虚做比喻:我们的本质是“农民”,最大的优点是种地。从事基础研究就如同刨地。也可能种玉米时,插种了一些大豆;种水稻时,稻田里养了一些鱼;但本质没变。虚拟繁荣的梯次性爆破与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坚持在ICT这个行业的土地耕耘与不断增加土地肥力,虽然收益不高,但人类是永远需要土地的。
在他的信条里,没有基础技术研究的深度,就没有系统集成的高水准。不搞基础研究,就不可能创造机会、引导消费。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需要慢慢做,踏踏实实把“尘嚣”一层层沉淀下来,丰富“万里长城”的基座。
对于深圳,ICT(信息和通信)正是她的底座。在深圳打造各产业数字化升级的背后,离不开以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ICT技术打造的新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开通了一座让新ICT技术通往城市智慧的桥梁。新ICT就像一片“沃土”,是城市建设的“地基”,又好比那块智慧城市拼图的“底板”,它在深圳这座城市的智慧化蜕变进程中起压舱石的作用。
“基础领域突破非一日之功,是数十年耕耘”。一组数字,是深圳关乎“基础研究”最好演绎。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59件,占全国三成。华为成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榜首,总数4510件,也鲜明映证了华为的“底座观念”。
相融共生
有一个著名的灯塔理论:“基础研究像灯塔一样,你可以照亮我,也可以照亮别人,而且灯塔是你的。”
这个理论,需要回味。“相当于建一个城市总要先修马路、修公共设施、上下水道要修好”。上面大脑可以精确管理、指挥整个城市的各个环节,下面数字平台可以支撑起应用。“从华为目前平台+生态来看,数字平台能支持下面的应用,上面的大脑也可以支撑应用之间的互相关联,也让应用做得更好。”华为全球智慧城市总架构师、发改委数字中国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郑志彬如是阐释一种土壤与植被相融共生的生态。
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认为:城市如同一个智能生命体,华为希望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内生城市智慧,通过城市“感、传、知、用”等全要素覆盖,实现业务感知、数据传输、信息分析与处理、城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完整的数字化体系。
在深圳,华为用科技装点这座数字之城,联合众多生态伙伴助力深圳2300+机构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涵盖政府、金融、交通、制造、能源、教育、医疗等行业。
在ICT肥沃土壤上,深圳各种“植被”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相融共生、蔚然成风,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中都不多见。
实际上,深圳的独特价值在于,一代又一代充满创新活力的公司在这个摇篮中诞生,成长,走向全球。
关键是,孕育了诸多世界级企业的深圳,在智慧城市这张共同的网络棋局上,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命运共同体”姿态。华为等企业为中国和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发动机”,全面推动深圳的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转型,让城市更美好。
正如彭中阳所说,华为会联合众多生态伙伴把不同的行业场景做细,让企业、个人、城市管理者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数据激活新的能量,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华为有信心助力深圳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样板城市。
他山之石
点亮深圳,是为了更好探路未来,探照更远。
眼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所有城市升级的共同选择。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根据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49个。
对于深圳而言,智慧城市不再是试点形式的探索,而是真正能够满足“善政、兴业、惠民”城市发展核心诉求的必由之路。
深圳模式的先行先试,能否树立标杆,传承经验,破解魔咒,显得弥足珍贵。
领先的技术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字平台,活跃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为客户服务的华为精神。这些能力在深圳的数字化大潮中成长,得到了历练和证明。
华为提供的5G、云和AI等基础技术将成为智慧城市向上进化的坚实底座。这些产品将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由点及面、长期性在推动城市向智慧化转型。未来,华为将通过在深圳等地积累的智慧城市经验,推进全国重点区域布局。
全场景智慧成为深圳标志,一场智慧城市再造运动已在新技术中启程。可以预设,在深圳垒实的牢靠技术根基之下,有望持续点亮智慧城市下一个路标,遍地开花。
未来之城
我们对于未来智慧城市不能不期许更多。
眼下,疫情还没有写下终止符。这次新冠疫情对城市发展冲击的深度、广度超乎预期,城市将面临一次“生态系统变迁”量级的大变革,也愈加激发我们加速对未来城市的进化,也衍生对于“技术底座”时代命题的更深邃思考。
拜数字技术底层基础的加持,未来“城市新物种”既是一种低耗能、高效率、重健康的城市运作模式,也演进为一种“韧性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病毒等外力的冲击。
因为,应对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城市“升维”,一次城市“蝶变”。
显然,这还是一种未来视角。置身于深圳智慧城市的当下,我们以超前的眼光探索未来“新城市物种”形态,对于“科技让城市更美好”的理解,必将有更加透彻的洞察与期冀。
统筹/文:卢亮
制版:李斌 何欣
刘艳兰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