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齐医疗短板 借力更靠自身 看深圳如何破局 实现“弯道超车”

深圳市引进“三名工程”团队专家从“输血”到“造血”,培养本地高水平团队,同时发掘自身长处,最终打造有深圳特色的“健康样本”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10日        版次:NA07    作者:

得了大病,是去北上广治疗,还是留在深圳治疗?现在“大病不出深圳”的目标已初步实现,市民“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有不少外地疑难病患者还慕名来深圳就医。

然而看病难看大病难,医疗资源紧张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对于深圳来说,作为一线城市,医疗是其短板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医疗短板问题?深圳做了诸多努力。

2014年9月,深圳推出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全面提升了深圳的医、教、研水平。“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深圳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投入,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领域的改革创新,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深圳智慧”、“深圳模式”。

不过,近日,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审计局了解到,在对医疗卫生民生领域进行绩效审计时发现三大问题。深圳医疗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实现从“输血”到自我“造血”,是目前需要破解的课题。

  A

  深圳医疗如何真正实现“自我造血”?

  通过医学院以及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深圳未来将拥有更多人才

儿科医生缺、麻醉科医生缺、精神科医生缺……缺医生是全国性问题,深圳并不是独自面对。

“医疗是深圳的短板”,这样的声音经常出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医疗是深圳的短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缺少医学院。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医学院的建设大大落后于北上广,甚至比不上很多内地城市,如成都、武汉、长沙等。

深圳直到2008年12月,深圳大学才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同年成立深圳大学医学院,是深圳本土第一家医学院校。2018年6月,历经十年,深圳市第一所依托本土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才正式开业。

本土医学院短缺,面向全国揽才

本土医学院短缺,深圳医疗只能向全国要人才。去年10月,深圳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医生招聘,参加招聘的医疗卫生机构共62家,拟招5873人。

深圳最大规模医生招聘跟深圳医疗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深圳卫健委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3.6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2.7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09人。同期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在每千人口床位数这个指标中,深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深圳需要建更多的医院,也需要更多的医生。

通过“三名工程”柔性引进人才

怎么办?2014年9月,深圳推出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是深圳市政府启动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通过“三名工程”柔性引进人才,借力更高平台,带动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外面“输血”,继而帮助深圳“造血”。“十三五”期间,通过“三名工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在深圳正式开业。此外,随着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深圳市口腔医院、深圳市平湖医院等28个医院新建、改扩建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其中市属12项、区属16项),全市医疗资源总量有了进一步增长,千人床位数增加到2019年3.9张,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深圳市正在加快推进83个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3个、改扩建50个。预计“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可新增床位2.1万张,2020年末全市床位有望达5.9万张。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了9家市属医院、8家区属医院,有三级医院44家,三甲医院18家,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0家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建成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两级架构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迎来高水平医学院

在医学院建设方面,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设置医学院,校区就在中山七院隔壁。以及深圳另一本土院校南方科技大学也有了医学院,医学院定位为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新医学”领军人才,2019年9月实现临床医学专业招生。

同时,深圳还将迎来一所高水平医学院。去年初,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签订了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协议,并承诺要把医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去年底,香港中文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吉华医院的开工建设,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筹建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通过医学院以及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深圳未来将拥有更多自己培养的本土人才。医学的发展,需要时间。作为一个服务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来说,医学院的发展起步晚,但起点高。

  B

  如何评判“外来的和尚”能不能“念好经”?

“三名工程”发展道路上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推进学科建设

2019年9月,“三名工程”开展五周年之际,深圳市卫健委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名医(名科)”引进上,截至2019年9月,全市共累计引进五批共24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在“名院”建设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等相继开业;在“名医诊疗中心”构建上,目前全市已挂牌成立10家名医诊疗中心(名诊所),其中,名医诊疗中心3家、名中医诊疗中心7家。

“三名工程”日均逾百名国内一流专家在深服务

“三名工程”有效缓解了市民“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难的问题”。深圳市卫健委介绍,“三名工程”引进的团队专家均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临床专家。例如: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驻深圳的北京专家近50人,另每年轮派近50名专家来深圳指导三个月以上;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常驻深圳的北京专家36人,另定期派出70名专家往来深圳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97名高级职称专家中,80%来自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通过“三名工程”团队,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名国内一流专家在深为市民提供诊疗服务。

2018年,全市医院手术难度及风险较高的三四级手术占比43.8%,其中三级手术人次较上一年增加14.5%、四级手术人次较上一年增加22.5%。深圳学科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全系统“十三五”期间累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1项,较“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第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一批学科跻身国内前列。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全市12个学科进入所在学科全国排名前50名,24个学科进入前100名。

解决缺乏量化指标考核机制等问题

不过,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深圳市审计局对2018年度医疗“三名工程”审计发现,有4个医学团队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是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的重要经费支出内容,原则上设备经费不得超过总预算的20%,但该4个团队2017年至2018年设备共支出683.37万元,占总支出50.64%。

审计还发现,部分医学团队经费使用与团队成员来深实际工作天数不匹配,经费使用率高与专家在深时间严重不足形成反差。花了钱,但专家实际来深圳天数却不足,2017年,171个引进医学团队所有成员当年绩效评估等级仅为D(最低等次)。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三名工程”存在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缺乏量化指标考核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深圳市审计局审计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每年数亿元投入的背后,如何评判“三名工程”是不是真的为深圳市医疗做出了贡献?

为此,深圳市审计局审计建议,规范经费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三名工程”专家来深工作时间要求等管理办法及制度,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研究将治疗重大疑难病症、实施高水平高难度手术等临床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安排专家诊疗

南都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圳市卫健委针对性地进行了整改和改进。一是针对部分医学团队经费使用与团队成员来深实际天数不匹配的问题,督促各依托单位重点加强沟通、保障团队专家来深时间,并对绩效评估结果较差、且引进团队带头人工作时间不足的团队进行了处理。另一方面鼓励依托单位积极创造条件,派人到引进团队所在单位或国内外排名靠前的医疗卫生进修培训,以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和推进学科建设。二是针对绩效评价机制、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在每年度组织开展引进团队依托科室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科、类别团队的特点,加强了医疗业务考核指标,优化了考核方式,并探索将部分体现临床服务能力的量化指标(如年住院病例数、三级/四级手术例数、C/D型病例数)纳入团队周期绩效考核指标。

对于市民反映的“三名工程”引进名医,却没有看到名医的出诊信息,挂不上号这一问题,深圳市卫健委回应,深圳市卫健委门户网站上专门设立了“三名工程”板块,公布了所有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相关信息,并不定期向市民通报工作进展,同时也要求各依托单位及时公布团队来深工作及提前发布专家出诊的信息等。深圳市卫健委表示,深圳市引进“三名工程”团队专家的主要和最终目的是从“输血”到“造血”,培养本地的高水平团队。深圳市卫健委并未硬性要求所有引进团队专家均在门诊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而是由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有的单位安排引进的团队专家在门诊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有的则是由本单位人员先初步筛查,患者有疑难情况或确有需要时,再安排引进专家进行会诊或诊治。

  C

  深圳医疗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借国内外优质人才之力,更要依靠深圳医疗制度和 深圳本土人才之力

向外寻找帮助,内在需要支点

2019年12月28日,这天上午,深圳医疗界有两件大事。

在深圳西部宝安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在举办开业四周年义诊。周六的上午,来这里看病的不仅有本地人,甚至还有外地患者,他们这天将享受看病免诊金的服务。

作为深圳市“三名工程”首家落地名院,四年来,在患者心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以该院神经内科为例,全国知名神经内科介入专家刘亚杰从2017年10月加入深圳后,共建了华南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专科联盟,打造了深圳卒中1小时、华南地区24小时黄金救治圈。目前来这里就医的患者,30%来自深圳以外的区域。

与此同时,在深圳东部龙岗区,深圳市“三名工程”另一落地名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举行了华南区首家公立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开工仪式。肿瘤治疗一直是深圳医疗的短板,以往肿瘤患者选择去北上广看病的多,但从2017年开始,深圳终于有了自己的肿瘤医院。

来自北京的专家作为国内肿瘤诊治领域的权威代表,落地深圳。质子中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这项国际公认的全球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可以为深圳和周边地区肿瘤患者带来比肩国际水平的治疗。该质子中心预计2023年建成,2024年初即可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一东一西两件大事,都是深圳市“三名工程”力作。借力,借国内外优质人才、优质平台的力,更借深圳医疗相关制度,深圳本土人才的力。向外寻找帮助的同时,内在需要支点,如此才能“够得着”。深圳医疗的现状,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医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如何将弱势转化为优势,除了对当下工作做好考核,并对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也需要我们给深圳医疗的发展一些时间。

发挥自身长处,推动医防融合发展

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如何做好预防。比如说罗湖医改,以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为目标,通过早诊断、早发现、早干预,使居民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更好,生命周期更长。几年医改下来,罗湖辖区呼吸道感染病例数持续下降,脑出血、脑梗死病例数增速减缓,慢病管理类疾病病例数增速减缓至下降,老年性白内障住院例数增速减缓。

深圳要做到医疗的“弯道超车”,发挥自己的长处,推动医防融合发展,打造深圳特色的“健康样本”。

生命有长度,医学有边界,医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深圳在补齐自己短板的同时,从医学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去发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统筹:南都记者 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程洋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