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附属鹤洞小学四年级 蔡明泽
◎指导老师:田雨欣
姥爷家地处粤西的偏远山区,曾经是湛江农垦局化州橡胶研究所下辖的生产队之一,周围全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大部分小山丘又被修整成了一圈又一圈的阶梯,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橡胶树就种在那一圈又一圈的阶梯上。我去姥爷家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秋天或冬天,橡胶林不是落叶枯蔫,就是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杂乱的枝桠,总是一副悲凉凋零的样子,很不讨喜。
我又一次来到了姥爷家。闲来无事,一番翻箱倒柜的操作之下,找到了几本红色的社员证及一本红色的《立功证书》。里面写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荣获三等功。看样子已是有点年代了,立功证里面的名字我却不认识是谁。
我拿着红本子去问姥爷。姥爷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叔姥爷。原来我还有个叔姥爷?叔姥爷又曾经立了什么功?我不解地追问。姥爷停下了手中正编织的框,目光变得深邃而悠长……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侵略战争,并对我们中国一直依赖进口的橡胶进行了封锁禁运。新中国刚刚成立,橡胶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却被人卡了脖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一批国有农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橡胶垦殖计划。而外曾祖父、姥爷和叔姥爷,就是最早被派来这片山丘开荒种植橡胶树的那批人。
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触目皆是荒山野岭,住的是用芦苇和泥巴临时搭建而成的草棚。但斗志昂扬的外曾祖父和姥爷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带着其他农场抽调过来的场工和地方支援的农民工,昼夜不停歇,就着锄头硬把一个又一个杂乱的荒山修整成阶梯状丘陵,挥着弯刀砍下成片成片比人头高的灌木丛埋进土里当绿肥,一担又一担的粪水和大豆粉挑上山沷进土里,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橡树。苦中作乐的呐喊声、欢呼声和拖拉机的轰鸣声沸腾了一个又一个山谷。
但是在那生产和技术都极其落后的年代,再兼病虫、台风和寒流等的侵害袭击下,种下的橡胶树并没有如期望般顺利成长。外曾祖父和姥爷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往山上跑,找问题记录数据再徒步往返于5公里以外的育种站找技术人员商讨解决方案,改良橡胶种子育苗再重新种植。
好不容易种植成功的橡树,也要等三年才能割胶。割胶时是凌晨两三点就起床空着肚子戴着头灯上山,争取在六七点割完回家喝口稀粥,再上山收集胶水运下山。而不割胶的时候也是需要挑牛屎、粪水上山和割灌木埋绿肥的。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乡的知青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奉献了无数的青春年华。垦荒农场人用汗水浇透了那一片橡胶林,宿舍也逐渐完善,住上了灰瓦白墙的小平房。他们甚至在山脚下开荒了几十亩的水田种植水稻,但依然是每天都吃不饱。看着场友们每天饥肠辘辘还得辛苦干活,姥爷、叔姥爷只好去寻挖一些树皮和野菜回来,自己先煮来试吃过没问题,再交给饭堂混合着大米煮粥给大家伙吃。有一次,试吃了一种有毒的芋类,导致上吐下泻,甚至便血,姥爷是队里的赤脚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姥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三等功就是这样用命换回来的,他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和心爱的姑娘结婚。
我捏着这个小小的薄薄的却又那么沉重的红本子,听姥爷娓娓道来,感受着那时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山可平、海可填的万丈豪情和满腔热血,深切体会到了老一辈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为新中国的工业高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拼搏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说:“姥爷,可以把这个红本子送给我吗?我要把它当成咱家的传家宝,把你们这种为祖国拼搏奉献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当然可以了。”姥爷摸着我的头,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橡胶林依然静静地站立着,像一排排挺立的士兵整齐地矗立在山上,静静地望着山脚下成片的稻田,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曾经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