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近一年,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近日,科技部官网最新公布了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其中提到“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深圳作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写入文件中。
从“以深圳为主阵地”到
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
去年5月21日,深圳召开深圳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专门邀请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来深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辅导报告。在这次的辅导报告中,葛长伟透露,现在国家已经基本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科创中心为依托,布局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其中还特别透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深圳积极性非常高。
在此以后,深圳将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呼声一直不断。
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又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随后,《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指出,加快创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要依托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扎实做好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把更多重大科技资源布局在深圳。
而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出,聚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这次五部委联合发文中把深圳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放在同一位置上,相信规划力度上会进一步加大。
布局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
城市拥有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而此前,深圳虽是科创的一面旗帜,但在基础科学方面一直有短板需要补。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22个,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其中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取得8个,北京有7个,仅次于合肥,上海有5个,合肥、上海和北京这三座城市,其大科学装置总数占全国的50%。南京、哈尔滨、武汉、兰州也分别拥有2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广州有20家,深圳仅有6家。
为了加快建设和补齐短板,深圳每年安排不少于三成的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
经过近年来的重点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都有了全新的面貌。光明科学城创新资源纷纷落地,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大科学装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1+N”项目集中开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科技部、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建战略,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等5家高水平实验室落地。
在全面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道路上,还有不少新方向值得进一步尝试。在今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们就曾建言,深圳要建设立足湾区、先行示范的国家科学中心,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长效机制缺位;二是国际资源汇聚能力不足。对此有委员建议,可设立深圳先行示范区科学院,统筹实验室和研发转化中心,举办有国际知名度的科学博览会,以及实施推进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等举措。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