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破解资金供需问题 广州蓝皮书这样献策

2024广州蓝皮书出炉,去年广州工业投资再创新高,连续5年突破千亿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7月31日        版次:EA05    作者:李竹

  繁华的天河路商圈。广州蓝皮书分析,2023年广州经济总体稳中有进,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新鲜出炉的2024广州蓝皮书,共收录研究报告22篇。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全书共收录研究报告22篇,反映了广州经济分析预测及相关重要专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蓝皮书指出,2023年广州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破解资金供需问题,蓝皮书建议广州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

  2024年广州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新兴产业布局、产业项目建设、专业化招商引资一体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方面,要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推动9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广州经济总体稳中有进

  部分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蓝皮书对2023年广州经济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2023年广州经济总体稳中有进,表现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新产业新动能较快成长、部分产业发展不及预期三大特点。

  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0355.73亿元,增长4.6%,增速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2.6%和5.3%。

  2023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33.54亿元,增长2.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7%。新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动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1倍、80.0%和38.2%;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7.1%、43.8%、29.3%和21.6%,智能电视、影像投影仪等视听设备产量分别增长29.5%和15.1%。

  2023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6406.8亿元,增长1.6%,仅有小幅增长;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342.2亿元,增长0.3%,基本持平;石油化工制造业持续低迷,实现产值1953.84亿元,下降2.8%,连续三年下滑。  

  提升城市交通枢纽能级

  保持商贸物流良好增长态势

  2023年,随着民众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商务务工等需求快速释放,叠加上年基数较低等原因,全年客运量高位运行特征明显,旅客运输显著回升。其中,航空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迈上6000万人次台阶。货运增长稳定,铁路、航空货运量增势较好,港口生产稳步恢复。

  为此,蓝皮书预计2024年广州交通运输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其建议,广州应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枢纽能级,增强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大力拓展航线网络,争取试点前置安检、托运人信任制及锂电池货物航空托运等政策,强化机场货运枢纽功能,高标准推进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同时,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等。  

  保持工业投资势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蓝皮书指出,2023年广州工业投资再创新高,完成工业投资1505.44亿元、增长21.4%,连续5年突破千亿大关,而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9.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5.5%和26.6%。

  蓝皮书建议,2024年广州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新兴产业布局、产业项目建设、专业化招商引资一体推进。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做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商业航空、新型储能、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

  产业项目建设方面,要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推动9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积极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密切跟踪国家重大产业战略布局和近期产业政策导向,谋划一批引领广州中长期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项目;做好项目建设服务,按照“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强化用地指标、财政资金安排、项目审批、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协同;充分调动民间产业投资积极性,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帮助民营企业更好投资决策。

  专业化招商引资方面,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思维,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聚焦“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精准开展靶向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全面构建龙头引领、链条延伸、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

  破解资金供需矛盾问题

  蓝皮书建议,广州应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供需矛盾问题。财政要“聚焦用力、量力而行”,严把项目入口关,合理安排上项目的“轻重缓急”顺序,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控,推进全过程财政投资评审,切实做到政府投资项目从估算、概算、招标、决算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强化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源的协同互补,积极引导项目优先采用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来源,财政资金应重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益性项目建设。

  同时,用好专项债、专项基金、专项贷款等各类金融工具,探索通过城投发放自贸区债、境外发债等方式争取资金。推动政策性与商业性、中长期与短期贷款合理搭配,合理利用融资再安排优化存量债务结构。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基金投资运作,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项目融资,积极开展REITs投资等。

  蓝皮书认为,广州应建立“大交通”、城中村、社会民生等领域投融资对接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模式和产品支持广州重大项目建设。针对广州融资困难的“小而散”项目,可争取合并立项,将同类型项目打包成一个项目整体上报。推广全要素资源统筹模式,将无收益或少量收益的基础设施与有收益的经营性项目合理搭配,实现综合平衡。推动城中村改造融资模式创新,通过整体算“大账”的方式,由做地主体申请城中村改造专项贷款、统筹公司现金流还款等方式开展融资。

  建立市级投融资创新盘活存量资产工作领导机制,盘活各类低效运转、闲置的存量资产,打通“投”“融”“管”“退”各环节,形成资金和资产的良性循环。对于有当前收益的存量项目资产,提高资产整合度,积极开展以未来收益为支持的融资。对于适宜盘活变现的经营性资产,考虑以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模式,将部分符合条件的项目经营权、收费权、股权等转让给社会资本,变现回收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

  此外,在资本金注入、公益事业项目补贴、优质资产划转、特许经营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市国资部门统筹下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企业资产负债表。主动谋划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升级,优化平台公司业务结构,强化资产运营、造血功能。发挥互相引流作用,在重大基建项目投资、融资、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协同配合,形成服务广州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合力。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通讯员 穗社科宣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