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解码深圳经济特区40年:数字之城如何“智变未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26日        版次:NA04    作者:程洋

深圳地铁10号线华为站。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蛇口的时间广场上,这句改革开放初期打出的标语,静静地伫立在广场中央。人潮与车流在此交汇,又涌向四面八方,望一眼这12字标语,仍有冲破禁锢、撼动人心的力量。

时光流转,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之中。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深圳的建设,“深圳速度”有了更多可知可感的生动实践。

在深圳,从前政务办事“跑断腿”,如今有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整合,已有2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实现办事信息零填写、申请材料少提交;在深圳,从前用证照提前两小时赶飞机,如今“一脸通行”只需10来分钟;在深圳,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如今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深圳交警打造TrafficGo交通智能体,关键路口等待时间平均缩短17.7%;从前电路巡检需要20天,如今只要两小时,效率提升80倍……

深圳被誉为科技之都、创新之城,持续引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又为“深圳速度”提质增效。深圳的发展由GDP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一座高效、协同的数字之城呼之欲出。

每一次改变,深圳都领风气之先。40年来,“深圳速度”是跨越式发展的代名词。从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田,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历史的车轮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留下深深的轨迹。

展望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善政、惠民、兴业”的数字之城、智慧之城,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深圳的数字化实践,正在酝酿下一场“智变”。

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在发生

新ICT基础设施成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年365天,杨金才大约要坐120次飞机,平均每三天就要去一次机场。作为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他走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地方的机场都花费了他不少时间:排队值机、办理托运;再排队安检,出示登机牌和身份证,经过人工审核通过后前往登机口。

但每次从深圳出发时,机场的“一脸通行”都让他印象深刻,从机场出发大厅入口到达登机口,通常只需要10来分钟的时间。他用三个词来描绘这种感受:高效、便捷、智慧。所谓“一脸通行”是指,乘客到机场后,不再需要打印纸质登机牌或者扫描电子登机牌和身份证,全程只需“刷脸”就能完成登机手续。

此外,深圳机场还引入AI算法,实现机位自动化、智能化分配,机场航班靠桥率和廊桥周转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有近400万人次的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大大提升了旅客体验。

越来越多新ICT技术的应用,正在提升乘客在深圳机场的体验。

近日,深圳机场联合华为、中国移动,在国内机场中率先开展“5G+4K”巡逻车辆视频实时回传系统验证测试。基于5G技术,深圳机场可实现机场巡逻高清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监控中心,以“技防”弥补“物防、人防”的不足,实现异常事件处置更加快速、高效。

不止机场出行的生活场景,更多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改变正在深圳发生。

跋山涉水、爬上山顶检查输电铁塔,是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普通线路工人的常年在外的日常。这种巡检模式30年不曾有大的改变,而这种依靠人力来巡检的模式,成本高、效率低,也比较危险。

“我们曾经统计过,一名普通线路工人工作三十年巡线所走过的山路可绕赤道1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魏前虎说。

近年来,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增长的输电线路,同时也带来了繁重的电力运维任务,最近10年线路长度新架设了接近1倍,但线路维护人员仅从60人增长到80人。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是AI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利用AI技术,深圳供电局建立了一套“以系统智能分析为主、人工判断为辅”的崭新模式,原来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现场巡视工作,输电监控指挥中心现在仅需两小时就可完成,巡检效率足足提高了80倍。

无论是经常奔赴机场的人,还是供电局的线路工人,越来越多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人被这些一点一滴的技术改变,但人们往往对于改变的机理知之甚少,对数字深圳的感知还处于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改变正在发生,技术的力量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走向成熟,以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视频云为代表的新ICT基础设施成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把复杂变简单

探索简单高效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大道至简,人类对技术的追求同样暗合此道,利用技术手段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更简单高效。早在2013年,深圳便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电子政务改革,精简流程、优化服务。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深圳率先探索打破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壁垒,统一政务的入口、受理和反馈,并实现了业务部门在基层的协同——统一受理、一证通办、全城通办、就近办理。

这或许是数字深圳早起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深圳将14个部门政务统一到1个窗口即可办理;推出“深圳90”,即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不超过90天;还有秒批,提倡不见面审批。

华为成长于深圳,是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深入参与了数字深圳的建设。通过打造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城市数字化底座,华为正助力深圳成为一个数字化“绣织”的智慧城市,让老百姓更满意,生活更方便。

李晴对数字深圳的感知,是政务办事最多“跑一趟”,甚至足不出户就可实现“云上办理”。在深圳,市民办事已经可以在政务云上一揽子找到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局等等部门,彻底告别过往“跑断腿”的经历。

化繁为简是一门艺术,华为在这方面是一位大师。在深圳龙岗区,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帮助政府整合了89个单位200+个业务系统,聚合的数据量超过17亿条,建设了“一窗式行政审批”系统,实现了700多类审批业务线上线下审批一体化,市民平均等待时间下降了50%,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此外,高速穿梭的深圳地铁11号线上,借助华为的技术,原先需要一小时完成的数据拷贝,现在仅需150秒;在深圳机场,基于华为沃土数字平台,实现了航班全流程的可知、可视、可控,有效地将机位安排间隔从30分钟降到20分钟。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华为让企业无需面对难懂的数字技术,只需要在自己行业中,运用数字工具将数据沉淀下来。这也就是华为一直提倡的将复杂留给自己,将简单留给客户。

华为沃土数字平台以云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IoT、大数据、视频、融合通信、GIS等多种新ICT技术,降低了新技术的使用门槛与集成难度。新ICT技术就像一片“沃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基”,在深圳智慧化蜕变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深圳市政府携手华为打造了一个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枢,汇聚了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已打通42个系统,100多类数据,28万多路监控视频,并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指挥体系。通过这个指挥中心,市领导既可以宏观掌握城市运行的全局,又可以实时关注这个城市在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事件。通过相关信息的“一图全面呈现”“一网运行联动”,实现用数据驱动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全场景、高维度的数字深圳

关键是找到数字化的经济路径,

实现数字经济的正向循环

借助华为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优势,深圳的数字城市建设,正走向全场景、高维度的智慧化。任正非也曾提到,要助力深圳打造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标杆。

在深圳,华为以智慧城市需求为中心,政府服务、交通、园区先行,以各行业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与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围绕数据,通过业务流程的打通、数据的共享以及信息流的传递,服务城市的治理与创新,已助力深圳政府部门和2300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金融、交通、制造、电力、教育、医疗等行业。

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认为:城市如同一个智能生命体,华为会联合众多生态伙伴把不同的行业场景做细,让企业、个人、城市管理者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数据激活新的能量,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华为有信心助力深圳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样板城市。

我们看到,幼儿园里开心玩耍的孩童随时处于安全监护之中;医院看病的耄耋老人能直观了解自己的病情;下班回家的都市白领,发现有了更多时间享受亲子时光……全场景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全球ICT行业领先的科技企业,华为都有所参与。

而如何理解高维度的数字深圳?全场景的数据融通共享是一个侧面,而关键是找到数字化的经济路径,实现数字城市发展的正向循坏,这是关键的一维,也是高维度建设数字深圳的题中之意。

为此,华为提出了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视频云这五大新基础设施,并助力深圳机场、深圳地铁、深圳交警等提质增效,真正实现了数字经济的正向循环。

华为的沃土数字平台之上,为深圳城市的治理决策提供了智慧“大脑”——智慧城市中枢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打通了42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100多类数据,28万多路视频,构建了深圳市“1+12+N”一体化指挥体系。

如今在深圳,华为城轨云解决方案运用于地铁线路,诞生了首批5G全覆盖地铁线,拥有全球首例地铁5G超宽带车地无线通讯;还有全国首个全线5G智慧公交车队,为市民打造智慧安全的乘车体验;此外,借助AI、5G、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工地现场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加安全高效;5G无人驾驶警务车在深圳湾公园巡逻,可昼夜不息……

再将目光投射到深圳大学城,Wi-Fi 6让你在深圳大学城畅享4K全智真无线办公、Cloud VR教学;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实现了数字化提升:课堂师生的互动比例上升40%,科研仿真的模拟效率提升30%,还有运维人力下降60%,能耗使用下降30%等。

这些改变使得数字深圳,变得真实可感。我们看到,通过数字深圳的建设,实现人便于行、物畅其流,解决医疗、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曾表示,深圳的数字化坚持以人为本,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智慧城市”之路。华为则全程参与了深圳的数字化之路,并为此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技术支持和生态。

数字深圳引领智慧城市先行示范

需要融合5G、AI、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打造强大的生态体系

数字深圳的建设,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脚点是实现城市发展的“智变”。

2018年,深圳将目标对准了“智慧城市标杆”,出台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强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发展目标,建成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今年7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力争到2025年,深圳新基建的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居全球前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智能泛在、融合高效、科产协同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归根到底,智慧城市涵盖了面向政府的智慧治理、面向市民的智慧民生和面向产业的智慧经济三大板块。但一直以来,世界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数据孤岛、标准混乱,以及旧的城市格局的局限,仅在原有基础实施上进行优化,缺乏大刀阔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真正的标杆。

而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有成为“标杆”的底气与先天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城市建设没有历史包袱,白纸画图,先行先试。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移动支付、互联网比较成熟,建设智慧城市有坚实的基础。

根据德勤2019年12月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火热的国家,试点数量(490个以上)超出欧洲全域,在世界占比48%。其中,深圳市位居中国智慧城市第一梯队的首位。

站上中国智慧城市第一梯队首位的位置,深圳要思考的是,未来如何在全国,甚至全球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示范,成为真正的全球标杆城市?在华为看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有两层意思,先行意味着在众多领域鼓励探索创新、走在前列;示范意味着沉淀经验,能给其他区域借鉴复制。

而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圳标杆”。一方面,需要融合5G、AI、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支撑城市的数字化管理运营;另一面,城市承载着医疗、教育、交通、金融、能源等行业需求,需要打造强大的生态体系做支撑。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指出,以5G为核心的ICT基础设施应从联接持续向联接+计算+云+AI+行业应用演进,5“机”全面协同起来,从以基础资源为中心的ICT基础设施到以应用服务为中心。同时,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从消费型转型为消费型+生产型,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座,ICT基础设施应从尽力而为到有确定SLA,也就是服务质量保障,支持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面打造全场景智慧城市。

城市,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杰作。我们期待智慧城市的到来,正如19世界末的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充满浪漫的想象:未来的城市,将是自然环境、人文情怀、高产量以及高效率的结合。

数字深圳的实践,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导向,引领示范了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