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经过这里,都要捂住嘴鼻,太臭了。”在深圳宝安区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在此散步的市民曾女士说,自从茅洲河治理好后,她常常约上其他家长、带着孩子,到这个位于茅洲河流域的公园野餐、观景。
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从“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为茅洲河治理点赞的不只居民曾女士,还有中央环保“回头看”督察组。日前,水利部总工程师刘伟平一行连连用“非常震撼”“今非昔比”肯定茅洲河治理取得的成效。
溯源 茅洲河宝安片区治理缘何备受关注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称为深圳“母亲河”。过去,这里也曾水清见底、鱼虾成群。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爆发式增长,茅洲河干支流污染日益严重,在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前,“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成为居民对该河使用频率最高的印象标签。
2014年二季度至2016年二季度,广东省共发布重点河流水质监测报告9次,茅洲河污染严重程度屡次位居全省第一,水质均为劣V类。因此,茅洲河一度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差的一条河,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
除了为提升周边居民的水环境生活幸福感,宝安片区的茅洲河流域整治工程也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全长41.6公里的茅洲河,下游11.7公里为深莞两市界河,其中,在宝安区境内共有18条支流、205条支汊流以及47座小湖塘库。此外,该河全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宝安区流域面积达157平方公里。“茅洲河是广东水污染治理的主战场,宝安是茅洲河主战场的攻坚阵地。”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曾亚说道。
基于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共有1+18条干支流,流经4个街道、40个社区等具体情况,加上存在辖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体量大带来的污染源多以及地下设施纵横交错带来的清拆、管网迁移难度大等治理难点,在省、市、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深莞协同治理的前提下,宝安区持续压实“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2017年以来,茅洲河流域(不含石岩)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共巡河27296次,召开会议163次,协调解决问题5685项。
此外,宝安还成立“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形成三级决策体系;成立5个专责工作组,分别负责相关领域的审批、监督、管理和服务;成立10个街道协调保障组,负责辖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征拆、施工等事务协调。
治理 创新治水模式,茅洲河整治成效显著
“目前,经过久久为功的综合治理,茅洲河(宝安段)水质正逐步改善。”宝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在2020年底前,实现茅洲河国考共和村断面稳定达到Ⅴ类,11条一级支流达到地表水Ⅴ类。
据了解,早在2019年10月,共和村断面已首次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提前1年2个月完成水质考核目标。此外,2020年1-6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指标每月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
另外,2020年以来,茅洲河1+18条干支流已稳定消除黑臭,根据6月最新水质监测结果,上寮河、老虎坑水两条河道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新桥河、罗田水等4条河道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水,道生围涌、衙边涌等6条河道水质则达到地表水Ⅴ类水标准。在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万丰湖湿地公园等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的画面,已然成为市民目之所及的生态景观。
昔日附近居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水沟”,是如何蜕变成广受欢迎的亲水空间呢?
这得益于宝安区长期以来探索实施的“1338”治水模式。具体来说,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宝安区委区政府抓住关键环节,以茅洲河治理为先导,在全国率先推行“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地方政府+大型专业公司”的EPC工程实施方式,按照“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的“三全治理”技术路线操作,实现“明、暗渠全河段达标,干、支汊流全流域达标,晴、雨天全天候达标”的“三全达标”治理目标。与此同时,宝安还通过“建管纳污、正本清源、初雨弃流、多源补水、生态修复、排水管理、监管执法、宣传引导”八大举措,以建管并重的措施,维持茅洲河的“长制久清”,创造了高度密集城区水污染治理的有效经验,吸引北京、上海、江苏等8个省市23个单位先后前来考察学习。
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宝安区总河长、茅洲河(宝安段)区级河长姚任表示,为实现“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治水目标,目前,全区已新建1489公里市政雨污分流管网,基本实现全境范围内严格意义雨污分流。与此同时,宝安还纵深推进小微黑臭水体排查整治,47座小湖塘库已稳定消除黑臭;205条排水渠涵中,99条明渠已稳定消除黑臭,81条暗涵已完成整治;59个雨水泵站前池中,35个已消除黑臭。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茅洲河宝安片区已投入约198亿元开展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等工作。目前,已完成1419个入河排污口及84.8公里防洪整治;新建污水处理厂站3座,提升污水处理能力;2019年启动的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宝安段),也正在开展最后4公里建设,工程计划于7月底完工。
亮点 推进智慧水务, 宝安治水实现“八个最”
茅洲河(宝安段)的综合治理成果,是该区水污染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区共有66条河流,其中61条为黑臭水体,数量占全市38%。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2020年以来,辖区内的黑臭河流已经不臭了,其中40条以上水体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五类水体。
与此同时,宝安区累计排查出671个小微水体,其中108座小湖塘库已稳定消除黑臭;471条排水渠涵中,207条存在明渠已稳定不黑不臭、202个暗涵已完成整治;92个雨水泵站前池中,61个已消除黑臭。
为了在有着553万人口、河湖数量多的城区里,让居民放心打开窗户、亲近自然,一方面,宝安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将辖区66条河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并将全区12座水库及374个小微水体纳入湖长制实施范围,各级河长、湖长全面深入治水工程一线,开展巡河、现场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等工作。
另一方面,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454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类、正本清源类以及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类工程。在此期间,宝安也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智慧水务,包括上线运行国内首个河长制智慧管理软件“宝安河务通”APP,强化河道及水务事件巡查;采用管道潜望镜技术、三维激光等技术开展溯源纳污,推进源头截污;采用“隧洞+生态库”方式,首次实施盾构作业以保护水库水资源等。
“奋战数年,宝安治水工作在全市取得了‘八个最’成绩。”说到治水经验,宝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目前,宝安区已实现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数量最多、实施排水小区正本清源最多、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最多、污水处理提标幅度成果最大、底泥处置能力最强、实现河流生态补水全覆盖最早、消除黑臭水体数量最多、水政监管执法力量最强,已完成126公里河道景观提升和护岸改造,一泓清水换新颜。
值得注意的是,全区目前共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976公里,全区排水管网达到14125公里,补齐了40年历史欠账;累计改造4681个排水小区,占全市改造排水小区总量的35%。“看着一汪碧水清流、消失多年的龙舟赛也连续两年重回茅洲河燕罗湿地,这场景就是小时候在河边嬉戏的景象。”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杨先生感慨地说。
统筹:蒋津津 文:陈杏花 蒋津津 图:顾威 制版:向丽宇 邹虹香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