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深圳如何破题做示范

智慧城市建设正驱动城市治理迈向更高的科学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20日        版次:NA04    作者:王睦广

圳在回答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40年沧桑巨变,深圳这个曾经的边陲渔村,在“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下,正朝着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目标大步迈进。深圳经济的活力迸发令人赞叹,然而,一座城市的发展程度、文明程度,并非唯物质论,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城市进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回首过往,受制于特定发展阶段与历史时空下的认知局限、能力局限,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不免留有遗憾与短板,给今天的城市治理带来挑战。立足当下,40年来城市发展累积的经验教训,足以为未来提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指引,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科技赋能正给城市治理带来传统之外的新思路与新手段。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如何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上率先探索破题,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是深圳需要作答的现实之问、未来之问。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需更加积极有为应对

时光倒流40年,谁也难以想象深圳会有今时今日的发展。由蛇口出发,解放思想与实践探索相互激荡,深圳由边陲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但相较于经济的突飞猛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并未同比例地提升。尽管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当时已经体现了适度的超前性,但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仍难以很好地支撑已经高度发达的城市的运行,进而衍生出城市治理的系列挑战。

今年5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示《2020年度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计划一览表》,分布于全市的3763个工程项目被纳入2020年度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计划,涉及道路4373条。这是《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深圳首次公示道路挖掘年度计划,也被视作超大城市探索精细化治理的一个注脚。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继“加强各类市政工程建设的统筹,切实减少道路反复开挖,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尽量减少施工扰民”被写入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1月,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作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市政府专门就道路开挖衍生施工扰民问题向受影响的市民表示歉意。

多年来,深圳城市道路挖挖挖现象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道路挖挖挖现象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比如,过往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且缺乏系统性,使得城市黑臭水体、内涝积水问题长期未能得到系统的治理,而碎片化的修补带来了施工扰民的反复,成为困扰城市多年的问题。

发展中遗留的问题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是城市治理绕不开的议题,近年来深圳以全局的思维对市政管网进行再造,而过往城市治理累积的经验教训,让今人有更多的智慧来减轻城市所需承受的阵痛。

《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全市占用挖掘道路确立了基本规范,明确对占用挖掘道路进行施工活动实行计划管理、许可管理、监督管理,以求解决过往对不同建设主体的统筹协调力度不足、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此次纳入2020年度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计划的3763个工程项目涵盖了水务、燃气、电力、轨道交通、道路品质提升、通信管道、治安监控等各个领域,一次性向社会公示各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占挖道路位置、占挖期限、施工内容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整治道路反复开挖、减少施工扰民的呼声由来已久,社会上亦有相关建议,《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管理办法》的出台受到社会的欢迎,也提供了镜鉴,折射出政府在此事上原可有主动作为的更大空间。面对城市治理的挑战,政府应更加积极有为。

城中村综合治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城市管理治理与民生幸福息息相关,城市管理突出的是政府的主体角色,而城市治理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建共治共享。就城市治理,无论是找准治理的发力点,还是治理路径和手段的选择,政府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城市治理的“大蓝图”与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实现同频共振。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为一拨又一拨的来深打拼者提供了相对低成本的居住、生活空间,但过往城中村安全隐患问题和脏乱差现象突出,又由于其特殊性,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区域。2017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2018-2020年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序幕。截至今年初,深圳1600个城中村已累计完成综合治理1200个,城中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社区配套和物业管理服务也得到了完善。

值得留意的是,2018年,在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风向下,结合城中村综合改造,政府政策提出引导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开展规模化租赁,一批房地产相关企业由此进入城中村,整合部分原村民的物业,开展规模化租赁的综合运营管理。资本介入后对部分城中村物业进行了改造,提供了更为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但也给整个城中村租赁市场带来扰动,使得相关片区的租金上涨,加大了租房人群的生活成本,也带来社会隐患。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政策随后进行了调整,风波逐渐平息。

城市治理最终需要回答为了谁的问题,鼓励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并发挥应有作用,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优选治理路径和手段,保障治理目标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管理治理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过往重政府轻社会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未来的城市治理需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

公共服务创新应用

回顾城市治理的历史,可以看到,尽管多年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不断完善提升,有些问题在不同时点、不同地方仍反复发生,凸显了传统治理手段力有不逮之处。在一个超大城市中,实现现代化治理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其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经验化、粗放式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型治理的要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科技赋能正给城市治理带来传统之外的新思路与新手段。智慧城市建设正驱动城市治理迈向更高的科学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破解超大城市治理的难题。

2018年7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部署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确立了“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六个一”总体目标,重点推进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城市大数据工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

以政务服务为例,深圳市全力打造的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正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随着“i深圳”的上线,各部门在全市统一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上构建业务应用,避免了单独建设、重复建设,实现统一高效的政务服务,大大便利企业和居民办事。以“i深圳”的“无感申办”为例,在数据资源互信互认互用的基础上可实现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办事人申办事项时,如同意授权平台调取存储在政府数据库内的用户信息数据,信息系统便可以进行智能获取自动填充,减少表单填写。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大量政务服务事项的申办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换一种方式,直接避免了过往可能出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而基于服务的大数据分析,政府更可以多维度多层次了解企业和居民的需求,精准主动推送服务,优化决策。

科技赋能正给城市治理带来传统之外的新思路与新手段,但新型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站在未来看现在,在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不同的治理领域,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才刚起步,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应用尚处于探索期,这些都需要深圳进一步发力。

系列报道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