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设计师吴家骅:

做人如做建筑,尽力而为,不可尽善尽美

他执教深大等多所高校,如今仍在深圳建筑设计实践中,评价深圳建筑务实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2月28日        版次:NA08    作者:徐异菲

吴家骅 1946年生,念了3个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SHEFFIELD.UK,曾执教5所大学,甘肃建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院、THE UNIV.SHIFFIELD(UK)、深圳大学。在深圳大学执教时间最长,曾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在中国美院(前身浙江美院)工作期间开创了中国环境艺术教育,早年从事美术创作,擅长国画人物与山水。近年致力于建筑设计实践,代表作有大禹祠、海瑞庙、王羲之故里等。正在进行的建筑设计项目有:深圳大学新校区、深圳技术大学等。

吴家骅在建筑教授中是个很时髦的人,用现今的话来讲,很“与时俱进”。聊天中问到他对某件事的观感,他会说,“not my cup of tea”;问其建筑项目进展,他会说ing行进中;这种时髦也应用到他的教学与建筑实践当中,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设计他玩得很溜。近年来,吴家骅奔波于深圳的各高校建筑实践当中,他喜欢深圳,希望在此活到老,建筑实践到老。

  A

  谈深圳

  深圳建筑与其城市气质相符:务实

江湖风评:吴家骅很厉害,“逮谁骂谁,不留情面”,不过这也是个真性情的老头。

南都记者在深圳大学宿舍楼读月楼见到了吴家骅,他正在会客。一个大书桌把客厅占据满,学生们在另一个房间对接着几个新建筑项目的进程,而前来拜访的朋友、工作伙伴也是一波接一波,倒也符合吴家骅自评——“退而未休”。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曾写过吴家骅,“读吴家骅的水墨画是愉快的,其过程如同随其一起轻松地散步,它带领我们在不经意之间,去发现、去体味日常生活中以及平凡和普通风景中的趣味,去体会自然事物的万千变化。在他率真随意的笔触中,我们和他共同感觉那种自由的、无拘束的心境”。在与吴家骅的对谈之中,这种忐忑逐渐放下,他率真随意的聊天风格就如同他的笔触一般,让人毫不拘谨。

不久前,第二届深圳城市设计论坛以“深圳时间”为主题在深举办。在这场讨论中,嘉宾们认为,深圳是交锋的对象,也是学者构想中未来理想城市的一个指代。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吴家骅认为,深圳建筑不能一言蔽之其好与不好,深圳的建筑与其气质雷同:务实。验证了实用主义,“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论”。在深圳,光怪陆离的房子比较少,一眼望去,都是些中规中矩的方房子,让人天然地想与建筑本体亲近。房子在吴家骅这里,生出一套新的评价体系,不从美观好看这个维度出发,更讲究实用。在他看来,评价深圳建筑要从这几个角度,“建筑好不好?在实在,在兼顾,在屋内条件,在造价是否控制好。”在这个维度上,他认为深圳建筑设计师已经尽力了,担负着更多超出建筑设计之外的重责。

这种双重标准也落在了他对美好景致的判断上,他喜欢从辩证角度一分为二来看待,与山水有关的建筑,云南村落、五台山、拉萨、婺源,他都喜欢;而如果与山水无关,吴家骅就更看重它的务实程度,不过深圳唯有一点吴家骅觉得惋惜,在于“深圳是带状城市,城市进程中阻断了山海关系,滨海城市不足,城市里看不见海。”

  B

  谈教育

  将“一界两面”纳入 设置环境艺术专业

吴家骅曾在一篇《创作日志》当中提到,人世间,最挡不住的就是“我乐意”三个字。他常提到,“老庄哲学给了我自由,让我心性从此逍遥”。这种逍遥也被他实践到了日常之中。

回溯吴家骅的一天,就是这样自由而奔放。他的回忆节点从傍晚开始,晚饭后打盹会周公,凌晨三四点,月朗星疏的时刻,吴家骅自然醒了,因为他的作画时刻已到,这种与纸墨笔砚亲近的时刻,他形容为在纸上“随意蹂躏”,他自评这种行为乐哉任性,忙于潜心关照自己的水墨,笔耕不断。

门外人看来,笔墨在宣纸上浸染的路径非常随意,这与一板一眼的建筑学俨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很难同时驾驭,吴家骅并不认同这种刻意拓宽这两个门类差异的说法,“建筑表面上非常枯燥,几乎是个尺寸专业。正因为你们都这么想,也难怪现在的建筑师的作品都那么难出人意料。”在他看来,在诸多限定情况下,仍能想出办法来耍自由,这才是建筑师应有的品格。当然,他认为造成这种刻板的因素有多样,可能是艺术观念的问题,可能是接触面的问题,也可能是当代技术的问题。他给现今建筑师分类有个“野路子”:“设计如其人”:胆小的被苦难困住了,房子老实点;胆大的做出不着边际的房子;不要脸的拿画报抄一个。

作画、建筑实践,是他逍遥做派的体现,而他投身教育行列,一投入便是几十年。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要追溯到他的祖父辈,他的父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他认为教师是非常值得尊崇的职业,于他而言,成为大学教授,更是奢望,是一种高攀。他也谈起了做教师的基本素养:“走上讲台,对自己要有要求。想带研究生自己就要写好论文,如果要带博士生更要写好论文。”作为国内环境艺术专业的开创者,吴家骅谈起了环境艺术专业设置的始末。

当年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想创办设计专业,全国找人,请吴家骅担纲室内设计专业老师,可这让他犯了难。他认为,室内空间不是孤立的,离不开建筑。没有建筑,谈何室内?吴家骅举例,“这如同一个界面的两面,在界面这侧看是内部空间,在界面的那侧看就是景观。内外实际上都是共同的一个整体。学生不能专注于室内,忘记了界面,进而忘记了有另一面,忘记了窗外的世界。”他打破了原本的专业设置,开拓新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为了符合行政划分需求,最终命名为环境艺术专业,将“一界两面”统统纳入。

  C

  谈提升

  繁荣设计要从基础做起 强化设计在公民教育中的普及

对于深圳整体设计的创作土壤以及氛围,吴家骅用一句“你们自己家做菜自己认为好吃就好”来比喻。在他看来,设计的繁荣氛围需要从基础做起,包括强化设计师修养,对青年设计人才的培育,要强化设计在公民教育中的普及。

“文化氛围不能从单一角度来评判,不能用表面的生活方式来取代文化。文化需要养分、需要沉淀,需要培育。不能口号化。”吴家骅说道,人们魂牵梦绕的理想境地,可能是婺源、是宏村、是皖南,是多年以前的老上海,在这些地方可能看到社会时代变迁的过程,或许能体会到时间在此处凝固的魅力。

选择深圳定居,吴家骅觉得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老了,“我现在根本受不了温带气候。深圳多好,空气好,风对流,各方面相对平衡。”这种服老,还体现在他脾气变好,他的准则是:“在需要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无谓的脾气不要发,伤身体,对工作不利,还是好好活着吧。”

在采访过程中,吴家骅反复提到“相信贫穷”,在他的理解中,与其说是甘于贫穷,倒不如说是“甘于平淡”,把快乐指数拉高,不要提无聊的意见,变得知足,找寻更有意义的事情。吴家骅表示,“实事求是,我们就是一介平民,没什么不好。争名夺利后,得不到的沮丧很糟糕,应当过得健康自如。”这时候老庄思维又出来了,“待人做事都如此,要尽力而为,可无法尽善尽美吧。”

早年间,吴家骅满世界飞,到了晚年,生活半径反倒收窄了,他极少离开深圳,“世界这么大,再美也不是你的。”吴家骅表示,这个城市迟早会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沉淀少、故事少、优雅不够,未来一定可以发展到匹配“国际化大都会”。“什么时候?不急吧,等待时间去解决。”

统筹:南都记者 谢湘南

采写:南都记者 徐异菲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声音

建筑好不好?在实在,在兼顾,在屋内条件,在造价是否控制好。

——在这个维度上,吴家骅认为深圳建筑设计师已经尽力了,担负着更多超出建筑设计之外的重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