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教育如何做好先行示范?

“学有优教”既是奋斗方向,也是民生祈盼,深圳积极探索教育产权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9日        版次:FT02    作者:朱倩 伍曼娜 何思敏 谢萌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深圳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中小学规模,解决学位不足问题。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教育领域,“学有优教”,既是奋斗方向,也是民生祈盼。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事业必须更上层楼,达到“示范”的要求,这对深圳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2020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将达50%,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规划建设“高中园”,到2022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公办普高学位6万个;积极探索教育产权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优化民办学校设置标准,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一批振奋人心的规划正在实施,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规模,解决义务教育和公办普通高中学位严重不足,深圳正把最好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

学前教育: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将达50%

深圳将如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是提高公办幼儿园、普惠园比例。到2020年,深圳每个有条件的社区原则上至少有1-2所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与此同时,深圳将学前教育发展思路更多延展到要“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今年,深圳还将扩充学前教育名师队伍;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培育20个幼儿园优质示范项目和10个园本特色课程等。

距离完成今年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任务,还有不到半年时间,有的区也已经透露现阶段的工作进展。光明区今年年底将建成49所公办幼儿园,提供公办幼儿园学位近1.9万个;龙岗区拟新开办一批公办幼儿园,并将在今年完成100所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园的目标。

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马锐雄提到了一个需要教育部门提前关注的问题。“一批民办园转为公办园后,老百姓在期待的同时,也会用以往评价公办园的眼光来衡量这些新转为民办园的幼儿园,可能会看到其中的差距。”马锐雄认为,民办园转为公办园后,教育部门如何尽快提升这些新公办园的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是当前很艰巨的任务。如何研究制定公办园聘用制教职工薪酬体系,吸引并稳定优秀人才,都是直接关系到“幼有善育”能否先行示范的关键。

此外,深圳正充分挖潜扩招,增加学位供给。按照规划,2020至2022年,全市将新改扩建146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中小学位21万个,其中,今年将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万个以上。

高中学位:

新建高中“建一所、优一所”

教育需要时间沉淀,民生短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持续的财政投入才能弥补,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市民对于高中阶段教育“学有优教”的关切,集中体现在提供更多公办高中学位的期待上。

2020年元旦后的首个工作日,深圳市政府首个专题工作会议就是关于高中学校建设的问题。根据《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学位近10万个。《方案》对未来高中学校建设作出了整体布局和安排,一次性筛选出来的29个地块保障高中学校建设,宣布将建设4座“高中园”,到2022年,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

今年时间过半,高中学校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市建筑工务署和各区报送的高中学校建设进展情况,2020年计划投入使用的三所高中(深圳中学新校区、南科大附中、市艺术高中)可按计划开学。目前,有高中学校建设任务的福田、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新区、深汕合作区均对照市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和总指挥部成立了本区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和总指挥部,成立工作专班,落实本单位高中学校建设任务。

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马锐雄提出,深圳的高中园建设首先应该考量的是资源整合,包括图书馆、学生饭堂、音乐厅甚至教师资源的共享。马锐雄认为,资源整合有利于优化高中园土地资源利用,为教育教学腾出更多新功能场所建设空间。显然,建好高中园只是完成了学位的供给,如何发挥高中园的独特优势,将深圳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到最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除了资源共享,马锐雄也对高中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办国际化的特色学校、信息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期待。他认为,建设高中园,需要提前考虑到各校的发展定位。公办学校可以考虑特色高中建设,民办学校可以有个性化的发展,比如办国际化的特色学校。

国际教育:发展如雨后春笋 多所老牌国际名校落户深圳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学校为深圳教育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在国际教育走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今年3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2020年工作思路》,在国际教育方面,提出要开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常规检查,继续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同时要探索举办新型国际特色学校(学生不限国籍),争取每个区至少布局1所。

近几年,深圳国际教育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国际特色学校纷纷抢进深圳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据统计,目前深圳的国际特色学校大约有65所,这两年,更是吸引了多所背景实力强大的老牌国际名校落户深圳,例如深圳哈罗国际学校和礼德国际学院,将于今明年秋季正式开学;英国国王学校深圳分校计划在2019-2020年期间面向3-18岁的学生招生,将由英国国王学校直接管理教学。

目前,深圳国际教育水平已经居国内第一梯队,往年被常春藤8所名校录取的深圳学生并不少,录取人数在广东省遥遥领先。“中国高考难,进海外名校更难,学生不可能随便度过三年就能考进哈佛。”深圳厚德书院院长Holder表示,海外名校竞争非常大,全世界都在抢,现在学生出国上大学是一个机会,但是一定要想好怎么把这个机会拿在手里。

深圳家长在国际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如何做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瑞得福国际学校执行校董张望兰表示,每一所国际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就要看学校是不是符合家长和孩子的期待,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后,再看看学校哪些方面符合孩子现阶段的需要。同时,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长周恩芝认为,家长在选择国际学校前,要先实地考察,考察的时候关注学校的校风和底蕴以及学校的管理还有未来的方向,一定要提前规划,为孩子做好选择。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不仅需扩大规模更要提质

“双区”建设,说到底是人才的比拼,人才竞争最终还是要靠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级湾区,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了特区的“大学计划”——经过10年左右努力,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在校生达到2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研究生规模约4万人。

引入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是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深圳14所全日制高校中,过半为引进境内外名校举办。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不仅仅意味着深圳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

深圳首创特色学院发展模式,加快与国内外的高校合作,选择特色化、国际化、专业化路径,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建设“小而精”特色学院。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列入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规划,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突出需求导向、专业导向、开放导向,注重与业内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快速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同时,深圳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在深圳这样空间极度紧张的城市,高等教育不该追求数量,而该追求“精”。在引入名校后,深圳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凤凰”落地后的办学水平,合作高校形成明显的教学和科研聚集效应。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指出,比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以前是以引进为主,且重视“量”,现在要更强调“质”,而且要把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更重视一流师资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上,结合深圳以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有前瞻性地主动调整专业,打造特色。

“未来深圳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一定是高标准、高要求,要从先行示范的高度‘谋定而后动’。”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陈秋明表示,深圳教育要落实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以及高质量发展40条,谋划好教育先行示范的指导性文件,希望深圳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在深圳改革再出发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勇于改革创新,肯干苦干,以一流的精神状态创造教育先行示范的辉煌业绩。

采写:南都记者 朱倩 伍曼娜 何思敏 谢萌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