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诗婷手里拿着对讲机,用来跟现场工作人员对接入境旅客信息。
张年润
人物档案
罗诗婷,27岁,籍贯广东罗定。张年润,26岁,籍贯广东兴宁。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初中部英语老师罗诗婷,成为深圳湾入境旅客转运组的一员。她为入境旅客搭建了信息填报平台,协助深圳湾现场的同事,对国外入境的旅客进行人员分流和信息整理。之后同校的小学部西班牙语教师张年润,也被抽调进组。
随着境外疫情形势变化,防止境外疫情输入,“守好城市大门”已经成为深圳疫情防控的首要任务。作为深港间唯一正常开放的陆路通道,深圳湾口岸成为防境外输入的一道重要防线。
3月15日,深圳湾口岸开始设置入境旅客集中转运点,实施全封闭式防疫情输入管理。就在这一天,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初中部英语老师罗诗婷,成为深圳湾入境旅客转运组的一员。她为入境旅客搭建了信息填报平台,协助深圳湾现场的同事,对国外入境的旅客进行人员分流和信息整理。
随着入境旅客数量的迅速增加,罗诗婷所在的数据组也增加了新成员。她的同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西班牙语教师张年润,在3月24日下午被抽调进组,同时到岗的还有来自深圳企业的两位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士。三位90后,一位80后,四人小组通过大数据排查,为街道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入境旅客信息,确保入境旅客一对一追溯。她们与现场工作人员,织就了一张安全网。
连夜建好网上信息登记系统
小睡四个小时又起来工作
“整个过程差不多3个小时,和平时差不多。”3月17日下午5点多,刚入境的黄女士戴着口罩,根据现场指引拿出手机,在口岸入境厅外扫码进行预先自主申报。境外旅客扫码填报个人信息——后台数据核对——与现场医生复核——与街道办人员复核——更新数据发给街道办——接送境外旅客前往各自目的地。这看似简单的转运过程,起初却是问题重重。
3月16日,是罗诗婷被抽调到深圳湾入境旅客转运组的第一天,她一直忙到深夜。深圳湾口岸开始设置入境旅客集中转运点,现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入境人员需要登记个人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能由现场医生逐一询问,并手写登记。罗诗婷了解到,需要确认的旅客信息数量多,身穿全套防护服的医生一边忙着询问,一边吃力地拿笔记着,身边围满焦急等待的旅客,“这对现场的所有人都是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录入效率也低。”
建立旅客网上信息登记系统迫在眉睫。罗诗婷是英语老师,数据库的搭建并非她的专业,可这并没有难倒她。建立网上问卷,包括航班、姓名、证件号、居住地等十几项个人信息内容,再制成二维码,旅客用手机扫码输入,相关信息立即上传至后台。一两分钟后,海关等现场工作人员就获取了旅客个人信息。
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旅客的等候时间,旅客得以尽快到达隔离酒店。而平台具有隐私保密协议,保障了个人的信息安全。
当晚她制作了中英文双语的个人信息登记问卷,完成了所有工作后,已是凌晨1点。3月17日,深圳湾口岸早7点正式启用入境旅客集中转运点,旅客个人信息登记系统和现场二维码同步投入使用。合眼小睡四个小时,罗诗婷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导出、整理后台所有的旅客信息数据。
每天整理十几个Excel表格
细心核对、随时待机
最初数据小组只有她一个人,每天从早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
“工作量还是蛮大的,要细心核对,他从哪个口岸来的,上一处转运点是哪儿?有些旅客是从香港机场过来的,有些是从广州机场来的,核对他的航班与其填写的内容是否一致。有时候旅客填错了,我必须去追溯清楚。”线上问卷的引入优化了入境旅客信息填报流程,现场变得有条不紊,扫码完成信息填报,两三分钟搞定。
历经长途飞行、海关检测等等的环节以后,旅客们终于能坐下来歇一会儿了。在深圳湾口岸入境旅客集中转运点,工作人员还为旅客准备了泡面、饼干、牛奶等食物。整理后台数据过程中,罗诗婷注意到,很多旅客都是转机回国,“有的人转了四五趟飞机,通过数据的呈现,看到了这些回来的人一路上的艰辛。”
罗诗婷每天整理完十几个Excel表格,统计好数据,等凌晨两三点口岸入境旅客少的时候,把工作托付给现场的医生顶替,才能睡三四个小时,然后6点再起床工作。虽然旅客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可她需要随时待机,坐在桌前盯着电脑,头昏脑涨。
工作获领导和旅客点赞
跟同事一起累并快乐着
“非常累!但是从我的伙伴和领导那儿收到了最大的鼓励!”口岸现场的徐医生在微信里告诉她,“有了你的帮助我们工作量小多了”;在线上问卷启用后第一次值班的陶医生说,“今天是我上得最轻松的一天!有个外国人还说,高科技,省时省力有效率!”转运组的领导更是给她点赞:“你太给力了,为我们开辟了新做法,我们现在的效率是最快的,信息也是最清晰的,这要记你头功啊!”
比起现场“一刻不得闲”的伙伴们,罗诗婷忍不住感慨,“我们经常互相劝着要保重身体,多多休息,这是一场‘持久战’,可大家总说,得把事情理顺了才能睡个好觉啊。”入组的第二天,转运组就把对讲机送到了她家楼下;口岸转运现场的医生身穿全套防护服,“六个小时不能吃不能喝,胃疼”。看着工作群里小伙伴们半夜跳起“八段锦”活动筋骨的视频,罗诗婷笑着笑着眼角就湿润了。
一周后,数据组增加了新伙伴,罗诗婷的同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西班牙语教师张年润在3月24日下午被抽调进组。“学校当时询问我的意愿,能否去增援罗诗婷老师的福田区境外人员数据统计的工作。我马上就答应了。”
通过微信视频,罗诗婷详细讲解了工作流程,如何统计数据,与对应的部门对接。前辈的指导让张年润安心了不少,“整个数据输入对接的流程优化,罗老师都亲力亲为。”每人轮岗8个小时,保证24小时坚守,每个人都见证过凌晨4点的深圳,瞬间剧增的紧迫感让她在上岗第一天失眠了。
“大家都已经奋斗到爆肝!”三位90后,一位80后,来自深圳的学校和企业的四个年轻人,齐心协力推动着深圳湾口岸入境旅客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变得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越来越高,流程也越来越顺畅。
“制表小达人”
还忙着为学生录制外语课
张年润收获了一份内心的踏实与安定,变身成为“制表小达人”。在每三天一次的轮休日子里,她还忙着为班上的孩子们录制西班牙语课。
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一小时,张年润负责两个班级的西班牙语课,依然准时上线。忙碌工作的背后是男朋友的全力支持,“他为我做好一日三餐,上班了就做好早餐和晚餐,午餐我自己简单吃点。”餐桌被她的电脑、课件霸占,男朋友只好躲到厨房吃饭,“本来我是很喜欢下厨的,现在忙完所有的工作后,就想多睡一会儿!”
“老师们加油,等到春暖花开,回归学校!”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眼中,罗诗婷和张年润两位老师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喜爱。“她们平时很低调,性格温和,这次教育局招募通知下发后,她们主动请缨,在承担网上授课的情况下,还参加了口岸高强度的抗疫工作,工作泼辣,从不叫苦,展示出极强的抗压能力,让我们非常感动。她们不仅是学校的骄傲,也是深圳教师的骄傲!”
采写:南都记者 朱倩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