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计划今年新改建自行车道超300公里

划分为387个片区重点改善片区慢行系统,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3日        版次:NA03    作者:张小玲

2019年7月17日,深圳首条智慧交通样板路侨香路主体部分完工通车。设立独立的自行车道并全线连续,路口处与路面无高差顺接。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深圳三年累计完成新建及改扩建自行车道里程809公里,计划2020年新改建自行车道300公里以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近日透露,将全市划分为387个片区重点改善片区慢行系统,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并明确构建慢行交通便捷出行专用网络,初步提出了6条高品质自行车高速路和12条骨干慢行通道方案,将逐步构建深圳慢行骨干网络,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慢行系统不连贯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城区步行安全系统一直是困扰交通安全的瓶颈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认为,在深圳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市区的很多道路,尤其是城市主干道和快速路,规划所考虑的出行对象主要是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并没有系统地规划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部分道路并没有规划设置非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

现在,深圳部分市民已经从喜欢驾驶机动车出行转变为乐于“绿色”出行,也就是采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骑自行车、步行出行。另外,随着城市发展,送快递、送外卖等行业高速发展,从业人员主要是采用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但由于整个城市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造成行人或者非机动车骑车人只能在这些道路上行驶机动车道,非常危险,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市区内南北向的新洲路、香蜜湖路、福龙路等快速路,慢行系统并不连贯,步行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杨勤建议,深圳交通、交警、发改、财政、规自、城管等主管部门,应从全局观念出发,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改造,系统性地解决好这一难题。使之做到人车分离,减少交叉。既互联互通,又能实现立体交通,各行其道。

据悉,深圳在早期城市规划中,主要考虑了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对慢行系统规划和建设不够重视,市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存在设施欠缺和品质不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慢行交通现状与市民需求之间矛盾的凸显,深圳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补齐慢行交通设施短板。

今年启动步行系统完善专项行动

《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2012年版)明确了慢行交通作为中短距离出行及轨道交通接驳功能的发展定位。结合慢行交通总体发展定位,深圳近年来持续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驳”的一体化交通体系,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于今年启动步行系统完善专项行动,一方面通过对全市管养范围内道路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结合交通需求和道路条件,制定人行道缺失道路新建人行道实施方案并部署落实,优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人行道存在隐患道路开展排查治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人行道铺装沉陷或出现坑洞、人行道板块缺损影响通行、盲道“断头”或障碍物堵塞、人行道护栏缺失导致机非混行等安全隐患问题,及时有效治理,提升慢行系统品质。

近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于每年年底前通过评估各区(新区)自行车道建设进度、新增需求及市民诉求,统筹向各辖区政府下达第二年任务指标,各区(新区)结合交通拥堵治理片区整治、“机非分离”专项整治、道路设施品质提升工程、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工程等工作,细化落实各年度自行车(非机动车)道建设任务。据统计,2017-2019年深圳累计完成新建及改扩建自行车道里程809公里,其中2017年206公里、2018年284公里、2019年319公里;计划2020年新改建自行车道300公里以上。

6条高品质自行车高速路和12条骨干慢行通道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透露,深圳还制定片区交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相关标准,将全市划分为387个片区,按照轻重缓急推动片区交通综合整治,重点改善片区慢行系统,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以福田区为例,正在开展上梅林东、景田北、车公庙、滨河西、农科等13个片区交通综合整治,将重点完善包括自行车道与停放设施建设以及步行道空间及设施品质提升等。

另外,制定《深圳市道路设施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会同各区统筹完成侨香路、宝安大道、洪湖西路等多条精品示范路建设,对机动车道、慢行系统及道路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全面提升,为全市道路(含慢行系统)提升建设提供了样板。以罗湖区为例,完成了“三横四纵”项目等11个精品示范路项目,具体措施包括车行罩面提升、人行道品质提升、新建非机动车道、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无障碍整治等,整体提升了道路(含慢行空间)出行环境。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介绍,目前还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了《深圳市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分别从规划设计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出行网络融合、运营服务融合等方面开展工作,统筹推进龙岗“三馆一城”片区等“三网融合”试点,此外,组织完成了轨道三期及三期延长线接驳规划研究,正在推进相关实施工作,重点完善轨道站点周边一公里慢行系统。

结合深圳自行车交通发展阶段新形势,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正在编制《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自行交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多项策略措施,按“轻重缓急”、“近远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计划,完善自行车道网络。同时,正在开展《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及试点实施方案》研究,明确构建慢行交通便捷出行专用网络,初步提出了6条高品质自行车高速路和12条骨干慢行通道方案,将逐步构建深圳慢行骨干网络,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焦点

  A

  已规划或建成一批

步行二层连廊或地下通道系统

深圳市规自局开展了《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修订》(以下简称《导则修订》)工作,《导则修订》将进一步提升对慢行系统规划设计要求,并将其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修订内容,以便后续更为科学的指导慢行系统建设。

《导则修订》要求深圳核心步行片区和重要步行片区应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站点、商业服务业中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设施为核心,通过地面步行路径、步行过街设施、立体步行设施和步行辅助机动设施,与公共交通设施、城市广场、建筑公共活动空间等节点要素形成“安全、短距离、最小体耗量和最高使用率”的相互连接,建立高效连通和多功能化的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

按照《导则修订》结合TOD社区理念,强调站点与公共/商业设施的立体连接,通过构建空中连廊和地下步行系统,形成全面、立体的慢行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解决最后一公里慢行交通接驳问题,同时发挥休闲娱乐等功能。截至目前,深圳已结合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或建成前海、福田中心区、科技生态园、后海总部基地、深圳湾总部基地等一批步行二层连廊或地下通道系统,将对全市形成引领作用,有效推动我市立体慢行系统规划建设。

  B

  有序推进

人车分离的立体交通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还编制印发了《深圳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提出轨道站点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吸引与疏散客流的要求设置,并预留与周边地块的衔接接口,重点加强与周边100米范围内公建和商业设施的无缝衔接。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各区政府意见,结合区域空间开发规划预留轨道接驳设施,为实现立体互通的步行环境提供条件。如结合轨道交通13号线建设契机,南山区政府牵头开展“硅谷大道(科苑大道)综合提升工程”,将统筹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合理分配道路空间资源,优化设施布局,以适应地区高强度、高品质发展。

充分考虑城市高快速路对景观和慢行出行空间的割裂问题,通过对道路沿线用地、慢速交通、景观空间的有机缝合与重塑,针对重点地段和节点进行优化处理,主要采取机动车道高架或下沉方式释放地面空间,保障慢行系统连续,塑造舒适便捷人性化的街道氛围。如机荷、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通过构筑“地上+地面”的双层复合通道,减少对沿线片区的分割,释放道路空间,提升慢行交通品质;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通过“地面+地下”的立体化交通组织形式,消除滨海大道对深圳湾景观带与深圳湾超级总部片区的分隔,缝合两侧地面慢行及景观系统,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出行空间。

虽然近年来深圳逐步重视并加强慢行交通改善工作,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量大等多方面原因,慢行系统建设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持续关注和推进。下一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将积极学习借鉴日本东京、大阪等慢行系统完善的先进城市经验,统筹考虑立体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等问题,继续加大与深圳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力度,筹划专题研究立体慢行系统规划建设问题,结合相应需求,有序推进人车分离的立体交通。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