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玩卡包、攒卡牌 与大额金钱挂钩要管

专家: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若觉得孩子成瘾,可用运动等替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8月27日        版次:EA05    作者:李文

  孩子们喜欢攒奥特曼卡。

  孩子玩“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入了迷,家长要不要管、怎么管?这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问题。近日,南都健闻记者就该问题请教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副主任医师周燕玲。

  周燕玲认为,孩子玩卡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一种寻求快乐的游戏,如果跟金钱挂钩太多,家长就要多留心了,尽量别让孩子接触太多,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

  要想让孩子不“沉迷”卡包游戏,家长需要提供更多、更健康的“快乐来源”给孩子,比如带孩子去运动。

  最近,广州市民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上了抽卡包游戏:最开始是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讨论各自手中的奥特曼卡片,交流哪些是“好卡”“稀有卡”“限定卡”等,后来,拿到一点点零花钱,就会去玩具店买“二元包”“五元包”,还想攒钱买“十元包”。

  这种不同价位的卡包是什么?李女士发现,这种卡包类似于盲盒,一包里有数量不等的卡片,买之前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卡,到手后撕开包装才能看到有什么卡,如果遇到“好卡”,孩子要欢呼好一阵子,开心得不得了,急着找小伙伴分享,如果遇到“差卡”,甚至会直接扔垃圾桶里。

  据孩子说,价位越高的卡包,包含“好卡”的概率越大。

  前一阵子,李女士注意到有新闻说“小马宝莉”卡有的卖到了数千甚至上万元,让人瞠目,好在自己孩子玩的还只是数元的小卡包。

  但是,对于怎样干涉孩子的卡包游戏,李女士有些困惑。近日,南都健闻记者就该问题请教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副主任医师周燕玲。

  解疑

  偶尔买到好卡,才能释放快乐因子

  问:小孩子买卡包,买到了“好卡”就特别兴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赌”的性质?

  周燕玲:可以看作“赌”的一部分。其实“赌”的本质是让人快乐,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比如内啡肽、多巴胺分泌增加,人马上变愉悦和满足,进而形成上瘾倾向,这是有神经生物学基础的。  

  问:并不是每次都能买到有“好卡”的卡包,为什么会沉迷?

  周燕玲:“好卡”的稀有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利用大脑随机奖赏的机制,让人不断去追求刺激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

  如果总能抽到“好卡”,大脑就脱敏了,就没办法持续释放这些“快乐因子”了,就像我们吃饭,如果天天吃到好的,你就不会很开心了。就是要“偶尔有”,不能“总是有”,偶尔来一次“猛”的,就会非常开心。因为人的快乐神经递质持续释放,愉悦的感受会逐渐钝化,就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获得愉悦感。 

  问:那这种类似盲盒的买卡包行为,是不是要控制?

  周燕玲:卡牌游戏,我觉得其实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不好的,就像我们小时候攒火柴盒拍着玩,就是一种寻求快乐的游戏。

  不好的是,商家把价钱炒起来,设定了很多规则,有的商家会设置类似“金卡”的东西,定价很高,跟钱挂钩了,后面就复杂了,会有很多不好的连锁反应。

  个人建议,这种跟钱、尤其是大额金钱挂钩的东西,尽量让孩子少接触,因为小孩的价值观还不完善,比方说,一个什么卡要1000块,如果是大人,知道这个价肯定不会碰,但小孩不知道这个1000块是多少,不会判断这种价值。 

  问:怎么才能有效约束孩子呢?

  周燕玲: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不可能让他不去寻找快乐。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不好,就找另外的来替代它,用“更好的”来替代“没那么好的”,比如做运动,带孩子去参加篮球赛,这个过程同样会让他开心,会让大脑分泌让人开心的物质,但它就是更健康的方式。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宋易倩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