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问政”系列报道已经刊发两篇,而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大会上,十多位市政协委员做了发言、提了建议,随后深圳市长陈如桂针对发言内容做出了七点回应,表示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急于民、问效于民”。接下来还会把建议分解到各个部门,结合政府工作抓落实。
在“双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之际,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也将迎来建立40周年的重要节点。过去一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同比增长6.6%,经济“失速”与否一度引起热议。经得起冲击,更担得起赞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考验经济的抗风险、抗打击能力,更犹如对经济肌体的一次“体检”,暴露出问题,强化了忧患意识,帮助找到未来的答案。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开放型经济没有“旱涝保收” 唯有靠勤练内功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局面,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受明显影响,201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6%,经济“失速”与否一度引起热议。如何看待深圳的经济增速?回看走过的路,从过去汲取经验,可以帮助远眺前行的路,不因一时一事而乱了节奏、失去定力。
以过去的20年来看,从2000年到2007年,深圳每年GDP增速均在13%以上,高的年份增速超过了17%。工业增加值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高的年份增速超过了20%,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多年呈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当时深圳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依存度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更大。2018年深圳GDP增长12.1%,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多年的高速增长大幅放缓至4.3%。到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2009年深圳GDP增长10.7%,外贸进出口总额更出现负增长,下降10.4%,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由多年的双位数增长放缓至8.6%,为了稳经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
时间来到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回升,当年深圳GDP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8.4%。
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外部冲击,深圳经济特区过了三十而立之年,深圳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谋划未来。2011年年初,深圳官方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提出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跃升,具体到经济领域,强调坚持以质取胜,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国际竞争力一流,以“深圳质量”彰显经济特区新优势。
2011年至2013年,深圳每年GDP增速维持在10%左右。2014年起深圳GDP增速不再保持双位数增长,2014年至2017年,每年GDP增速保持在8.8%-9.0%之间。到2018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深圳GDP增速放缓至7.6%。进入2019年,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同比增长6.6%。
整体来看,一是深圳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了平稳增长期,这从过去20年经济增速的趋势可以看出,从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历史看,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已到达一定高位且城市受空间资源约束,需要理性看待其未来的增速。二是深圳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具有开放型经济的明显特征,当面对外部扰动或外部冲击时,难以避免会受阶段性影响。三是经济发展没有“旱涝保收”,但“靠天吃饭”显然也不行,要实现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稳定增长,唯有靠勤练内功,增强经济抗风险、抗击打能力。
如何看待面临的挑战
产业根基待筑牢 新动能需时培育
产业的变迁和演化,映射出发展的轨迹。2008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为0.1∶48.9∶51.0,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这是深圳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到2018年,深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41.1:58.8,时移世易,许多人已不认为深圳要一味持续追求更高比例的第三产业,而是更深入思考深圳产业的根基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世界顶级发达城市看,都是在某些特定领域确立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依托城市群的力量,拥有了世界级的地位,但一些发达城市服务业占比接近九成,亦不是适合深圳实际的道路,深圳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深圳开放型经济的特征明显,历来都易先受外部环境变化的波及,但深圳也是率先把握主动,率先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如今,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深圳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但就是在这样的优势下,当外部冲击来临时,仍凸显了根基不够强、不够牢的问题,比如,2019年前11个月,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表现不尽如人意。
应该看到,深圳官方很早就提出并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服装、家具、黄金珠宝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一路走来,方向是相对清晰的。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有能力的边界,过程充满挑战。而成本上升、空间约束、环保约束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凸显,以至触发一些制造业外迁的现象,需要做出抉择与应对,考验官方的智慧。
从更深入细微的层面看,深圳经济的拼图由各区经济组成,各区面临的不同挑战,组合起来就是深圳面临的各式各样挑战。比如,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区在发展中率先面临到土地、资源、环境等各种制约,需要通过空间蝶变打开新局,而推进空间资源的有机更新挑战大。作为中心区,福田区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4%,再往前走需要有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在空间约束下培育新动能更需要探索和时间。南山区作为经济体量第一大区,产业结构迈向高端,但2018年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经济一度受到相当影响,需要直面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存在的短板及“卡脖子”现象。
如何看待未来形势
“更上层楼”是必然选择 需化解前进中的问题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高位过坎”的深圳,要面对和解决的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但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经济的“更上层楼”是必然选择,因为在国内外城市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下,不进则退。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GDP增速的快慢,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当经济发展面对下行压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无可厚非,与此同时,更需化解前进中的问题,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赢得主动,为加快转型升级留有空间,为增强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实现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稳定增长。
《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中包含对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全面行动部署。未来经济发展还应该注意什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认为,深圳在未来发展上应转变政策引导为强调环境营造,做不到政策优惠力度最大,可以做到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生态环境最优,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城市经济韧性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创新个体的创新试错,在刘国宏看来,市场化环境仍然是深圳最大的竞争优势,城市的经济发展不是把“赌注”押到特定项目或技术路线,更不是听上去“高大上”而实际主要靠补贴和优惠生存的产业,而要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丰富多元的产业、业态的融合发展。
统筹:南都记者 王睦广
采写:南都记者 黄玮 王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