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海洋文化+历史+科技……文旅融合探索 深圳谋划湾区人文生态游新路

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发布,深圳3条历史文化游径入选,从改革开放、自然民俗、红色记忆三个方面展现深圳吸引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7日        版次:NA04    作者:谢湘南

坪山美术馆外观。

5月23日,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首次开放夜间展览,吸引市民夜游艺术馆,反响热烈,是深圳文旅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3条游径颇有特色,其一是“滨海”特色。从西面的蛇口,到东面的大鹏与葵涌,都有延绵的海岸线。其二是“差异化”特色。深圳入选这三条历史文化游径的重要意义,一是在于广东省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中,将深圳旅游放进重要的位置。二是在于彰显了深圳作为海洋城市的“滨海”区域特色。

——广东省省情专家库专家杨宏海

深圳去年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第二大旅游目的地,这个评价还是挺高的,其中有一段评语,大意是说,深圳有很多很有创意很有活力的地方,很吸引年轻人,就是很崭新的一种景观,并在其官网中推荐了深圳众多的游玩打卡地。

——广东省文旅厅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少莹

文化及文化设施的景观化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趋势,深圳的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业态正在展现全新的魅力。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深圳有3条历史文化游径入选;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日前首次开放夜间展览,吸引市民夜游艺术馆,反响热烈;去年深圳还上榜“孤独星球”十佳旅行城市,排名第2位,成为全球具有活力、年轻态的城市样本。

深圳入选的3条历史文化游径有何特色?市民与专家对3条历史文化游径有什么看法?深圳文化旅游融合的现状如何?南都记者采访业界深度解析。有专家认为,深圳入选这三条历史文化游径的重要意义,在于广东省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中,将深圳旅游放进重要的位置。

  为何选这3条游径

历史文化游径

展现“滨海”特色与“差异化”特色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历史文化游径是由广东省内地级以上城市依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等串珠成链而推出的游憩通道,旨在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涉及相关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点合计四百多个,为“广东人游广东”提供了路线参考。

深圳市入选的3条历史文化游径分别为: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历史文化游径,明华轮—海上世界广场—微波山;深圳土洋东纵抗战史迹历史文化游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土洋烈士纪念公园—沙鱼涌文化旅游小镇—沙鱼涌红色记忆纪念馆—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深圳大鹏明清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游径,水贝老屋—王母围—王桐山村—乌涌村—大鹏所城。

深圳入选的3条历史文化游径展现出什么特色?为何它们会入选?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研究员,广东省文旅厅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少莹认为,“深圳入选的这三条历史文化游径,一条是反映深圳的改革开放。一条是传统文化的、民俗的、古村落的,反映深圳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一条红色的历史线。这三条游径,展示深圳的城市文化形象,挖掘城市历史、城市记忆,是很好的旅游路径。”

广东省省情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表示,深圳市入选的3条历史文化游径中,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历史文化游径是“现代文明游”,其明华轮—海上世界广场—微波山这一线,可全方位展示蛇口这一滨海渔村滩涂,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以及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深圳土洋东纵抗战史迹历史文化游径,则是“红色文化游”,展示出广东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从诞生到完成历史使命的光辉历程,在广东“红色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深圳大鹏明清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游径,是“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游”,这里自然风光美,有长达40多公里海岸线,名胜古迹多,有东山寺、谭公庙、天后宫、仙人石,还有水贝老屋、王母围、王桐山村、乌涌村等,尤其是有远近闻名的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广东保留最为完整的“海防重镇”。

杨宏海认为,3条游径颇有特色,其一是“滨海”特色。从西面的蛇口,到东面的大鹏与葵涌,都有延绵的海岸线。其二是“差异化”特色。深圳入选这三条历史文化游径的重要意义,一是在于广东省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中,将深圳旅游放进重要的位置。二是在于彰显了深圳作为海洋城市的“滨海”区域特色。

  优化空间

填补对深圳历史文化认知的缺失

继续讲好故事、发掘文创产品

这3条游径是否还存在优化空间?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认为,蛇口游径代表改革开放,但是要包括赤湾,因为400多年前的明朝赤湾就是一个出使南洋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路重要驿站,说明我们祖先就是开放通商之地,说明蛇口改革开放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第二条是红色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应该增加坪山东纵纪念馆及龙岗红花岭战斗遗址。坪山又称“小延安”,说红色革命景点不能缺少坪山。第三条大鹏明清将士卫国守疆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仍然要弘扬。而且在全国明清时期28个卫所至今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完整的古城,是让世人了解深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旅界创始人、CEO李阳建议,要把三条游径以产品的思维去打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保障良好的游客体验;其次,通过IP的打造和加强宣传力度,加强软性建设,提高游客认知、激活历史文化;同时,要重视游径上网红打卡点的建设和提升,使得每条游径都有一个高地。旅游需要文化增加其内涵和故事性,文化需要旅游将其表达和传播出去,深圳独特的发展历史及区域文化,有大量可以挖掘的内容,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城市,具有非常好的游客基础,若能将历史文化以朴素的方式、活泼的形式讲述出来,并转化成可感、可互动,甚至有实用价值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将使文旅相得益彰。

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奇杰认为,文旅融合的前提是“文”,然后是“旅”。“文”是文脉梳理,是一方水土的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并围绕该核心价值观形成可消费的产品体系;“旅”是消费行为,是认可该价值观的特定人群的消费与传播活动。文脉的梳理,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具体来讲,“蛇口改革开放历史文化游径”可考虑深入挖掘蛇口弹丸之地所凝聚的改革开放精神,探索那个大气磅礴的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是蛇口最大的文脉遗产,它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被挖掘、被阐释、被演绎;“土洋东纵抗战史迹历史文化游径”或许可深入挖掘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赞礼与悲歌,讲述一代人为新中国诞生的付出与奋斗;“大鹏明清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游径”或许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学与意境,讲述中国传统乡野生活方式之美。

  被“孤独星球”点赞

深圳文旅融合展现创新活力

众打卡地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任珺介绍,有关文旅融合,深圳2009年大部制改革时,文化和旅游即完成了机构整合,从全国范围来说是走在前列的。近期深圳颁布了诸多利好政策可以配套文化历史游径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政策。譬如《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交流与合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工业设计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融合。《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营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等等。

毛少莹对深圳文旅融合现状很认可,她说,“深圳去年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第二大旅游目的地,这个评价还是挺高的,其中有一段评语,大意是说,深圳有很多很有创意很有活力的地方,很吸引年轻人,就是很崭新的一种景观,并在其官网中推荐了深圳众多的游玩‘打卡地’,如海上世界艺术中心、华侨城创意园、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村、大鹏所城、莲花山公园、东部华侨城、OCT-LOFT爵士音乐节、旧天堂书店、华强北商业街等,我觉得深圳的文旅融合,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一种创新和活力。”

毛少莹认为,这个创新和活力,有时未必是文旅部门在做的,它其实是因为企业,因为市场主体很多,它在追求它的企业利润的时候,客观上就营造了这么一些城市的景观,或者说,城市的这种好像是文旅融合的东西,比如说华侨城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的传统的主题公园就不用说了,已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典型的案例。那么它后面做的文化创意园与当代艺术中心系列,还有它举办的一些节庆,这些也是挺有文旅融合的眼光。

毛少莹表示,就目前深圳文旅融合的状况,也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怎么跟旅游更好地协调,这是一方面的问题。另外就是市和区的协调和互动,良性的协调和互动好像还不是那么够,有时候市里做市里的,区里做区里的,好像有点各做各的感觉,就是统筹协调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然后对接的方式也可以更灵活多样。现在文旅虽然是在我们一个局里面了,但是可能也还是分别在做事,包括体育与体育产业这一块,其实跟文旅融合也是相关的。

  未来更多畅想

高科技、生态、金融、海洋文化……

深圳文旅融合可挖掘空间很多

毛少莹认为深圳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她认为,深圳的一个定位是高科技城市,深圳现在也在打造位于光明新区的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可打造一条把工业、旅游和这种科技探秘、科技博物馆,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参观结合在一起的游径。此外,还可以增加一条融科技旅游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参观路线。为公众带来一条科学的、也很酷炫的旅游径。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深圳的自然风光,深圳的自然风光,包括人文景观,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关于生态旅游这方面可以再打造一条。

深圳还有一个定位是金融城市,有没有可能建立金融博物馆,比如说,深圳诞生过第一张股票,还有深交所、保平安保等机构、企业与建筑,这些也是在深圳很有分量的一个部分,这些企业和机构来联手做一个金融方面的博物馆,金融方面的旅游路径,也是可能的。

另外深圳有漂亮的海岸线,建议再做一条海洋文化的旅游路径。

毛少莹表示,假如能够在“十四五”或者更长时间把这样一些路径给做一些设计和安排,慢慢去打造,对深圳未来发展是很有价值和意义。

廖虹雷同样认为,在深圳,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中都带有强烈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其他内陆城市所少有的。宝安的凤凰村、沙井的新桥村既有千年蚝文化,又有数百年的村落开发、姓氏迁徒、宗亲祠堂团结族人的传统文化(含醒狮、麒麟、饮食等)及清平古墟(乾隆年间永兴桥)。坪山、坑梓街道36座客家围屋群落,龙岗鹤湖新居、坪山大万世居在国内保存完好且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饮食也是非常有民俗特色。以上有待有关部门和历史文化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开发,把山海深圳、把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深圳推向全国,走向海外。

  打好文旅深度融合牌

可借助数字科技、社会民间力量

思考规划湾区人文生态游

任珺认为,省里是将历史文化游径作为文旅融合项目纳入“广东人游广东”工作计划中,由地方完善参观游览服务配套。可见建设的主体在地方。如何做好?

她建议,可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譬如云南省与腾讯设计开发的“西南联大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可借鉴学习。他们通过影游联动项目、数字技术为介质的流行文化,既促进了人文精神的推广,又活化了地方独特性旅游资源。再比如,《深圳非遗》纪录片、《鹏城有非遗》线上主题项目,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形式传播深圳非遗文化,效果也不错。深圳文化历史游径也需要类似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深圳土洋东纵抗战史迹历史文化游径”中的“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已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名录,目前深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处,公众需要了解。

任珺表示,可借助社会力量,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无论是深圳还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民间已经有一些组织在探索设计立足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深度体验游活动。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吸纳多个团队,以多元主题,针对不同群体的创新实践。也可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导览中,这样文化历史资源与当下生活的结合就不仅体现在游客的体验上,也与社区居民、社区经济、社区凝聚力密切相关。

作为原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曾多次参与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制订,他认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圳要打好文旅深度融合的牌,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重新规划布局。深圳前四十年,是依托改革开放窗口和华侨城主题公园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大视野,要在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的背景下,重新规划布局深圳旅游规划。找出深圳与周边相关城市的差异化,从主题公园游逐步转向湾区人文生态游,寻找“后发优势”的旅游项目新增长点。

二是彰显滨海特色。以本土客家文化为例,客家都是以山地文化为基础,相对保守稳重。而深圳却是深受海洋文化影响,在整个客家版图上最具有“滨海客家”的特征,这就使得深圳滨海客家具有不可多得的独特差异性。深圳老客家与新移民的“开拓,冒险,重商,包容”的精神,也是海洋文化影响所至。如果将深圳的滨海资源与人文精神整合出来,将“滨海客家、湾区深圳”作为核心吸引物,当是本土旅游资源新的增长点。

三是讲好深圳故事。从历史与现状看,深圳都是有故事的城市。在深圳客家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从康乾年间客家人移民响应号召奔赴深圳开荒垦殖,造就了龙岗罗瑞凤数十年艰苦奋斗创建当年的“京基大厦”——“鹤湖新居”,以及两年前其后裔从美国返乡寻根问祖。又如:鸦片战争前夕赖恩爵奋起抗英打赢“九龙海战”,黄大福等在孙中山领导下打响“庚子首义”推翻满清第一枪,曾生领导东江纵队点燃南方抗日烽火,袁庚在中国的南海边最早实践改革开放等,把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挖掘整理出来,创建“滨海客家博物馆”,编撰小说影视艺术作品,不是比当年哈尔滨的“太阳岛上”更有影响力吗?不是更能彰显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中的“人文湾区”吗?

杨宏海认为,深圳是客家、广府与新移民融汇共处的地区,可以将多元文化的资源整合起来。政府宣传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将旅行社与专业机构相结合,试办“滨海客家读行游”,提升历史文化游径的游览体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广东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